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人境庐诗草自序
黄遵宪
余年十五六,即为学诗。后以奔走四方,东西南北,驰驱少暇,几几束之高阁。然以笃好深嗜之故,亦每以余事及之。虽作吏,未遽废也。
士生古人之后,古人之诗,号专门名家者,百数十家。欲弃去古人之糟粕,而不为古人所束缚,诚戛戛乎其难。虽然,仆①尝以为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
尝于胸中设一诗境:一曰复古人比兴之体,一曰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②,一曰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一曰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其取材也:自群经三史③,逮于周秦诸子之书。凡事名物名切于今者,皆采取而假借之。举今日之官书会典方言俗谚,以及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其炼格也:自曹鲍陶谢李杜韩苏,讫于晚近小家,不名一格,不专一体,要不失乎为我之诗。诚如是,未必遽跻古人,其亦足以自立矣。然余固有志焉,而未能逮也。诗④有之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聊书于此,以俟他日。
注释:①仆,我。②单行,指散体创作;排偶,这里指诗体创作。③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④诗,指《诗经》,作者记述有误,应该是司马迁的话。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未遽废也 遽:就,立即
B. 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 袭:蹈袭,沿循
C. 皆采取而假借之 假:借
D. 聊书于此,以俟他日 聊:无聊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黄遵宪一生痴迷诗歌创作,从少年到晚年都有志于此,他对诗歌有自己的认识,对诗歌创作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B. 黄遵宪追慕古代名家。他希望吸取前人精华,剔除其糟粕,不必受前人的束缚,这样做实在太难,但他决心努力去做。
C. 黄遵宪追求诗歌在语言上可以融入散体特点,取材上可以从经典中寻找贴合时代的内容,而对流俗中的语言也不排斥、大胆吸收。
D. 黄遵宪的诗歌创作在诗境、选材、风格上都注重吸取古人精华,并且大胆创新,他认为只要持之以恒,最终一定能取得超越古人的成就,自立于文坛。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
(2)然以笃好深嗜之故,亦每以余事及之。
(3)然余固有志焉,而未能逮也。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
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叔齐让伯夷 让: 推让
B. 盍往归焉 盍: 通“何”,为何
C. 爰及干戈 干戈: 兵器,代战争
D. 义不食周粟 义: 坚持正义
下列戏曲唱词的内容与人物对应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汉剧《甘露寺》:“他有个二弟汉寿亭侯,青龙偃月神鬼皆愁,白马坡前诛文丑,在古城曾斩过老蔡阳的头。”(关羽)
B. 昆曲《长生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俺只待拨繁弦传幽怨,慢慢地把天宝当年遗事弹。”(李世民)
C. 秦腔《长坂坡》:“白龙马驮回子龙将,血染战袍粘雕鞍。怀抱婴儿泪不干。累得你叔父苦无边。恨不得把儿摔当面。”(赵云)
D. 京剧《霸王别姬》:“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我只得出帐外且散愁情。轻移步走向前中庭站定,猛抬头见碧落月色清明。”(项羽)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众所周知,人生在世,除了工作与物质的享受外,还需要有情趣,有精神上的慰藉与享受, , , , , , 。
①如王夫之就提倡诗应“亦理亦情亦趣”
②并由“趣”生出旨趣、情趣、意趣、风趣、兴趣等一系从属范畴
③中国古代审美中“趣”是很重要的一个范畴
④中国文人历来就很讲情趣
⑤否则,生活就太枯燥、单调、寂寞了
⑥无论诗、书、画、乐都讲究趣味
A. ④①③②⑥⑤ B. ④⑤①③⑥②
C. ⑤③⑥②④① D. ⑤④③⑥②①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雾霾来袭之际,也是那些 的说法乘“霾”而入的时机:一来,当前社会对于雾霾的认知,本就还存在诸多未知和模糊 ;二来,身处环境焦虑中的人们,更容易产生认知 ,降低对信息真实度的辨别意识。
A. 混淆是非 地域 蜕化 B. 似是而非 地域 退化
C. 似是而非 地带 退化 D. 混淆是非 地带 蜕化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两小题。
孔子作《春秋》,增加了史书中“寓褒贬,别善恶”的内涵,文字虽短,少者只有几个字,但却使史书由史事、史文,又增添了史义。孟子评说道:“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这样,就形成了史学的三要素:即史实、史文和史义。所谓史义,也就是后世所称道的寓褒贬于行文之中的“春秋笔法”。孟子曾说过:“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司马迁在《史记》中,秉春秋笔法,又敢于直言评说。他不但敢于斥责历史上的暴君,而且敢于对当代的帝王评议其所短。如在《留侯世家》中,写了“沛公(即刘邦)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居留之”的贪财好色的恶习;借商山四皓之口批评刘邦“轻士善骂”的不良作风。再如在《萧相国世家》中,记述了刘邦如何猜忌功臣;在《淮阴候列传》中,用韩信之口喊出“狡兔死,走狗烹”,控诉了刘氏对功臣的残害。在《孝景本纪》中,在指出“汉兴,孝文施大德,天下怀安”的同时,又指责汉文帝“赏太轻、罚太重”,并反衬出景帝无能等问题。在《孝武本纪》中,说他是“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并通过《封禅书》暗示对汉武帝迷信的讽讥。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所有这些,都是在太岁头上动土,会招致灭顶之灾、杀身之祸的。他为了忠于事实,敢讲别人之不敢说,敢做别人之不敢为,表现出一位史学家的铮铮铁骨和高风亮节。
(材料见黄济《国学十讲》)
1.对材料一中加点字的注音、解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商山四皓 皓:hú 即“鹄”,天鹅,这里指代老人
B. 狡兔死 狡:jiǎo 意思是“狡猾”
C. 封禅书 禅:chán 古代帝王在泰山下的梁父山祭地称作禅
D. 铮铮铁骨 铮:zhènɡ 声音响亮,形容坚贞刚强
2.根据文意,《史记》对下列人物的分类方式,没用运用“春秋笔法”的一项是
A. 陈涉写入“世家”之列 B. 孔子写入“世家”之列
C. 项羽写入“本纪”之列 D. 刘邦写入“本纪”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