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针对养老金缴费多少年更“划算”,人社部...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针对养老金缴费多少年更“划算”,人社部给出回应:我国正在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会妥善处理好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的问题。

B. 《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记录了真实的珍贵文物的修复过程,讲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状态。

C. 南山观景、绿谷徒步、水磨听泉、盐湖漂浮……乌鲁木齐市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就如同一串珍珠项链,让整座城市倍添风采有加。

D. 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我们要深刻理解“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要求,时时刻刻不忘初心,要以赶考的精神和状态投入到事业之中。

 

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针对”缺少宾语中心语“……的问题”。B项,“记录”与“真实的”语序不当。C项,“倍添风采有加 ”杂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的快递公司对电暖气、饮水机、加湿器、电纸书等半大不小的物件有一些特殊的收费标准,许多顾客认为这种做法十分不合理。

B. 近年,弘扬传统文化的“国学热”蓬勃兴起,热衷国学的人越来越多,如过江之鲫,纷纷涌向研习传统文化的课堂,读起了经典。

C. 将先进技术传授给邻国,带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的这种富了却不忘友邻的金针度人之举令世界折服,更令有些国家感到羞愧。

D. 停暖之后,又赶上乌鲁木齐市这几天的倒春寒,气温下降很明显,室外寒冷,即便在室内待半天,大家仍觉得席不暇暖,冰凉透骨。

 

查看答案

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1)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用 “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好客的情景,展示了他们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夸张、衬托的手法来描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一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亮从东山之上升起后在夜空中缓缓移动的情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后面各题。

如梦令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昭君怨

郑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严词咏桃花,但开始并未点出花名,发端二句只说像梨花、杏花但又不是,叫人玩味猜测,直到最后一句才用“武陵人”的典故明示出此花之名。

B. 郑词咏梅花却不点破,两个“道是”句从开花的时间和花的色香等方面加以比较,暗示它在腊月里开花,花色洁白、花香高雅,不言梅而梅自在。

C. 严词“白白与红红”句,点明桃花之为红、白二色。连下两组状色的叠字,极简炼传神地写出繁花似锦、二色并妍的风采,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D. “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写出了梅花的孤独寂寞。它虽然傲雪凌霜,暗香袭人,却独处僻乡,无人欣赏,自然而然地让诗人想到所有怀才不遇者。

E. 这两首咏物词,虽然所咏之花不同,但都是以物况人之作。发端两句都表现出观景者的心理感受,极富生活气息,虽明白如话,但绝非一览无味。

2.这两首词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作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杜夷字行齐,庐江灊人也。世以儒学称,为郡著姓。夷少而恬泊,操尚贞素,居甚贫窘,不营产业,博览经籍百家之书,算历图纬靡不毕究。寓居汝颍之间,十载足不出门。年四十余, 始还乡里,闭门教授,生徒千人。

永嘉初,公车征拜博士,太傅、东海王(司马)越辟,并不就。怀帝诏王公举贤良方正, 刺史王敦以夷为方正,乃上疏曰:“伏见处士卢江杜夷履道弥高,清操绝俗,思学融通,才经王务。夷清虛冲淡,与俗异轨。盖经国之良宝,聘命之所急。若得待诏公车,必有忠谠良谟,弘益政道矣。”敦于是逼夷赴洛。夷遁于寿阳。镇东将军周馥,倾心礼接,引为参军, 夷辞之以疾。馥知不可屈,乃自诣夷,为起宅宇,供其医药。

馥败,夷归旧居,道遇兵寇,刺史刘陶告庐江郡曰:“征士杜君德懋行洁,高尚其志,顷流离道路,闻其顿踬,刺史忝任,不能崇饰有道,而使高操之士有此艰屯。今遣吏宣慰,郡可遣一吏,县五吏,恒营恤之,常以市租供给家人粮廪,勿令阙乏。”元帝为丞相,教曰:“今大义颓替,礼典无宗,朝廷滞义莫能攸正,宜特立儒林祭酒官,以弘其事。处士杜夷栖情遗远,确然绝俗,才学精博,道行优备,其以夷为祭酒。”夷辞疾,未尝朝会。帝常欲诣夷,夷陈万乘之主不宜往庶人之家。 帝乃与夷书曰:“吾与足下虽情在忘言,然虚心历载。正以足下羸疾,故欲相省,宁论常仪也!”又除国子祭酒。建武中,令曰圆子祭酒杜夷安贫乐道静志衡门日不暇给虽原宪无以加也其赐谷二百斛皇太子三至夷第执经问义。夷虽逼时命,亦未尝朝谒,国有大政,恒就夷谘访焉。明帝即位,夷自表请退。

太宁元年卒,年六十六。夷临终,遗命子晏曰:“吾少不出身,顷虽见羁录,冠舄①之饰,未尝加体,其角巾素衣,敛以时服,殡葬之事,务从简俭,亦不须苟取矫异也。”夷所著《幽求子》二十篇行于世。

(选自《晋书卷九十一》,有删节)

【注】①冠舄:即帽子和鞋子,这里借指官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令曰/国子祭酒杜夷安贫乐道/静志衡门日/不暇给/虽原宪无以加也/其赐谷二百斛/皇太子三至/夷第执经问义/

B. 令曰/国子祭酒杜夷安贫乐道/静志衡门/日不暇给/虽原宪无以加也/其赐谷二百斛/皇太子三至夷第/执经问义/

C. 令曰/国子祭酒杜夷安贫乐道/静志衡门日/不暇给/虽原宪无以加也/其赐谷二百斛/皇太子三至夷第/执经问义/

D. 令曰/国子祭酒杜夷安贫乐道/静志衡门/日不暇给/虽原宪无以加也/其赐谷二百斛/皇太子三至/夷第执经问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车,指古时政府用来征召或任命官员的专用车辆。文中即为此义。

B. 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

C. 万乘,即万辆兵车。周制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

D. 出身,科举日时代为考中录选者所规定的身份、资格,也指取得学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夷博览群书,为人恬静淡泊。他对经史百家都进行深入研究,不经营产业,客居汝州颍州时,十年没有迈出家门,闭门教书。

B. 杜夷不愿为官,多次谢绝任命。官府征召他为博士,东海王司马越起用他做官,他都没上任;晋元帝任命他为祭酒,他也没上朝。

C. 杜夷品德高尚,很受看重。皇太子多次手持经书上门请教,晋元帝经常希望到他家拜访,并表示和他心交已久,一心向往已有多年。

D. 杜夷穿着朴素,崇尚节俭。他虽然不得已做了官,但始终没穿过官服。临终前还嘱咐儿子一定要节俭办丧事,不要刻意与众不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夷清虚冲淡,与俗异轨。盖经国之良宝,聘命之所急。

(2)正以足下羸疾,故欲相省,宁论常仪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林风眠:一卷20 世纪艺术百科全书

郭珊

林风眠出生于广东梅县,19 岁赴欧游学,曾担任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现中央美术学院前身)校长,也是国立艺术院(现中国美术学院)首任校长。他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家,如吴冠中、李可染、赵无极、朱德群、苏天赐、席德进等。

新文化运动的狂飙突进,抗战的滔天洪流,“文革”的牢狱之灾,远走香江的韬光晦迹,作为20 世纪的同龄人,林风眠见证了百年来民族文化所遭受的困厄与磨难、“中西融合”所历经的波折与流衍。诚如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所言:“林风眠是一卷世纪性的艺术百科全书。”从林风眠独特的个案身上,“能看到百年知识分子艺术家的忠诚和激情,也能从他和时代的关系中去领会艺术家的责任,重新捡回那些被忽视的价值”。

1900 年11月22日,林风眠出生于广东梅县阁公岭村一个石匠家庭。同乡挚友林文铮曾用“痛苦”一词来概括林风眠毕生创作的基调。林风眠的艺术具有一种“罕见的苦味”(许江语),发源于命运开篇一抹寒凉的底色——幼年时,母亲犯了家法,险被宗法私刑处死,后被卖到他乡,再无音讯。他因此大病一场,卧床半年,变得沉默寡言。

1919 年底,林风眠赴法勤工俭学。在欧6 年,林风眠游学于法、德,曾先后投师于法国第戎美术学院和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柯罗蒙工作室。

1924 年5 月,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行的中国美术展览会上,林风眠的作品引起轰动,尤其是高2米、长4.5 米的油画巨作《摸索》。当时中国《艺术评论》的报道称,“全幅布满古今伟人”,从荷马、耶稣到托尔斯泰、歌德,“个个相貌不特毕肖而描绘其精神,品性人格皆隐露于笔底”“皆有摸索奥秘之深意”。这幅笔法粗犷、写意,色调灰黑沉郁的作品,据说只用一天时间一气呵成,他因此深得学界泰斗蔡元培的器重。

1926 年,在蔡元培的提携之下,未满26 岁的他被聘为北京艺专校长。两年后,又赴杭州出任我国第一所综合性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的首任校长。执掌中国南北两大美术阵营的十年时间里,林风眠在中国艺坛一举成为众所仰望的风云人物,一度被称作“艺术界的胡适之”。在主持校政上,他抱定“为中国艺术界打开一条血路”的决心,投身“改造艺术院校”的事业。在北京,他力排众议,邀请当时被正统国画家讥为“野狐禅”的齐白石来校讲学,又大胆将裸体艺术引入教学;在杭州,他尝试将西画系与国画系合并,毫不避讳地延请与己观点针锋相对、强调国画独立性的潘天寿任教,颇具蔡元培兼容并包、唯才是举的风范。在社会活动中,他更矢志以“我入地狱”之精神,将美术作为开启民智、移风易俗的利器。他撰文、作画怒斥政治腐败,在白色恐怖下掩护进步学生;他发起、组织了以“艺术社会化”为宗旨的北京艺术大会,主办西湖博览会艺术馆;1928 年,他在杭州牵头组建了“艺术运动社”,发出了“集中全国艺术界之新力量”“促成新时代艺术之实现”的豪迈新声。

抗战爆发后,经历迁徙、并校、学潮和辞职等一系列风波,林风眠将妻儿安置于上海,辗转浙、赣、湘、云、贵及香港、越南,避居重庆,从少年得志、才彦环绕的艺专校长猝然跌入残山剩水、乡野民丛,由此迎来了一生由显转隐的分水岭。林风眠坚持艺术的非功利主义态度,拒绝转投写实主义,不喜欢“照相式刻板与平俗”,理由是“在艺术的价值上是微细的”。他将精力集中于宣纸彩墨创作,偏爱风景、花鸟、仕女、苗疆与戏曲人物等“小众”题材;在技法与材质上,他打破油画、水粉、国画等边界,探索方形构图、瓷绘笔线、空间糅合、光线透视、色墨层叠等形式构成,将西方的写实与东方的写意进行挪移、错置、嫁接和重组。

1977 年,林风眠在叶剑英家族帮助下被批准出国探亲,赴巴西探望阔别20 年的妻女,此后移居香港。客居香港的10 多年间,林风眠先后在日本、法国、香港、台湾成功举办个展。1991年7 月,林风眠突发心脏病入院,绝笔之作是应邀为“傅雷纪念音乐会”题字。一个月之后,一代宗师长眠香江。

(节选自《人民周刊》,有删改)

链接一:

在香港,林风眠听闻有爱国华侨愿意捐款在其杭州故居建纪念馆,他婉言谢绝,表示愿将资助之经费,用于培养青年深造。有人建议将款项命名为“林风眠奖学金”,他说:“那就应该从我自己的口袋里拿出钱来,不能占个空名。”

链接二:

许江用细腻的文字为林风眠描绘了一幅“永恒的肖像”:“鼻梁之上立着圆拱顶一般的隆光引着你潜入他的内心。”“这眼中有火,而双唇却又似冰一样的沉默。”林风眠仿佛知道“那悲惨而恢弘的命运的意义”,“他从孤寂中产生对孤寂的爱,并把这种爱化作艺术的烈焰,温暖着他的时代和人间”。

1.下列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林风眠出生于广东梅县阁公岭村一个石匠家庭。因为幼年时家中的一段痛苦经历,他的艺术创作从早期就带有一种“痛苦”的基调。

B. 林风眠的作品笔法粗犷、写意,色调灰黑沉郁,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行的中国美术展览会上引起轰动,他也因此深得蔡元培的器重。

C. 未满26 岁的林风眠担任北京艺专校长,两年后又前往杭州出任国立艺术院的首任校长,因而,他拥有了“艺术界的胡适之”的美誉。

D. 林风眠抱定决心,投身“改造艺术院校”的事业:组建了“艺术运动社”,将西方的写实与东方的写意进行挪移、错置、嫁接和重组。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认为“林风眠是一卷世纪性的艺术百科全书”,这既是对林凤眠的高度赞扬,又暗含林风眠的命途多舛和中国美术事业发展的艰辛。

B. 林风眠深受蔡元培兼容并包、唯才是举办学思想的影响,邀请当时被正统国画家讥为“野狐禅”的齐白石来校讲学,后来又尝试将西画系与国画系合并。

C. 林风眠一生由显转隐的分水岭是抗战的爆发。他坚持艺术的非功利主义态度,拒绝转投写实主义,认为写实主义在艺术上没有价值。

D. 林风眠婉言谢绝爱国华侨捐款在杭州故居为他建纪念馆,拒绝将所捐款项命名为“林风眠奖学金”。可见他不图虚名,朴实坦荡。

E. 林凤眠命运悲惨而恢弘,人生孤寂,但他却从孤寂中产生对孤寂的爱,并把这种爱化作艺术的烈焰,温暖着他所处的时代与人间。

3.林风眠不平凡的人生境遇造就了他优秀的艺术品质。他的经历与其一生所取得的成就有何关系?请简要概括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