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山栖是胜事,稍一萦恋,则亦市朝;书画赏鉴是雅事,稍一贪痴,则亦商贾;诗酒是乐事,稍一曲人,则亦地狱;好客是豁达事,稍一为俗子所扰,是亦苦海。

——(明)陈继儒《小窗幽记》

 

凡事都要有个度 记得有一句广皆词说得好:“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呦!”酒虽好酒,但多了会伤身体,喝酒也需要有限度,做事情也同样如此,有了度才会产生美。 有诗云:“花为什么谢了呢?我的热烈的爱把它紧压在我的心上,因此花谢了。琴弦为什么断了呢?我强弹一个它力不能胜的音节,因此琴弦断了。”花虽美,但过度的爱惜,反而弄巧成拙,欣赏不到花的美丽,虽曰爱之,真是害人,爱花,我们需要有度。弹琴鼓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弹好了,我们可以领略到“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妙境界,但过度的弹奏,超过了琴弦的能力范围弹,那也就会“断弦舞指间,苍海变桑田”的悲惨场面。所以说,做事有了度,我们才会收到美的效果,才会领略春花、夏炎、秋实、冬寒的真正内含。 回首千年,小小的秦国凭借其足智多谋的军事策略最终统一了全中国,在之后的几百年秦国大兴土木,搜刮民财,建房造宫,使天下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他的这种做法超过了百姓所能承受的限度,最终“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令人悲哉。”秦国就应为做事超过了度,才会一败涂地,枉费基业。如果秦国治国有度。那也许会使秦国振兴上千年,落个国泰民安呢!故此,抛弃了限度,他就会报复你,让你疮恨累累;把握了限度,他就会 感恩你,让你飞黄腾达。所以治国也需要有度。 在现代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网络无疑成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代名词,但随着网络的出现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这不仅是浪费金钱,也是在浪费青春,浪费生命,我们运用网络,是从中获得知识,学习最新科技知识,而不是整天沉迷于网游中,打打杀杀,荒废了学业,所以说我们运用网络也得有个度,创造一个学、玩良性循环的环境,这样,我们才会有进步,才会有一个美好的前途。 做事有了度,花才会更美,月才会更圆,风才会清凉,雪才会飘盈;做事有了度,我们的人生才会更辉煌!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材料作文。材料是一句含蕴丰富,可以引发读者悠远想象的话。要想写好这篇由富有哲思的话引发出来的作文,就要深层次地挖掘话语的含义。生活处处皆有度,事物都有合适的度,如果过了“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也许就走向了事物的反面。爱好丰富多彩的生活,享受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乐趣,这都是大雅之趣,但如一味痴迷,失去当初本意,大雅则变大俗,大俗则变桎梏。山居的本意是要远离尘嚣。如果对山林起了热情,岂不是有违本意吗?每见名山胜景,大兴土木,原味尽失,加上游人缺乏公德,满地果皮纸屑,那么山林又何异于市场。写字绘画,原本是风雅的事,若必以巨金购置名家之作而后甘,则沦为买卖,雅意尽失,成为炫财傲富的事。人生的路,没有一帆风顺的坦途,诱惑太多,学坏容易学好难。可是生活就是这样,会遇到很多的难题。孰轻孰重,唯有修炼一颗清净心,才能做出判断。在人生的征途中,有迂回曲折的坎坷,也有柳暗花明的机遇。想要看透生活,先要沉淀自己的内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谈“中庸之道”

余秋雨

关于“中庸之道”,该怎么理解呢?中庸之道,是反对极端主义和单边主义的一种制衡哲学。

人类,太容易走极端了。能不能在两个极端之间,找一条最恰当、最合适的路?儒家的好处,就是相信这条路的存在。即使一时找不到,它也存在。这种信念,变成了一种信仰,因此,方法论也就变成了目的论。

实际上每个年轻人都有可能沾染极端主义思维。极端主义的初级形态就是追求危言耸听的“痛快”,极端主义的高级形态就是争取成为站在悬崖峭壁上的“英雄”。为什么是站在悬崖峭壁上的呢?因为这些人越要吸引观瞻,就要把对立面看得越大、越强,结果把自己脚下可踩踏的地方越逼越小。我见过“文革”时期的造反派头头,以及某些族群分裂主义首领,几乎都是这样。他们为什么能成为首领?因为提出的口号特别刺激。特别刺激的口号一定是狭隘、苛刻、夸张的,那就成了“原教旨主义者”,或者说“基本教义派”。他们容不得任何修正、宽容和妥协,并把修正、宽容、妥协看成是叛变。这种思维,把满世界都看成是仇敌,那就只能把自己看成是无以立足的孤独者了。不少人喜欢仰望这种形象,于是他们也就扮演起这种形象,到后来,让别人和自己都没法活。

中庸之道否定了这种扮演,笑眯眯地解救了这些人,也解救了他们的所谓“仇敌”。天下的活动空间很大,人类的生存方式很多,何必玩这种极端?极端主义认为,“离佛一尺即是魔”。这种理论看似保护了佛的纯洁性,其实是孤立佛、限制佛,让佛失去了话语空间和行为自由,并对一尺之外的所有物象进行呵斥和打斗,那么佛也就不再是佛。中庸之道正相反,认为“离魔一尺即是佛”,佛的世界无比广阔,一切人都能走向光明。

正因为这样,孔子把中庸之道看成是最高、最广的道德。他在《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他由此进一步认为,“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也就是说,那些永远在玩弄极端概念、陈述刺激话语的“英雄”,基本上是小人。这话,希望大家记住。我为什么历来不与极端主义辩论?因为心中早有孔子的这个判断。

学习中庸之道,我建议大家多读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中庸》篇,这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所记述的,很有价值。我在这里忍不住要为大家读一段:“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我一直认为,中庸之道,是二十一世纪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最佳哲学,可惜很难让外国人领会。我还认为,中庸之道加上君子之道,是儒家的灵魂所在,也是中华文化的灵魂所在。

                                                (节选自《中华文化七十讲》,有删改)

1.简要概括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2.文中“离佛一尺即是魔”“离魔一尺即是佛”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3.结合全文,说说“中庸之道”的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河流最蓝的地方

(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

那段时间,连最简单的食品都受到诡计和掺假的威胁。没有哪一天报纸不提到在市场上又有惊人的发现,奶酪是用塑料做的,蔬果类含砷杀虫剂的浓缩比例比所含的维他命还要高。

马可瓦多每次在公司或咖啡馆听到别人说这些事情,就觉得好像有一头骡子在胃里面踢腿。在家里,当他太太买完菜回来,以前那些让他雀跃不已的芹菜、茄子,还有杂货店粗糙多孔的面包,现在却引起他的恐慌,就如同有敌人潜入了他的住家。

“我要尽我所有的努力,”他自我期许,“以供给我家人那些没有经过不可靠的投机者之手的食物”。早晨他去上工时,好几次遇到一些带着鱼竿,穿着长统靴的男人往沿河公路走去。“这是一个办法。”马可瓦多对自己说。但是城里的河流是垃圾、排水管的集中地,引起他莫大的反感。“我要找一个地方,”他自言自语道,“那里水是水,鱼是鱼,我才愿意垂下我的钓竿。”

骑着机动脚踏车,马可瓦多下工后便去探勘城市上游的河流,还有小河的支流。他最感兴趣的是那些远离柏油路面的河段,他取道小径,穿过柳树丛,直到他的脚踏车不能再前进为止,然后把机车留在灌木丛中,步行到有河流的地方。有一次他迷失了路,在灌木丛和陡峭的河岸边打转,既找不到任何小路,也弄不清河流是在哪个方向。忽然,拨开一些枝叶,瞥见下方几步之遥,那宁和的水波——那时河口,几乎成为一个小而幽静的深潭——呈现出就像是山上湖泊的蓝。

激动的情绪并没让他忘记细看水流轻柔涟漪的下方。终于,他的顽固得到了奖赏。啪嗒一声,直鳍在河面上明显地一闪而过,然后另一次,又再一次,他如此地欣喜以至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里是整条河流鱼的汇集地,钓鱼者的天堂,也许除了他以外还没被其他人发掘。回头走时,天色已经暗了,他停下来在榆树皮上刻画记号,在某些地方堆几块石头,以便能再找回小路。

现在他要做的就是准备用具。说实在的,他早就想好了。在邻居和公司同事中他已经设定了十来个钓鱼爱好者。半透露半提示地答应说只要一确定那个只有他知道的游满了丁鲈的地方,就会通知他们每个人,便成功地从这个人借一点,那个人借一点地备齐了一大仓库前所未见的完整的钓鱼设备。

这时,他什么也不缺了。一个晴朗的早晨,从六点到八点一一在上工以前,游着丁鲈的河流有可能钧不到鱼吗?事实上,只要把鱼线丢下去就可以拎起一尾鱼:这些丁鲈毫不迟疑地一口就咬住鱼饵。既然用钓鱼线这么容易,试着用渔网捞捞看;丁鲈早已准备好一头栽进网里去了。

当他的鱼篓装满时,也到了该离开的时侯了。他溯流而上,想找一条小径。

“喂,你!”在河岸一个转角的杨树林中,直挺挺地站着一个戴着警卫帽子的家伙,瞪着马可瓦多。

“叫我,什么事?”马可瓦多觉得有一股不知名的威胁冲着他的丁鲈而来。

“你哪里抓的鱼,篓子里的那鱼?”警卫问。

“啊,怎么啦?”马可瓦多的心已经跳到嘴巴里了。

“如果你是在这下面钓的,赶快把鱼丢掉。你没看到上游有座工厂吗?”指着一栋长而矮的建筑物。现在马可瓦多转过了河流的拐弯处,才看到它在柳树的那边正向空中吐烟,向水中排放浓密的云团,是可怕的青绿色和紫色。

“起码你看清楚水是什么颜色吧!油漆工厂就是那个:蓝色毒害了河流,还有鱼。赶快把它们丢掉,不然我得把鱼扣押起来。”

马可瓦多想:“虽然我很想扔掉这些有毒的鱼,但是在警卫面前,我不能丢这个脸。”

于是他回答道:“如果我是在上面钓的呢?”

“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我不但要扣押鱼,还要给你开张罚单。工厂上游是钓鱼保留地。你看那块牌子!”

“说真的,”马可瓦多急急地说,“带着钓竿,只是为了让朋友信以为真,其实这些鱼我是向附近乡镇的卖鱼人买的。”

“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你只需要付税,就可以把鱼带回城里,我们这里是在城外。”

马可瓦多已经打开篓子把鱼倒回河里了。应该还有一条丁鲈是活的,因为它一扭鱼鳍快乐地游走了

1.小说开头两段有哪些作用?

2.联系全文,分析马可瓦多的人物形象特点。

3.小说最后一段画线句有哪些含义?

4.小说以“河流最蓝的地方”为题,请探究意蕴。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生乎吾前,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2)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3)___________,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4)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唐诗,完成小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表亲

1.赏析“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艺术表现力。

2.全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境庐诗草自序

黄遵宪

    余年十五六,即为学诗。后以奔走四方,东西南北,驰驱少暇,几几束之高阁。然以笃好深嗜之故,亦每以余事及之。虽作吏,未废也。

    士生古人之后,古人之诗,号专门名家者,百数十家。欲弃去古人之糟粕,而不为古人所束缚,诚戛戛乎其难。虽然,仆尝以为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

    尝于胸中设一诗境:一曰复古人比兴之体,一曰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一曰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其貌;一曰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其取材也:自群经三史,逮于周秦诸子之书。凡事名物名切于今者,皆采取而借之。举今日之官书会典方言俗谚,以及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其炼格也:自曹鲍陶谢李杜韩苏,讫于晚近小家,不名一格,不专一体,要不失乎为我之诗。诚如是,未必遽跻古人,其亦足以自立矣。然余固有志焉,而未能逮也。诗有之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书于此,以俟他日。

注释:①仆,我。②单行,指散体创作;排偶,这里指诗体创作。③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④诗,指《诗经》,作者记述有误,应该是司马迁的话。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废也                          遽:就,立即

B. 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其貌    袭:蹈袭,沿循

C. 皆采取而借之                    假:借

D. 书于此,以俟他日                聊:无聊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黄遵宪一生痴迷诗歌创作,从少年到晚年都有志于此,他对诗歌有自己的认识,对诗歌创作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B. 黄遵宪追慕古代名家。他希望吸取前人精华,剔除其糟粕,不必受前人的束缚,这样做实在太难,但他决心努力去做。

C. 黄遵宪追求诗歌在语言上可以融入散体特点,取材上可以从经典中寻找贴合时代的内容,而对流俗中的语言也不排斥、大胆吸收。

D. 黄遵宪的诗歌创作在诗境、选材、风格上都注重吸取古人精华,并且大胆创新,他认为只要持之以恒,最终一定能取得超越古人的成就,自立于文坛。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

(2)然以笃好深嗜之故,亦每以余事及之。

(3)然余固有志焉,而未能逮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