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开镰 洪忠佩 ①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母亲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开镰

洪忠佩

①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母亲心目中,没有什么农事比开镰收割稻子更重要了。

②夜,是时间投在山村大地上的影子,偶尔的犬吠,一如村庄的梦呓。月光刚刚飘过老屋天井上空的檐头,鸡一啼,母亲就醒了,她窸窸窣窣地起床,厨房的灶窟里就有了噼啪的声响。似乎,每一年稻子的开镰,都是这样的前奏,而且以月光与曙光为夹层。当我醒来时,厨房饭甑里的饭都蒸熟了,茶筒里已灌了开水,母亲和禾镰却不见了踪影。

③村庄田野上最早的开镰,总是以母亲躬身的收割为起点。嚓,嚓,嚓,一丛低着头的稻 子,刚好在母亲手里是盈盈的一把,割下几丛就是一摞。我看着大丛大丛的稻子,在母亲的弯弯的齿状的禾镰镰口纷纷倒下,竟然忘记了自己的禾镰还啄在禾戽上。

④稻蔸上的镰痕,新鲜,平整,那拓展延伸的行数,是母亲俯身左右开镰的频率。母亲衣 服的后背上,明显有了汗渍留下的盐碱,白白的一片。当时,我虽然已过了懵懂的年龄,却只知道开镰收割是人与村庄、季节、田野建立的一种秩序,即便自己站在“冷浆田”(水冷田瘠)里挥镰,也是被动的,甚至是木然的。

⑤那个时候,总觉得稻田里斑鸠与麻雀的欢呼雀跃,都比我快乐得多。

⑥俗话说,秋前夏末,半死烂活。物质匮乏的年月,人也显得卑微无助。那抢收抢种的日子,仿佛日夜都混沌不清。尽管母亲累得直不起腰,我还是能够感觉到她和村里人一样,都有一种焦灼的幸福感。一把木柄的禾镶,弯弯薄薄的,铁质的镰齿里可以生发出生活的无限美好。 那一丘一垄一畈的稻田里,都是与母亲一样躬身舞动禾镰收割的父老乡亲。一天又一天,一年 又一年,从给母亲打下手到参与收割,我常常找不到语言表达的出口,更忽略了躬身收割的母 亲,俨如对大地虔诚的膜拜。

⑦在村庄的炊烟袅袅中,在我的乡土田野记忆里,似乎所有的色调都与稻子有关。禾苗的嫩绿与青葱,谷穗的饱满与金黄,以及“禾秆城”〔稻草垛〉褪去金黄的灰褐色与斑白色——这是我对乡土田野色彩的记忆和认知,还有一种食为先的生存宿命。后来,我看到列维坦的《秋 收》和米勒的《拾穗者》等油画作品,无论作品的主题还是色调,都激活着我远去的记忆。

⑧稻子那阳光镀亮的色泽,那饱满而成熟的色调,又仿佛让我穿越回了遥远的童年,童年的歌谣复苏起来,少年时代的时光显影起来——

瘌痢头,光油油;

糯米饭,蒸芋头。

芋头蒸不烂,赶你去讨饭;

……

手捧苞芦(玉米)棵,

脚烘石炭火,

神仙皇帝不如我。

⑨往往,诸如此类的童谣都是以我家乡婺源的方言为版本的,今天,已是乡村远去的拮据生活的写照,哼唱起来犹如古调。

⑩我欣喜地看到,在家乡婺源的大鄣山、賦春、镇头、中云、江湾一带,近几年有村民种植有机稻尝到甜头,开始走规模化有机化的路子。他们不仅种田能够享受国家政策性补助,购置农机也有补贴。在那层层叠起的翻滚的稻浪中,禾镰的欢吟已经平息了,取而代之的是小型的收割机。场面虽然没有北方麦收那样壮观,但却成为山村田野一道新的风景。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10月7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说“在母亲心目中,没有什么农事比开镰收割稻子更重要了”,开门见山点明题目,自然引出下文母亲开镰收割的往事。

B. 第③④两段描写了母亲躬身收割稻子的情形,既表现了母亲熟悉农事、勤于农事的品 质,又写出了农耕生活的艰辛。

C. 第⑧段引用童年的歌谣,回忆了 “我”童年时期美好而快乐的生活,说明“我”对乡 土色彩生活的记忆只有稻子的色泽和色调。

D. 本文融叙事、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既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有较深的文化底蕴,抒发了“我”对母亲及乡土的深厚情感。

2.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⑦段画线句子的含意。

3.文章最后一段,有人认为可以删掉,有人认为不能删掉,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C 2.稻子的色彩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稻子让“我”与故乡联系在一起,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句话表明“我”对故乡和田野有了更为深刻的感受和认知,表现了“我”对母亲的感激和崇敬。 3.不能删掉。理由:①最后一段写国家政策性补助给农村生活带来的新变化。“禾镰的欢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对传统耕作方式和农民辛勤劳作生活的敬意;②“新的风景”与“禾镰的欢吟”形成对比,生动地描绘出传统手工耕作被机械化代替后出现在农村田野里的新景象;③以此结尾,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美好前景的展望,对农民美好新生活的期盼,对农村新政策的讴歌和赞美,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如果回答“可以删掉”,理由充分也可)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考查的角度比较多,有内容概括,有形象分析,有语言品味,有情节结构分析。C项,“第⑧段引用童年的歌谣,回忆了‘我’童年时期美好而快乐的生活”错误,由文章第九段“今天,已是乡村远去的拮据生活的写照”可知,童年的歌谣是童年时期艰难生活的真实反映,而不是“回忆了‘我’童年时期美好而快乐的生活”。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⑦段画线句子的含意”,这是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首先要要到文中圈出这句话,“禾苗的嫩绿与青葱,谷穗的饱满与金黄,以及“禾秆城”〔稻草垛〕褪去金黄的灰褐色与斑白色——这是我对乡土田野色彩的记忆和认知,还有一种食为先的生存宿命”,理解这句话的含意首先要联系上下文。上文讲到“在我的乡土田野记忆里,似乎所有的色调都与稻子有关”表明稻子给“我”的记忆很丰富;下文说“我看到列维坦的……作品,无论作品的主题还是色调,都激活着我远去的记忆”,表明稻子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其次要抓住关键词“生存宿命”,表明稻子在“我”的生活中有决定性的影响。解答此类题目要关注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考生可适当采用“拆分+综合”的技巧进行理解。“拆分”指把句子拆分开来进行部分分析,“综合”指在部分分析之后的整体分析。本题重点在破折号后的内容。拆分后前一个分句从表层到深层分别是稻子色彩的深刻印象和与故乡的不可分割;后一分句是对生存的深切感受和对母亲的崇敬。综合来讲表现了对母亲的感激和对故乡的怀念。要关注两点,一因文解意,前后联系,结合文本主要思想感情进行理解;二要关注表现手法,如有,应对其进行解说。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最后一段,有人认为可以删掉,有人认为不能删掉,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看法”,这是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即“删掉”或“不能删掉”,然后再从结尾段的作用角度分析。对文中重要段落的理解和分析,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着手。首先看最后一段写了什么内容,这一段主要是写国家政策性补助给农村生活带来的新变化,从内容来看,本段由前文对母亲开镰收割的回忆转向对农村新生活的描绘,主要从国家政策、农耕方式和农民生活三个方面展开,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从结构来看,因为是结尾段,故可以从总结、升华角度分析,本文的结尾段有总结全篇的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类起源于地球上的少数地区,之后逐渐扩散到广阔的各大洲。数量有限的早期人类群体处于孤立、分散状态,他们由于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等的不同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部落、民族和文化。虽然人类的数量不断增长、分布越来越广、交流越来越多,但文化多样性始终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它是不同人类群体对世界认知和自身文化身份的表达。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三届大会通过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把“文化多样性”定义为各群体和社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来表达、弘扬和传承其文化遗产。当前,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仍然是人类文明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文化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如分为村落、社区、城镇、部落、民族、地区、国家、大洲、教派、宗教等文化,这些不同层次的文化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随着科技和交通运输等的发展,不同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并相互影响,从而形成更大范围的文化圈。具体地看,各个人类群体在不同领域的文化需要一些特殊的文化形式来组织,从而形成体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组织型文化是作为人类交际工具的语言和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宗教与主流文化(如儒家思想),而且二者本身也存在紧密联系。历史上,语言和宗教、主流文化是形成区域文化和文化圈的重要文化因素。

文化多样性不仅是人类对世界不同认知和自身文化身份的表达,而且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多样性的存在促使不同文化相互了解和学习,推动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和人类社会发展。文化多样性既是世界文化生态的基本特征,也是-种价值观。作为-种价值观,就是既要认同和发展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恪守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当前,文化多样性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依然需要我们尽力维护,还有一个原因在于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相似,能够帮助人类应对世界资源的有限性。从自然的角度看,地球的最大特点之-是生物多样性,而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密不可分。生物多样性为文化多样性提供物质基础,文化多样性反过来又反映不同人类群体对其所处环境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因此,文化多样性有助于促进人类对地球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从而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世界上如果只有一种文化,就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多姿多彩。多姿多彩的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对待不同文化,我们必须秉持平等、谦虚、包容的态度,使人类文明在不同文化交流互鉴中不断向前发展。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9月25日)

1.下列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指不同的人类群体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表达、弘扬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

B. 文化多样性是由人类历史进程中不同层次的文化体系构成,代表着各个人类群体在不同领域的文化需要。

C.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它的存在促使不同文化相互了解和学习,推动文化交流,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D. 文化多样性反映了人类群体对其所处环境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能促进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 文章以人类起源为出发点,以人类文明发展为落脚点,阐明了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B. 文章论述不同领域的人类群体有着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意在表明文化多样性形成的原因不同。

C. 文章从价值观的高度阐明了作者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明确了研究文化多样性应有的正确态度。

D. 文章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分析文化多样性,意在阐明文化多样性在当前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早期人类群体处于孤立、分散的状态,由于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等的不同,对世界认知的方式和对自身文化的表达也不相同。

B. 人类群体在不同领域的文化需求由两种文化形式来组织:一种是作为人类交际工具的语言,一种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宗教和主流文化。

C. 生物多样性是世界自然生态的最大特点,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生态的基本特征,保护文化多样性和保护生物多样性都很重要。

D. 如果我们不能秉持平等、谦虚、包容的态度对待不同文化,不尊重差异,不理解个性,人类世界就不可能呈现出现在这样多姿多彩的文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力学家说:“没有脚与地面的摩擦,人便无法走路;没有绳子于之间的摩擦,绳子便不可能成结。”哲学家说:“没有摩擦,社会便不会前进;没有摩擦,人们怎么能联结成为一个整体。“文学家说:“摩擦是一连串轻微的碰撞,碰撞是一次激烈的摩擦。有了摩擦与碰撞,才会有鼓声、琴声、钟声,才会有世界的进步曲。”

请以“摩擦”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题文)刘姥姥二进大观园,在与贾母等人一起吃饭时,受风姐、鸳鸯支使,故意搞笑逗乐。下面是相关的场面描写,同是笑,各人的笑相不同,反映出各自的身份、个性乃至年龄、体质的差异,试选取三个人的笑相评点说明。

(原文)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叫“嗳呦”;宝玉早滚到贯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室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于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查看答案

《红楼梦》中,大观园众姊妹结成“海棠诗社”,下列咏海棠的诗句中,哪一句是林黛玉所写的?

A.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B.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C.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D.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济世忠告“和“心忧天下”单元所选篇目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颛臾的地理位置就在鲁国境内,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素来谨守君臣关系,因此孔子认为季氏没有攻打颛臾的理由。

B. 唐太以魏征为镜,魏征给唐太宗“十思“之镜。“十思“之镜反映了“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主旨,开拓了唐太宗“居安思危”的境界和治理李唐王朝的途径。

C. 《病梅馆记》托物言志,以梅议政。对封建统治的腐朽、暗以及庸俗现象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对追求个性解放和要求变革的进步思想作了真切的反映。

D. 在儒家传统中孔孟形影相随,二人思想的不同和他们的个性有关,和《论语》《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录有关,还和二人生存的时代有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