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苏幕遮·怀旧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词上片所写之景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赏析。
(2)结合下片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抒发羁旅相思之情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彦章画像记
欧阳修
太师王公,讳彦章,字子明,郓州寿张人也。事梁为宣义军节度使,以身死国,葬于郑州之管城。晋天福二年,始赠太师。
公在梁,以智勇闻。及梁末,小人赵岩等用事,梁之大臣老将,多以谗不见信,皆怒而有怠心。而梁亦尽失河北,事势已去,诸将多怀顾望。独公奋然自必,不少屈懈,志虽不就,卒死以忠。公既死而梁亦亡矣。悲夫!
五代终始才五十年,而更十有三君,五易国而八姓。士之不幸而出乎其时,能不污其身,得全其节者,鲜矣。公本武人,不知书,其语质。平生尝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盖其义勇忠信出于天性而然。予于《五代书》,窃有善善恶恶之志,至于公传,未尝不感愤叹息。惜乎旧史残略,不能备公之事。
康定元年,予以节度判官来此,求于滑人,得公之孙睿所录家传,颇多于旧史。其记德胜之战,尤详。又言敬翔怒末帝不肯用公,欲自经于帝前;公因用笏画山川,为御史弹而见废。又言公五子其二同公死节。此皆旧史无之。又云,公在滑,以谗自归于京师,而史云召之。是时,梁兵尽属段凝,京师赢兵不满数千;公得保銮五百人之郓州,以力寡,败于中都。而史云将五千以往者,亦皆非也。
公之攻德胜也,初受命于帝前,期以三日破敌;梁之将相,闻者皆窍笑。及破南城,果三日。是时庄宗在魏,闻公复用,料公必速攻,自魏驰马来救,已不及矣。庄宗之善料,公之善出奇,何其神哉!
今国家罢兵四十年,一旦元昊反,败军杀将,连四五年,而攻守之计,至今未决。予尝独持用奇取胜之议,而叹边将屡失其机。时人闻予说者,或笑以为狂,或忽若不闻;虽予亦惑,不能自信。及读公家传,至于德胜之揭,乃知古之名将,必出于奇,然后能胜。然非审于为计者不能出奇;奇在速,速在果。此天下伟男子之所为,非拘牵常算之士可到也。每读其传,未尝不想见其人。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王彦章画像记》
注:①敬翔:梁朝宰相。②末帝:梁末帝。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独公奋然自必 必:坚定 B. 得全其节者,鲜矣 鲜:少
C. 又言公五子其二同公死节 死:为……而死 D. 期以三日破敌 期:期待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智勇闻/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 B. 士之不幸而出乎其时/宁能知人之卒不救
C. 皆怒而有怠心/泉甘而土肥 D. 得全其节者/非子房其谁全之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非审于为计者不能出奇;奇在速,速在果。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君臣之首,入于太庙。(欧阳修《<伶官传>序》)
4.结合全文,说说王彦章“义勇忠信”表现在哪些地方?
下列句子中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A. 快要退休的王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的孩子尽绵薄之力,我们深受感动。
B. 令爱这次在音乐大赛中获奖,多亏您悉心教导,我们全家都很感激您。
C. 欣闻母校00年校庆将于10月20日降重举行,届时我一定拨冗出席。
D. 各位书友,《梁衡散文集》业已售罄。本店一旦到货,当函请各位光临。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散文中的人写得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你平时的观察是否细致深入, 真诚的情感融入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①以情感人是永不过时的写作法则
②如果说这是老生常谈
③要努力地把你的情感融进文字之中
④不要掩藏、修饰你的情感
⑤那么,另外一点容易被忽略的是你对记叙对象的情感深度
A. ②⑤③④① B. ②⑤①③④ C. ①③②④⑤ D. ①④②③⑤
学校为文学社、书法社、绘画社和摄影社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社团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
①常向秋山寻妙句 又驱春色入毫端
②还我庐山真面目 爱他秋水旧风神
③笔走龙蛇堪称妙 书到瘦硬方有神
④螺黛淡描西子面 柳风轻拂小蛮腰
A. ①摄影社②文学社③书法社④绘画社 B. ①文学社②摄影社③书法社④绘画社
C. ①摄影社②文学社③绘画杜④书法社 D. ①文学社②绘画社③书法社④摄影社
下列各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韩愈,世称“韩昌黎”,曾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中唐古文运动倡导者。主张文道合一,提倡古文,反对骈文,认为文章须“唯陈言之务去”。
B. 杂说是一种议论兼叙述的短文,往往亦庄亦谐、能近取譬、言简意深、风趣警策。韩愈的《杂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都是杂说的典范作品。
C. “释褐”指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致仕”指官员到任工作;“乞骸骨”指官员年老上书请求告老还乡。
D. “刺史”,汉唐时州的主管官称刺史,和宋代的知州地位相当。“司农卿”,唐时为司农寺长官,掌管国家储粮用粮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