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为全力做好2018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为全力做好2018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改善首都空气质量,北京市开展电蓝天保卫战行动。

B. 大型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用恢弘震撼的视角与细腻温情的场面绘制出一幅幸福民生的画卷。

C. 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目的是为了教育和激励国家工作人员忠于宪法,维护宪法,尊崇宪法,维护宪法权威。

D. 能不能把国家和人民做出过巨大贡献的退役军人安置工作办实办好,取决于相关部门的工作态度。

 

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B项,搭配不当,“恢弘震撼的视角与细腻温情的场面”搭配不当,应该是“恢弘震撼的场面与细腻温情的视角”;C项,句式杂糅,“目的是为了”句式杂糅;D项,成分残缺,在“把”后加上“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获得成功并没有终南捷径,无非就是你比别人付出地更多,努力地更多,坚持地更久。

②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涉及的部门之多,职能调整之大,影响面之广,都是空前绝后的。

③东北还是风和日丽的时候,海南已是流金铄石,A们纷纷来到海边消暑降温'寻觅清凉。

④王教授在书法方面造诣高深,学生们不仅把他的话语奉为圭臬,更是把他本人奉若神明

⑤进入原始森林后,看到参天古树的粗枝大叶,这些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游客惊得目瞪口呆。

⑥知名作家刘先生的新作繇快步迈进新时代》,关注百姓,贴近生活,平易近人,精彩纷呈。

A. ②④⑤

B. ①③⑤

C. ①④⑥

D. ②③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一句使用比喻修辞手法描写骇浪搏击江岸的景物,后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景物描写过渡到人物描写。

(2)白居易“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这两句诗,表达了对刘禹锡不幸命运的同情,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了自己的遭遇,回应白居易。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送沈左司从汪参政分省陕西汪由御史中丞出①

明·高启

重臣分陕去台端,宾从威仪尽汉官②。

四塞河山归版籍,百年父老见衣冠。

函关月落听鸡度,华岳云开立马看。

知尔西行定回首,如今江左是长安③。

【注】①这首诗作于明朝立国第二年(1369年)。当时,御史中丞汪广洋出任陕西参政,高启的朋灰左司郎中沈某同行。②《后汉书·光武帝纪》:更始帝将北都洛阳,以光武帝为司隶校尉,三辅吏士见光武僚属,皆喜不自胜,老吏或垂泪日:“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③此处代指明朝都城南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台端指御史台。首联写汪广洋身兼重任,离开御史台出管陕西,随行之人都是一时俊彦。

B. 四塞指四方。颔联写天下已归人大明版图,长期遭受异族统治的人民又见到汉官的服饰。

C. 函关指函谷关。颈联实写汪广洋沈左司一行从容度过函谷关,驻马西岳华山,遥望云天。

D. 江左指江东。尾联写沈左司在西行途中一定会回望都城,其中暗寓着对朋友的赞扬之意。

E. 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摆脱了送别诗的一般格调,全诗用典贴切,气魄宏大,堂皇整饬。

2.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李多祚,其先靺鞨酋长,号“黄头都督”,后入中国,世系湮远。至多祚,骁勇善射,以军功累迁右鹰扬大将军。讨黑水靺鞨,诱其渠长,置酒高会,因醉斩之,击破其众。室韦及孙万荣之叛,多祚与诸将进讨,以劳改右羽林大将军,遂领北门卫兵。

张柬之将诛二张,以多祚素感概,可动以义,乃从容谓曰:“将军居北门几何?”曰:“三十年矣。”“将军击钟鼎食,贵重当世,非大帝恩乎?”多祚泣数行下,曰:“死且不忘!”柬之曰:“将军知感恩,则知所以报,今在东宫乃大帝子,而嬖竖擅朝,危逼宗社。国家废兴在将军,将军诚有意乎?舍今日尚何在?”答曰:“苟缘王室,惟公所使。乃引天地以自誓,辞气毅然,柬之遂定谋。以敬晖、李湛 为右羽林将军,命总禁兵,与多祚、王同皎请太子至玄武门,斩关入。及长生殿,白武后曰:“诸将诛逆臣易之、昌宗,恐漏大谋,不敢豫奏,顿首请归死。”后病卧,顾湛曰:“我于而父子不薄,亦豫是邪?”

中宗复位,封多祚辽阳郡王,食实户八百,子承训为卫尉少卿。湛迁大将军, 封赵国公,食实户五百。帝祠太庙特诏多祚与相王登舆夹侍监察御史王觌谓多祚夷人虽有功不宜共舆辇帝曰朕推以心腹卿勿复言

崔玄等得罪,多祚畏祸及,故阳厚韦氏。节愍太子诛武三思,多祚与成王千 里率兵先至玄武楼下,具言所以诛三思状,按兵不战。宫闱令杨思勖方侍帝,即挺 刀斩其婿羽林中郎将野呼利,兵因沮溃,多祚为其下所杀,二子亦见害,籍没其家。 景云初,追复官爵,并宥家属。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三十五》)

【注】①二张指张易之、张昌宗兄弟。②大帝指武则天。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帝祠太庙/特诏多祚与相王登舆夹侍/监察御史王觌谓多祚夷人/虽有功/不宜共舆辇/帝曰/朕推以心腹/卿勿复言

B. 帝祠太庙/特诏多祚与相王登舆夹侍监察御史/王觌谓多祚/夷人虽有功/不宜共舆辇/帝曰/朕推以心腹/卿勿复言

C. 帝祠太庙特诏/多祚与相王登舆夹侍监察御史/王觌谓多祚夷人/虽有功/不宜共/舆辇帝曰/朕推以心腹/卿勿复言

D. 帝祠太庙特诏/多祚与相王登舆夹侍/监察御史王觌谓多祚/夷人虽有功/不宜共/舆辇帝曰/朕推以心腹/卿勿复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系也叫世次、世统,指一姓世代相承的系统,屯是家族世代相传的系统。

B. 击钟鼎食是指古代贵族列鼎而食,食时击钟以报时,钟是响器,鼎是食器。

C. 食实户指实际享有的封户数,因唐代封户有虚实之别,有的封户徒有其名。

D. 宫闱指后妃所居住的地方,官闱令是官名,唐朝时掌侍奉宫闱,出入管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多祚出身胡人。他的祖先是棘韬酋长,后来进入中原地区。到了李多祚,他作战勇敢,官职多次得到升迁。

B. 李多祚讨伐有功。他巧设计谋,斩杀黑水棘鞫首领。室韦和孙万荣叛乱的时候,他率军进讨,因功统领北门卫兵。

C. 李多祚为人忠义。张柬之将要诛灭二张的时候,对李多祚晓以大义,李多祚感念大鬣恩德,支持张柬之的谋划。

D. 李多祚兵败越杀j李多祚为了避祸,和韦氏关系密切。节愍太子诛杀武三思时,李多祚也参与其中,被部下杀害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讨黑水鞣鞫,诱其渠长,置酒高会,因醉斩之,击破其众。

(2)后病卧,顾湛曰:“我于而父子不薄,亦豫是邪?”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乡村振兴,决胜全面小康的重大部署

——专访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记者: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如何理解这个总要求呢?

韩长赋: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也是生态的振兴、社会的振兴,文化、教育、科技的振兴,以及农民素质的提升,我们要系统认识,准确把握。乡村产业、生态、乡风、治理、生活,“五子”登科,内在要求是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推进中,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产业兴旺就是要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一丢;产业季合发展,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

生态宜居慧是要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

乡风文明就是要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推进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治理有效就是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让社会正气得到弘扬、违法行为得到惩治,使农村更加知谐、安定有序

生活富裕就是要让农民有荷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衣食无忧,生活便利,共同富裕。

推进乡村振兴,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在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撑上精准供给。必须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拓宽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渠道。必须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现农业农村优先的原则。必须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保留乡村特色风貌。

(材料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材料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不同步,工业化走在了城镇化前面。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到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8.52%。按照目前发展趋势,到2020年、2030年城镇化率还将进一步达到60%、65%,2050年可可能超过70%。我国以城镇为主的人口分部格局己经基本形成,城镇化发展迈入中后期转型提升阶段。观察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各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普遍遇到了乡村衰退问题,一般要到城镇化率达到70%以后,城乡矛盾才能逐步得到解决。因此,在我国人口加速向城镇聚集的大趋势下,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的同时,避免出现乡村衰退问题,真正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把乡村建设成为与城市共生共荣、各美其美的美好家园,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

(材料选自《求是》,有删节)

材料三

脱贫是“乡村振兴”的起点。中共十九大报告对过去五年的扶贫做出的总结是:中国脱贫攻竖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和显著成绩。2012年至2016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由9899万人减少至4335万人,累计减少5564万人,2017年减贫人数也在1000万人以上.5年平均减贫13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

(材料选自《新华网》,有删改)

材料四

图一  2012年~2016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比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要实现“五位一体”,统筹推迸一

B. 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8.52c.7e.按照我国目前的发展趋势,到2050年,城乡矛盾有望逐步得到解决

C. 2012年至2017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累计减少6500万人以上,5年年均减贫1300多万人?

D. 图一显示,从2012年到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逐年递增,有效缩小了城乡之间差距。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A. 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农村文明程度,从而实现乡风文明,最重要的是发展农村文化教育,弘扬优良传统。

B. 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但既不能出现城乡分离发展,也不能违背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二

C. 工业化走在了城镇化前面,使我国以城镇为主的人口分布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城镇化发展迈入中后期转型提升阶段。

D. 要真正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把乡村建设成为与城市共生共荣、各美其美的美好家园,乡村衰退问题不可忽视也无法回避。

E.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较低限制了乡村的发展,因此,拓宽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渠道,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3.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生活富裕”的要求,请结合材料一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乡村居民“生活富裕”这一目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