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获得成功并没有终南捷径,无...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获得成功并没有终南捷径,无非就是你比别人付出地更多,努力地更多,坚持地更久。

②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涉及的部门之多,职能调整之大,影响面之广,都是空前绝后的。

③东北还是风和日丽的时候,海南已是流金铄石,A们纷纷来到海边消暑降温'寻觅清凉。

④王教授在书法方面造诣高深,学生们不仅把他的话语奉为圭臬,更是把他本人奉若神明

⑤进入原始森林后,看到参天古树的粗枝大叶,这些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游客惊得目瞪口呆。

⑥知名作家刘先生的新作繇快步迈进新时代》,关注百姓,贴近生活,平易近人,精彩纷呈。

A. ②④⑤

B. ①③⑤

C. ①④⑥

D. ②③⑥

 

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 终南捷径:借指求官的最便近的门路,也泛指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空前绝后:以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有,多用来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不合语境。 流金铄石:形容天气炎热。 奉若神明:形容对某人或某事物就像崇拜神灵一样地信奉或尊崇(多含贬义)。望文生义。 粗枝大叶:形容不细致,做事粗心大意。望文生义。 平易近人:态度谦虚和蔼,使人容易接近。(文章)浅显,容易了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一句使用比喻修辞手法描写骇浪搏击江岸的景物,后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景物描写过渡到人物描写。

(2)白居易“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这两句诗,表达了对刘禹锡不幸命运的同情,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了自己的遭遇,回应白居易。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送沈左司从汪参政分省陕西汪由御史中丞出①

明·高启

重臣分陕去台端,宾从威仪尽汉官②。

四塞河山归版籍,百年父老见衣冠。

函关月落听鸡度,华岳云开立马看。

知尔西行定回首,如今江左是长安③。

【注】①这首诗作于明朝立国第二年(1369年)。当时,御史中丞汪广洋出任陕西参政,高启的朋灰左司郎中沈某同行。②《后汉书·光武帝纪》:更始帝将北都洛阳,以光武帝为司隶校尉,三辅吏士见光武僚属,皆喜不自胜,老吏或垂泪日:“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③此处代指明朝都城南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台端指御史台。首联写汪广洋身兼重任,离开御史台出管陕西,随行之人都是一时俊彦。

B. 四塞指四方。颔联写天下已归人大明版图,长期遭受异族统治的人民又见到汉官的服饰。

C. 函关指函谷关。颈联实写汪广洋沈左司一行从容度过函谷关,驻马西岳华山,遥望云天。

D. 江左指江东。尾联写沈左司在西行途中一定会回望都城,其中暗寓着对朋友的赞扬之意。

E. 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摆脱了送别诗的一般格调,全诗用典贴切,气魄宏大,堂皇整饬。

2.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李多祚,其先靺鞨酋长,号“黄头都督”,后入中国,世系湮远。至多祚,骁勇善射,以军功累迁右鹰扬大将军。讨黑水靺鞨,诱其渠长,置酒高会,因醉斩之,击破其众。室韦及孙万荣之叛,多祚与诸将进讨,以劳改右羽林大将军,遂领北门卫兵。

张柬之将诛二张,以多祚素感概,可动以义,乃从容谓曰:“将军居北门几何?”曰:“三十年矣。”“将军击钟鼎食,贵重当世,非大帝恩乎?”多祚泣数行下,曰:“死且不忘!”柬之曰:“将军知感恩,则知所以报,今在东宫乃大帝子,而嬖竖擅朝,危逼宗社。国家废兴在将军,将军诚有意乎?舍今日尚何在?”答曰:“苟缘王室,惟公所使。乃引天地以自誓,辞气毅然,柬之遂定谋。以敬晖、李湛 为右羽林将军,命总禁兵,与多祚、王同皎请太子至玄武门,斩关入。及长生殿,白武后曰:“诸将诛逆臣易之、昌宗,恐漏大谋,不敢豫奏,顿首请归死。”后病卧,顾湛曰:“我于而父子不薄,亦豫是邪?”

中宗复位,封多祚辽阳郡王,食实户八百,子承训为卫尉少卿。湛迁大将军, 封赵国公,食实户五百。帝祠太庙特诏多祚与相王登舆夹侍监察御史王觌谓多祚夷人虽有功不宜共舆辇帝曰朕推以心腹卿勿复言

崔玄等得罪,多祚畏祸及,故阳厚韦氏。节愍太子诛武三思,多祚与成王千 里率兵先至玄武楼下,具言所以诛三思状,按兵不战。宫闱令杨思勖方侍帝,即挺 刀斩其婿羽林中郎将野呼利,兵因沮溃,多祚为其下所杀,二子亦见害,籍没其家。 景云初,追复官爵,并宥家属。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三十五》)

【注】①二张指张易之、张昌宗兄弟。②大帝指武则天。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帝祠太庙/特诏多祚与相王登舆夹侍/监察御史王觌谓多祚夷人/虽有功/不宜共舆辇/帝曰/朕推以心腹/卿勿复言

B. 帝祠太庙/特诏多祚与相王登舆夹侍监察御史/王觌谓多祚/夷人虽有功/不宜共舆辇/帝曰/朕推以心腹/卿勿复言

C. 帝祠太庙特诏/多祚与相王登舆夹侍监察御史/王觌谓多祚夷人/虽有功/不宜共/舆辇帝曰/朕推以心腹/卿勿复言

D. 帝祠太庙特诏/多祚与相王登舆夹侍/监察御史王觌谓多祚/夷人虽有功/不宜共/舆辇帝曰/朕推以心腹/卿勿复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系也叫世次、世统,指一姓世代相承的系统,屯是家族世代相传的系统。

B. 击钟鼎食是指古代贵族列鼎而食,食时击钟以报时,钟是响器,鼎是食器。

C. 食实户指实际享有的封户数,因唐代封户有虚实之别,有的封户徒有其名。

D. 宫闱指后妃所居住的地方,官闱令是官名,唐朝时掌侍奉宫闱,出入管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多祚出身胡人。他的祖先是棘韬酋长,后来进入中原地区。到了李多祚,他作战勇敢,官职多次得到升迁。

B. 李多祚讨伐有功。他巧设计谋,斩杀黑水棘鞫首领。室韦和孙万荣叛乱的时候,他率军进讨,因功统领北门卫兵。

C. 李多祚为人忠义。张柬之将要诛灭二张的时候,对李多祚晓以大义,李多祚感念大鬣恩德,支持张柬之的谋划。

D. 李多祚兵败越杀j李多祚为了避祸,和韦氏关系密切。节愍太子诛杀武三思时,李多祚也参与其中,被部下杀害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讨黑水鞣鞫,诱其渠长,置酒高会,因醉斩之,击破其众。

(2)后病卧,顾湛曰:“我于而父子不薄,亦豫是邪?”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乡村振兴,决胜全面小康的重大部署

——专访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记者: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如何理解这个总要求呢?

韩长赋: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也是生态的振兴、社会的振兴,文化、教育、科技的振兴,以及农民素质的提升,我们要系统认识,准确把握。乡村产业、生态、乡风、治理、生活,“五子”登科,内在要求是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推进中,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产业兴旺就是要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一丢;产业季合发展,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

生态宜居慧是要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

乡风文明就是要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推进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治理有效就是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让社会正气得到弘扬、违法行为得到惩治,使农村更加知谐、安定有序

生活富裕就是要让农民有荷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衣食无忧,生活便利,共同富裕。

推进乡村振兴,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在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撑上精准供给。必须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拓宽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渠道。必须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现农业农村优先的原则。必须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保留乡村特色风貌。

(材料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材料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不同步,工业化走在了城镇化前面。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到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8.52%。按照目前发展趋势,到2020年、2030年城镇化率还将进一步达到60%、65%,2050年可可能超过70%。我国以城镇为主的人口分部格局己经基本形成,城镇化发展迈入中后期转型提升阶段。观察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各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普遍遇到了乡村衰退问题,一般要到城镇化率达到70%以后,城乡矛盾才能逐步得到解决。因此,在我国人口加速向城镇聚集的大趋势下,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的同时,避免出现乡村衰退问题,真正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把乡村建设成为与城市共生共荣、各美其美的美好家园,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

(材料选自《求是》,有删节)

材料三

脱贫是“乡村振兴”的起点。中共十九大报告对过去五年的扶贫做出的总结是:中国脱贫攻竖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和显著成绩。2012年至2016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由9899万人减少至4335万人,累计减少5564万人,2017年减贫人数也在1000万人以上.5年平均减贫13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

(材料选自《新华网》,有删改)

材料四

图一  2012年~2016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比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要实现“五位一体”,统筹推迸一

B. 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8.52c.7e.按照我国目前的发展趋势,到2050年,城乡矛盾有望逐步得到解决

C. 2012年至2017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累计减少6500万人以上,5年年均减贫1300多万人?

D. 图一显示,从2012年到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逐年递增,有效缩小了城乡之间差距。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A. 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农村文明程度,从而实现乡风文明,最重要的是发展农村文化教育,弘扬优良传统。

B. 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但既不能出现城乡分离发展,也不能违背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二

C. 工业化走在了城镇化前面,使我国以城镇为主的人口分布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城镇化发展迈入中后期转型提升阶段。

D. 要真正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把乡村建设成为与城市共生共荣、各美其美的美好家园,乡村衰退问题不可忽视也无法回避。

E.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较低限制了乡村的发展,因此,拓宽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渠道,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3.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生活富裕”的要求,请结合材料一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乡村居民“生活富裕”这一目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盛   夏

顾叶尘

盛夏生在一个暑气蒸腾的盛夏。盛伯老来得子,兴奋得很,涨红了一张黝黑的脸,在全乡亲面前大声宣布这个孩子,就叫盛夏。

盛家代代住在孤山脚下,说是山,其实顶多算个高大些的土坡,上面树木葱茏茂密,一年四季都翻涌着绿浪。东南角育着上好的黄泥,盛家祖传下的制作泥狗子的手艺,靠的就是这点神奇的黄泥。盛家人手巧,心也巧,一摊质朴的泥,揉捏切磋便可化腐朽为神奇,成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泥狗子,亦可做成其他动物形状。粗糙的画笔,点上些许艳色,又为其穿戴上一件斑斓的花衣,成为一尊精巧的艺术品。而泥狗子的精妙还不止于此——泥狗子中空,首、腹部有孔,能吹出悠长悦耳的乐声,而盛家人手下泥狗子的乐声最为清亮,备受老少的青睐。

盛夏还是稚儿时便由盛伯牵着教授制作手艺,心小的手把弄着污秽的泥,懵懂地凝视盛伯娴熟的摆弄,茫然又专注。一日的学习后,盛伯便拎着盛夏在孤山上寻处石头坐下,望着通红热烈的夕阳被渐次浓深的夜色吞没,在暮色中,吹起悠扬的泥狗哨声。

徘徊间,十多个盛夏在盛夏指间掠过,盛伯更老了,花白了鬓角,佝偻了腰身,染上一身恶疾,手也颤巍着无法在粗糙的泥狗子上精雕细琢。盛夏的母亲在一次意外中去世,盛伯为了方便做工养育盛夏,将盛夏送往了孤山镇的学校。岁月仓促间盛夏拔高了个头,坚毅了眉眼,面庞如同年轻的盛伯一样黝黑,笑起来也是同盛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一排白牙竞相展露,可村里人总隐约觉得,盛夏与盛伯,很不一样。

盛伯的十指是洗不干净的,指甲里有深深的泥垢,是岁月积淀的勤恳辛劳。而盛夏的十指似乎总是纤尘不染,干净清爽,是一双“读书人的手”——盛夏成了村子里少有的读书孩子,之乎者也,加减乘除,他自小便能讲得头头是道。村里人啧啧称奇。盛伯做了一天的苦工归来,和乡亲们闲谈,叼起一根廉价的烟,在乡亲问到“你不打算让盛夏继承你的手艺啦”时,深深喷一口浑浊的烟雾,在袅袅迷雾中牵扯两下嘴角。——前夜,他试图让盛夏练习搓泥的手艺,却见盛夏还未曾接过泥块,便不禁将两手在裤子土偷偷摸摸地擦了一擦。

“大房子”“四个轮子的铁车子”,不知从何时起,盛夏开始整日整夜地叨叨这几个字眼,双目炯炯.神采飞扬。而盛伯只是沉默地坐在桌前,摆弄着他早年自己收藏的满意作品,挑出一只轻吹起来。美妙婉转的哨声中,盛夏依旧在唾沫横飞,声音却逐渐小了下来。

逐渐繁重的课业压在盛夏单薄的肩膀上。这是一个为能拥有更进一步学习殿堂而拼搏的盛夏,他每日都竭尽全力地复习功课,全身心地投入书本的海洋。盛伯的身子骨一日不如一日,却依旧坚持每晚在盛夏床边吹泥狗子放松他紧绷的神经,在盛夏的夜里,用哨声吟诵盛夏。

盛夏进城考试那日清早,村里老少皆聚在村头送他登上大巴,唯缺盛伯。他托人送一支泥狗子给盛夏。一场突如其来的中风,盛伯不得不卧病于床。医生断言,怕是再也无法执起黄泥,生一尊巧妙的泥狗子了。

盛夏坐在入城的大巴上,日晖正逐渐破开夜幕的深沉,挽着朝霞拥抱大地,拥抱葱茏的孤山。远方似乎传来泥狗子清亮悠长的哨声,久久回荡,却在盛夏快要分辨来处时陡然无声。盛夏忽然想起盛伯临别时赠予他的泥狗子,举到面前端详。那是一只通体纯白的小鸟,无甚特色,只微张的羽翼上,镌刻着两个小小的字眼:

盛夏。

(选自《微型小说》2018年第1期)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写盛伯“牵扯两下嘴甬”这一细节,表现了他对手艺无人继承的失落感。

B. 小说用第三人称展开叙述,灵活地反映出盛家父子在不同时空中的形象特点。

C. 小说注重客观叙事,着力描绘了乡村生活氛围和矛盾的人物内心情感和冲突。

D. 小说通过对盛家父子的叙述,主要表现在现代社会传统艺术无人继承的困境。

2.小说多次写到盛伯,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盛伯形象特点的理解。

3.盛家的泥狗子在文章中反复出现,请结合全文谈谈泥狗子的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