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我特地请假来参加今天这个交流会,就是为了聆听在座诸位先贤的高论。
B. 她走上台阶时不小心绊了个趔趄,差点摔倒,忙连声说:“献丑,献丑!”
C. 在老张的再三邀请下,我朗笑出声,说道:“那在下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D. 导游和游客因误会发生了激烈争执,幸好有民警积极斡旋,解决了矛盾。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针对养老金缴费多少年更“划算”,人社部给出回应:我国正在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会妥善处理好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的问题。
B. 《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记录了真实的珍贵文物的修复过程,讲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状态。
C. 南山观景、绿谷徒步、水磨听泉、盐湖漂浮……乌鲁木齐市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就如同一串珍珠项链,让整座城市倍添风采有加。
D. 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我们要深刻理解“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要求,时时刻刻不忘初心,要以赶考的精神和状态投入到事业之中。
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的快递公司对电暖气、饮水机、加湿器、电纸书等半大不小的物件有一些特殊的收费标准,许多顾客认为这种做法十分不合理。
B. 近年,弘扬传统文化的“国学热”蓬勃兴起,热衷国学的人越来越多,如过江之鲫,纷纷涌向研习传统文化的课堂,读起了经典。
C. 将先进技术传授给邻国,带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的这种富了却不忘友邻的金针度人之举令世界折服,更令有些国家感到羞愧。
D. 停暖之后,又赶上乌鲁木齐市这几天的倒春寒,气温下降很明显,室外寒冷,即便在室内待半天,大家仍觉得席不暇暖,冰凉透骨。
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1)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用 “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好客的情景,展示了他们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夸张、衬托的手法来描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一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亮从东山之上升起后在夜空中缓缓移动的情形。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后面各题。
如梦令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昭君怨
郑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严词咏桃花,但开始并未点出花名,发端二句只说像梨花、杏花但又不是,叫人玩味猜测,直到最后一句才用“武陵人”的典故明示出此花之名。
B. 郑词咏梅花却不点破,两个“道是”句从开花的时间和花的色香等方面加以比较,暗示它在腊月里开花,花色洁白、花香高雅,不言梅而梅自在。
C. 严词“白白与红红”句,点明桃花之为红、白二色。连下两组状色的叠字,极简炼传神地写出繁花似锦、二色并妍的风采,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D. “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写出了梅花的孤独寂寞。它虽然傲雪凌霜,暗香袭人,却独处僻乡,无人欣赏,自然而然地让诗人想到所有怀才不遇者。
E. 这两首咏物词,虽然所咏之花不同,但都是以物况人之作。发端两句都表现出观景者的心理感受,极富生活气息,虽明白如话,但绝非一览无味。
2.这两首词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作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杜夷字行齐,庐江灊人也。世以儒学称,为郡著姓。夷少而恬泊,操尚贞素,居甚贫窘,不营产业,博览经籍百家之书,算历图纬靡不毕究。寓居汝颍之间,十载足不出门。年四十余, 始还乡里,闭门教授,生徒千人。
永嘉初,公车征拜博士,太傅、东海王(司马)越辟,并不就。怀帝诏王公举贤良方正, 刺史王敦以夷为方正,乃上疏曰:“伏见处士卢江杜夷履道弥高,清操绝俗,思学融通,才经王务。夷清虛冲淡,与俗异轨。盖经国之良宝,聘命之所急。若得待诏公车,必有忠谠良谟,弘益政道矣。”敦于是逼夷赴洛。夷遁于寿阳。镇东将军周馥,倾心礼接,引为参军, 夷辞之以疾。馥知不可屈,乃自诣夷,为起宅宇,供其医药。
馥败,夷归旧居,道遇兵寇,刺史刘陶告庐江郡曰:“征士杜君德懋行洁,高尚其志,顷流离道路,闻其顿踬,刺史忝任,不能崇饰有道,而使高操之士有此艰屯。今遣吏宣慰,郡可遣一吏,县五吏,恒营恤之,常以市租供给家人粮廪,勿令阙乏。”元帝为丞相,教曰:“今大义颓替,礼典无宗,朝廷滞义莫能攸正,宜特立儒林祭酒官,以弘其事。处士杜夷栖情遗远,确然绝俗,才学精博,道行优备,其以夷为祭酒。”夷辞疾,未尝朝会。帝常欲诣夷,夷陈万乘之主不宜往庶人之家。 帝乃与夷书曰:“吾与足下虽情在忘言,然虚心历载。正以足下羸疾,故欲相省,宁论常仪也!”又除国子祭酒。建武中,令曰圆子祭酒杜夷安贫乐道静志衡门日不暇给虽原宪无以加也其赐谷二百斛皇太子三至夷第执经问义。夷虽逼时命,亦未尝朝谒,国有大政,恒就夷谘访焉。明帝即位,夷自表请退。
太宁元年卒,年六十六。夷临终,遗命子晏曰:“吾少不出身,顷虽见羁录,冠舄①之饰,未尝加体,其角巾素衣,敛以时服,殡葬之事,务从简俭,亦不须苟取矫异也。”夷所著《幽求子》二十篇行于世。
(选自《晋书卷九十一》,有删节)
【注】①冠舄:即帽子和鞋子,这里借指官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令曰/国子祭酒杜夷安贫乐道/静志衡门日/不暇给/虽原宪无以加也/其赐谷二百斛/皇太子三至/夷第执经问义/
B. 令曰/国子祭酒杜夷安贫乐道/静志衡门/日不暇给/虽原宪无以加也/其赐谷二百斛/皇太子三至夷第/执经问义/
C. 令曰/国子祭酒杜夷安贫乐道/静志衡门日/不暇给/虽原宪无以加也/其赐谷二百斛/皇太子三至夷第/执经问义/
D. 令曰/国子祭酒杜夷安贫乐道/静志衡门/日不暇给/虽原宪无以加也/其赐谷二百斛/皇太子三至/夷第执经问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车,指古时政府用来征召或任命官员的专用车辆。文中即为此义。
B. 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
C. 万乘,即万辆兵车。周制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
D. 出身,科举日时代为考中录选者所规定的身份、资格,也指取得学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夷博览群书,为人恬静淡泊。他对经史百家都进行深入研究,不经营产业,客居汝州颍州时,十年没有迈出家门,闭门教书。
B. 杜夷不愿为官,多次谢绝任命。官府征召他为博士,东海王司马越起用他做官,他都没上任;晋元帝任命他为祭酒,他也没上朝。
C. 杜夷品德高尚,很受看重。皇太子多次手持经书上门请教,晋元帝经常希望到他家拜访,并表示和他心交已久,一心向往已有多年。
D. 杜夷穿着朴素,崇尚节俭。他虽然不得已做了官,但始终没穿过官服。临终前还嘱咐儿子一定要节俭办丧事,不要刻意与众不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夷清虚冲淡,与俗异轨。盖经国之良宝,聘命之所急。
(2)正以足下羸疾,故欲相省,宁论常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