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恰如先秦诸子、两汉辞賦、唐诗宋词,传统的河流行经不同的时空,往往会形成一脉相承却又独具特色的经典。
②他教学成绩突出,班级管理有成效,在这次学校干部调整中被提拔为学校德育副校长, 这是应运而生的事。
③方便面销售下滑、市场萎缩,深陷内外交织的发展危机,造成了方便食品行业如今江河日下的局面。
④他主动学习音乐,朝歌夜弦,反复揣摩,打下了坚实的音乐基础,可以说是“十八般乐器”样样精通,因而在演艺圈红了起来。
⑤中共十九大在京召开,让记者们眼前一亮的是,此届党代表没有了以往的“沉默是金”, 取而代之的是广开言路、畅所欲言。
⑥为了让那些渴望读懂中国的友人们不虚此行,我们还需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四海宾朋,广泛传播热情与坦诚的美德。
A. ①④⑤ B. ①③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自然景色风云际会,为下文写茅屋内景张本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批评塾师授知“小学而大遗”的例证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秋登越王台①
康有为
秋风立马越王台,混混龙蛇最可哀。
十七史②从何说起,三千劫③几历轮回。
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河跨海来。
临睨飞云横八表,岂无倚剑叹雄才!
【注】①越王台,一名粤王台,为西汉南越王赵陀所建,位于广州越秀山上。此诗作于光绪五年(1829)秋,此时康有为22岁。②十七史句,用宋末文天祥语。文天祥被俘后,元人劝降。文天祥答道:“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意谓事情太多,一切无从说起。③印度佛经记载,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叫做一“劫”。“三千劫”意谓天灾人祸之多。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并感怀,诗人将马带入越王台上,用“立马”而不用“独倚”,主要是为了突出一种英气。
B. 颔联反思历史,睥睨古今,大气磅礴。“从何说起”寄托着诗人的无比愤懑与深切责问。
C. 颈联中的“腐儒”“天问”,诗人自比杜甫、屈原,心事重重,体现了诗人的时代敏感 性和忧患意识。
D. 尾联“临睨”是居高临下的意思,“八表”即八荒之外。诗人慨然而立,一种激越的情怀喷涌而出。
E. 全诗是游览名胜古迹之作,采用比喻、用典、反语、融情于景等多种手法表达感慨, 基调悲壮昂扬。
2.结合全诗,对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琪,字台秀,五代祖憕,天宝末,礼部尚书、东部留守.安禄山陷东都,遇害,累赠太尉,谥曰忠懿. 憕孙寀,元和朝,位至给事中。寀子敬方,文宗朝,诚议大夫。敬方子縠,广明中,为晋公王铎都统判官,以收复功为谏议大夫。
琪即縠之子也,年十三,词賦诗颂,大为王铎所知,然亦疑其假手。一日,铎召縠宴于公署,密遣人以《汉祖得三杰赋》题就其第试之,琪援笔立成。赋尾云:“得士则昌,非贤罔共,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铎览而骇之,曰:“此儿大器也,将擅文价。”
昭宗时,李谿父子以文学知名。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谿。谿览赋惊异,倒屣迎门,谓琪曰:“余尝患近年文士辞赋,皆数句之后,未见赋题,吾子入句见题,偶属典丽,吁!可畏也。”琪由是益知名,举进士第。天复初,应博学弘词,居第四等,授武功县尉,辟转运巡官,迁左拾遣、殿中侍御史。自琪为谏官宪职,凡时政有所不便,必封章论列,文章秀丽,览之者忘倦。
庄宗入汴,素闻琪名,因欲大任。同光初,历太常卿、吏部尚书。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陈经国之要。琪因上疏曰:
臣闻王者富有兆民,深居九重,所重患者,百姓凋耗而不知,四海困穷而莫救,下情不得上达,群臣不敢指言。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何议而不臧?
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俄遇萧墙之难而止。
琪虽博学多才,拙于遵养时晦,动而见排,由己不能镇靖也。以太子太傅致仕。长兴中,卒于福善里第,时年六十。
(节选自《五代史•卷五十八列传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
B. 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
C. 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
D. 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赠,古代皇帝为已死官员加封官爵称号。《清史稿·岳起传》:“帝深惜之,赠太子少保。”
B. 辟,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文中含义为“任命官职”。
C. 同光,与文中“天复”都是用以纪年的年号,古代帝王“改元称帝”,都有独立的年号。
D.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与《张衡传》“上书乞骸骨”中“乞骸骨”之义略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琪簪缨世胄,算得上几世之泽。先祖中有多人曾担任不同朝代的显要官职,有的忠烈垂范,有的功勋卓著。
B. 李琪博学多才,堪称文坛俊杰。他十三岁就因辞賦为晋公所知,在晋公偷偷测试他时,以文思才学令其大为称赞。
C. 李琪辞无所假,可谓远近知名。李谿忧虑当时文人辞賦不能及时体现主题,赞赏李琪文章典雅,李琪因此更加闻名。
D. 李琪擅长政论,仕途却最终受挫。庄宗欣赏他的奏书言策,任命其为国计使,后又直升辅相,不久因祸起萧墙而停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谿。谿览赋惊异,倒屣迎门。
(2)琪虽博学多才,拙于遵养时晦,动而见排,由己不能镇靖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摘自《2017年全国毕业生薪酬调查报告》)
材料二:
材料三
从行业来看,“金融业”以12027元的平均月薪依然位居行业首位,遥遥领先于其他行业。“互联网、软件、IT服务和信息传输业”“房地产业”分别以8220元、8145元的平均月薪位居第二、第三。
从学历来看,研究生、本科、大专、高中及以下学历职工的平均月薪分别为8704元、7389 元、6596元、5622元。同比去年,大专及以下学历职工的平均月薪均有一定上涨,其中高中及以下学历职工增幅最大,达到37.93%。
因学历造成的薪酬差距有明显的缩小趋势,这一现象与广东省近年的人才供给与需求紧密相关。近年来,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竞争加剧,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本科以上学历职工的整体薪酬水平;与此同时,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级技工等中职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涨薪无疑是最直接有效的招人与留人手段。
材料四
数据显示,除住房公积金外,有的企业为员工提供补充住房公积金,有33.3%的企 业为员工提供租房补贴,有15.5%的企业为员工提供定期购房补贴,6.0%的企业为员工提供一次性购房补贴。
在企业福利设施方面,提供职工食堂的公司比例为71.4%,提供免费班车的公司比例为 57.1%,有33.3%的企业提供职工浴室,有28.6%的企业提供健身/运动场所,另有部分企业提 供医院/医务所、心理辅导室和宿舍,而这些数据均较去年有所提升。在员工休假方面,有69.0%的公司除了提供法定假期外,还为员工提供福利假期,一般为5天左右。
在未休完的法定年假处理方式中,有75%的公司选择顺延,有11.9%的公司选择作废,有 15.5%的公司选择折现。在选择将未休年假折现的企业中,有35.7%的公司选择按3倍折现, 有11.9%的公司选择按2倍折现,有3.6%的公司选择按1倍折现。在员工健康方面,有95.2%的企业为员工提供定期体检,有85.7%的企业提供体检的频率是每年一次。
在参与调研的企业中,有21.4%的企业会给员工提供子女教育经费,这些都反映出高新区企业的福利政策愈加人性化和多元化。
(摘自《2016薪酬调查报告》“出国留学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根据调查,对毕业于985、211和一般院校的学生薪酬及毕业于这些院校的不同学历的学生的薪酬进行了柱状比较。
B. 材料二在第一年薪酬的基础上,分行业展示了毕业生毕业次年的不同薪酬增长率,同时也显示了毕业生次年的不同离职率。
C. 材料三对在平均月薪前三的行业中,学历不同导致薪酬不同的现状进行了数字比较,并分析了不同学历不同薪酬的原因。
D. 材料四从住房公积金、企业福利设施、法定年假处理方式、员工健康体检等方面显现了企业福利政策的人性化和多元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和材料三都提到了学历和院校在学生就业时对他们薪酬的影响。调查显示,学历越高,相应得到的薪酬也越高。
B.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提到了 “金融业”。材料二是针对这个行业的薪酬增长率和离职率说的,材料三是针对平均月薪说的。
C. 材料一不仅将不同学历就业者的不同薪酬进行了对比,还对毕业于同一类院校不同学历的学生的薪酬做了对比分析。
D. 材料二中薪酬增长比较低的行业,如服务业和物流业,第二年离职率比较高。这说明 薪酬增长率是影响去留的重要因素。
E. 材料四中提到了企业为职工提供的衣、食、住、行和年休等方面的福利,这说明越来 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以人为本”。
3.上述调查所得的数据材料对你未来的志愿填报和就业规划有哪些有益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开镰
洪忠佩
①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母亲心目中,没有什么农事比开镰收割稻子更重要了。
②夜,是时间投在山村大地上的影子,偶尔的犬吠,一如村庄的梦呓。月光刚刚飘过老屋天井上空的檐头,鸡一啼,母亲就醒了,她窸窸窣窣地起床,厨房的灶窟里就有了噼啪的声响。似乎,每一年稻子的开镰,都是这样的前奏,而且以月光与曙光为夹层。当我醒来时,厨房饭甑里的饭都蒸熟了,茶筒里已灌了开水,母亲和禾镰却不见了踪影。
③村庄田野上最早的开镰,总是以母亲躬身的收割为起点。嚓,嚓,嚓,一丛低着头的稻 子,刚好在母亲手里是盈盈的一把,割下几丛就是一摞。我看着大丛大丛的稻子,在母亲的弯弯的齿状的禾镰镰口纷纷倒下,竟然忘记了自己的禾镰还啄在禾戽上。
④稻蔸上的镰痕,新鲜,平整,那拓展延伸的行数,是母亲俯身左右开镰的频率。母亲衣 服的后背上,明显有了汗渍留下的盐碱,白白的一片。当时,我虽然已过了懵懂的年龄,却只知道开镰收割是人与村庄、季节、田野建立的一种秩序,即便自己站在“冷浆田”(水冷田瘠)里挥镰,也是被动的,甚至是木然的。
⑤那个时候,总觉得稻田里斑鸠与麻雀的欢呼雀跃,都比我快乐得多。
⑥俗话说,秋前夏末,半死烂活。物质匮乏的年月,人也显得卑微无助。那抢收抢种的日子,仿佛日夜都混沌不清。尽管母亲累得直不起腰,我还是能够感觉到她和村里人一样,都有一种焦灼的幸福感。一把木柄的禾镶,弯弯薄薄的,铁质的镰齿里可以生发出生活的无限美好。 那一丘一垄一畈的稻田里,都是与母亲一样躬身舞动禾镰收割的父老乡亲。一天又一天,一年 又一年,从给母亲打下手到参与收割,我常常找不到语言表达的出口,更忽略了躬身收割的母 亲,俨如对大地虔诚的膜拜。
⑦在村庄的炊烟袅袅中,在我的乡土田野记忆里,似乎所有的色调都与稻子有关。禾苗的嫩绿与青葱,谷穗的饱满与金黄,以及“禾秆城”〔稻草垛〉褪去金黄的灰褐色与斑白色——这是我对乡土田野色彩的记忆和认知,还有一种食为先的生存宿命。后来,我看到列维坦的《秋 收》和米勒的《拾穗者》等油画作品,无论作品的主题还是色调,都激活着我远去的记忆。
⑧稻子那阳光镀亮的色泽,那饱满而成熟的色调,又仿佛让我穿越回了遥远的童年,童年的歌谣复苏起来,少年时代的时光显影起来——
瘌痢头,光油油;
糯米饭,蒸芋头。
芋头蒸不烂,赶你去讨饭;
……
手捧苞芦(玉米)棵,
脚烘石炭火,
神仙皇帝不如我。
⑨往往,诸如此类的童谣都是以我家乡婺源的方言为版本的,今天,已是乡村远去的拮据生活的写照,哼唱起来犹如古调。
⑩我欣喜地看到,在家乡婺源的大鄣山、賦春、镇头、中云、江湾一带,近几年有村民种植有机稻尝到甜头,开始走规模化有机化的路子。他们不仅种田能够享受国家政策性补助,购置农机也有补贴。在那层层叠起的翻滚的稻浪中,禾镰的欢吟已经平息了,取而代之的是小型的收割机。场面虽然没有北方麦收那样壮观,但却成为山村田野一道新的风景。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10月7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说“在母亲心目中,没有什么农事比开镰收割稻子更重要了”,开门见山点明题目,自然引出下文母亲开镰收割的往事。
B. 第③④两段描写了母亲躬身收割稻子的情形,既表现了母亲熟悉农事、勤于农事的品 质,又写出了农耕生活的艰辛。
C. 第⑧段引用童年的歌谣,回忆了 “我”童年时期美好而快乐的生活,说明“我”对乡 土色彩生活的记忆只有稻子的色泽和色调。
D. 本文融叙事、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既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有较深的文化底蕴,抒发了“我”对母亲及乡土的深厚情感。
2.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⑦段画线句子的含意。
3.文章最后一段,有人认为可以删掉,有人认为不能删掉,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