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题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远古时期:男子行冠礼,女子行笄礼,为华夏...

(题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远古时期:男子行冠礼,女子行笄礼,为华夏民族的成年礼

1919年:进步青年在五月四日举行示威游行、请愿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

1984年:世界青年节创立,向青年传播希望、自信和力量

1999年:联合国倡议展示青年的多才多艺、广泛的兴趣爱好及雄心壮志。

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寄语青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2018年:备受瞩目的“千禧宝宝”们也迎来了18岁的成人礼。

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们,磨砺成了社会的栋梁。我们迎着新世纪、新时代的曙光,又开启了人生的崭新征程。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致即将成年的自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人生,不仅仅是享乐 人不过是茫茫宇宙中一个小小的地球上的生物中的一种罢了,是宇宙的物质际会而成的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只不过这种物质构成有了生命,有了较高级的思想。人类和其他物质有一样的特征,产生、灭亡、转化等。他的意义就是体现了宇宙之中物质的一种转化和存在。他不可能影响宇宙的根本。而且将来消灭或转化为其他形态后,人类也就消失了。(当然不排除其他星球上有类似人的动物)。 有了思想的人们面对这茫无边际的宇宙和自己可悲的命运,十分不甘心,极力想找到自己生存的“伟大意义”,以区别于其他的物质其他的生物。但是理智告诉我们:人会和其他的物质其他的生物有本质的相同点,只不过思维稍微高级一点,但却无法跳出宇宙,这个事实。所以"人为什么活着"这个命题,如果你想针对宇宙、自然,就只能是妄想。如果你把这个命题相对化,不是针对宇宙,而只是针对人类自己(包括“我”)的生存延续问题,这个命题才具有意义。 再说,一个人的出生并不是你自己的意志,是人类、父母把你生下来的,所以你的临世不可能有你自己的出生目的。你的出生“目的”是大自然、人类、父母“强加”给你的。所以个人的人生观必然和人类、父母的“目的”有共同的切合点,形成个人人生观当中的“社会意识”(后边将谈及)部分——延续人类。所以,不管你意识到没意识到,人活着的目的只能是:如何使人类自己(包括“我”)在宇宙中存活的长一些,好一些。 这是每个人的与生俱来的责任义务,每个人的价值也就在于对这个人类(包括“我”)的延续事业的贡献大小上面。损人利己的人,从事反人类事业(如贩毒、侵略战争等)的人,其社会价值无疑是负数。帮助别人的人,从事有益人类社会事业的人,无意是高价值之人。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一篇多则语句的材料作文,考生要注意从所给语句中找到语句的共同点是青年、成人礼,从材料看“1984年:世界青年节创立,向青年传播希望、自信和力量;1999年:联合国倡议展示青年的多才多艺、广泛的兴趣爱好及雄心壮志;国家主席习近平寄语青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不同时代都给青年提出了要求,例如自信、多才多艺、雄心壮志等等。根据对以上材料的理解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从“个人的自我成长”的角度,写自己对过去的追忆、对现在的思考、对未来的憧憬;从“青年的仪式感”的角度,探讨青年节日的历史源流,研究其文化底蕴;从“青年的价值取向”的角度,推崇爱国、自信、向上的人生观,屏蔽消极颓废的人生。以上立意的角度可以作为写作的内容和方向,在文体上考生写作可以有如下参考:选择记叙文体:想象青年的人生轨迹,融入相关立意。选择议论文体:从青年应葆有的价值观立论,选取古今青年壮志的典型事例,分析论证背后的原因。选择应用文体:给自己的一封信,用书信体;答记者问,一问一答,用访谈体;分类集中镜头,拟写影视剧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某校编印的整本书阅读购书平台流程图,请把此图转写成一段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日,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的一批垃圾桶有了专属“身份证”。管理部门为辖区内部分餐馆的餐厨废弃物专用桶加装了电子芯片,借助芯片,管理部门得以监控和有效避免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和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目前,全区已安装“身份证”的商家达到800家。

餐厨废弃物经过油水分离、无害化处理等一系列技术环节后,实现了 甲  的功效,可用于提炼生物柴油、沼气发电等多个领域。我国每年餐厨废弃物产生量高达9000多万吨,是一笔可以再利用的资源,然而废弃物实际处理率不足20%,效率低下的局面,在媒体的广泛科普之下,早已,为人诟病。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监管,不法分子介入其中,餐厨废弃物去向“成谜”。通过安装“身份证”,(       ),同时也提升了餐厨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效率,变废为宝,产生了理想的经济效益。

一枚电子芯片,也植入了城市管理者的责任。面对地沟油猖獗的严峻形势,城市管理者只有换位思考、主动作为,才能,为老百姓提供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来源、去向,来有效避免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

B. 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并有效避免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

C. 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及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有效避免的问题。

D. 管理部门得以监控和有效避免餐厨垃圾的来源、去向与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虽然有效阻止了地沟油、边角料回流餐桌,保障我们安全的舌尖

B. 不但有效阻止了回流餐桌的地沟油、边角料,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C. 既有效阻断了回流餐桌的地沟油、边角料,保障我们安全的舌尖

D. 不仅有效阻断了地沟油、边角料回流餐桌,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甲至丁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推陈出新  众目昭彰  义不容辞  推己及人

B. 新陈代谢  众目睽睽  责无旁贷  推己及人

C. 新陈代谢  众目昭彰  义不容辞  以己度人

D. 推陈出新  众目睽睽  责无旁贷  以己度人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二句,极写刘裕北伐时之声威,表示仰慕,以见己抗敌情切。

(2)王勃《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二句,从高低、动静、远近、点面等诸多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阔远绚丽的秋江暮色图,意境描写达于化境。

(3)有很多四字成语都出自李密的《陈情表》,如形容人无依无靠,非常孤单的“______”,形容人将不久于人世的“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程女

元好问

芸斋淅淅掩霜寒,别酒青灯语夜阑。

生女便知聊寄托,中年尤觉感悲欢。

松间小草栽培稳,掌上明珠弃掷难。

明日缑山东畔路,野夫怀抱若为宽?

(注)①程女,指诗人长女元真,即将远嫁程家。②芸斋:书斋。古人常用芸香祛除书虫,故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先写书斋外风声淅淅,寒气难御;再写青灯下别酒一席,家人团坐,彻夜话离情,难舍之情令人动容。

B. 颔联:自女儿诞生那天就知道她迟早会嫁人,但即便有这样的心理准备,也丝毫不能减弱这如期而至的悲楚。

C. 尾联:化实为虚,想象明日出嫁情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作者在不舍之余,也为女儿的归宿略感宽慰。

D. 全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作者将嫁女之心境和盘托出,情深意切;有女将嫁,有父如此,古今无别!

2.请赏析“松间小草栽培稳”一句的精妙之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建安元年春正月,太祖将迎天子,诸将或疑,荀彧、程昱劝之,乃遣曹洪将兵西迎。洛阳残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九月,车驾出轘辕而东,以太祖为大将军,封武平侯。自天子西迁,朝廷日乱,至是宗庙社稷制度始立。四年夏四月,袁绍既并公孙瓒,兼四州之地,众十余万,将进军攻许。诸将以为不可敌,公曰:“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五年春正月,公将自东征备,诸将皆曰:“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公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郭嘉亦劝公遂东击备破之备走奔绍获其妻子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公还官渡绍卒不出汝南刘辟等叛应绍,略许下。绍使刘备助辟,公使曹仁击破之。备走,遂破辟屯。公与绍相拒连月,众少粮尽,士卒疲乏。公谓运者曰:“却十五日为汝破绍,不复劳汝矣”。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会明至。琼等望见公兵少,出阵门外,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绍遣骑救琼。左右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公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绍初闻公之击琼,谓长子谭曰:“就彼大破琼等,吾攻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乃使张郃、高览攻曹洪。郃等闻琼破,遂来降。绍众大溃,绍及谭弃军走。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虏其众。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

(选自《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注)①太祖,指曹操。②天子,指汉献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郭嘉亦劝公/遂东击备/破之/备走奔/绍获其妻子/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公还官渡/绍卒不出/

B. 郭嘉亦劝公/遂东击备/破之/备走奔绍/获其妻子/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公还官渡/绍卒不出/

C. 郭嘉亦劝公/遂东击备/破之/备走奔/绍获其妻子/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公还官渡/绍卒不出/

D. 郭嘉亦劝公/遂东击备/破之/备走奔绍/获其妻子/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公还官渡/绍卒不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正月,农历各月都有别称,如把一、十一、十二月分别称“正月”“冬月”“腊月”。

B. 社稷,“社”指灶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用“社稷”代表国家。

C. 妻子,古代多指妻和子。古人常谦称己妻为“内子”“内人”“贱内”“拙荆”等。

D. 辎重,原指随军运载的军用器械、粮秣等,后也泛指外出时携载的各种物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曹操有战略眼光。他审时度势,决定迎接汉帝到许昌,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使国家秩序基本恢复。

B. 曹操能谋善断,胆识过人。在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他竟然抽身讨伐刘备,结果痛击刘备,安然还师官渡。

C. 曹操身先士卒,英勇善战。他亲自领兵,既要正面出击,又要分兵抵御敌援。经过血战,击破淳于琼的护粮队。

D. 曹操善笼络人心。打败袁绍后,他缴获了一批下属与袁绍私通的信件,却将这些书信全部烧毁,以示永不追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南刘辟等叛应绍,略许下。

(2)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会明至。

(3)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范晔《张衡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