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主角(节选) 陈彦 苟老师把第三遍妆化完的时候,...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主角(节选)

陈彦

苟老师把第三遍妆化完的时候,还是不满意,但时间已不允许再画了。他就提了眉,包了大头,穿了行头。要不是知道他性别的人,还真看不出这是男扮女装呢。

易青娥知道,苟老师为演这两折戏,几个月瘦下来几十斤,不仅天天演练,而且还节制了饮食,甚至还用吃大黄拉肚子的方式,把腹部朝下拉,直减到现在二尺二的腰身。他脸上,过去是紧绷油光水滑的,自打瘦起腰身来,皮肤就慢慢塌陷了,所以在化妆时他要那么不满意自己了。他一直在叹息:这老脸,对不起李慧娘,对不起观众,尤其是对不起当年看过他戏的老观众了。

正式开演前,不停地有一些老汉老婆子,到后台化妆室来,要看苟存忠,说他当年的李慧娘,可是把好多观众弄得“三天不沾一粒粮,也要买票看慧娘”的。但苟老师有交代,说在他没演完以前,任何人都是不见的。化完妆穿好行头,苟老师就一个人面对墙壁,安静下来,一句话不说了。

演出终于开始了,易青娥到门口看,观众特别多,连过道都站满了人。都在说,当年住在五福戏楼,连演了三个月李慧娘的苟存忠,今晚又披挂上阵,唱慧娘来了。易青娥也为她师父骄傲着。这么多年过去了,竟然还有这些老观众深深记着师父。

在一声长长的鬼的叹息声中,她师父终于出场了。

师父穿着一身白衣服,披着一件长长的白斗篷,飘飘荡荡地来到了人间。他在哀怨,在痛斥,在诉说,在寻找。突然间,易青娥甚至模糊了师父与李慧娘之间的界限,也不知他是他还是她了。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硬是在飘飘欲仙的身段中,全然掩藏住了性别、年龄的隔膜,将一个充满了仇恨与爱怜的鬼魂,演得上天不得入地不能地可悲可怜了。就在慧娘面对凄凄寒风、无依无靠地瑟瑟发抖着,一点点蜷缩着身子时,苟老师使用了一个“卧鱼”动作。这个动作要求演员必须有很好的控制力,是从腿部开始一点点朝下卧的。易青娥练这个动作整整三年,才能用三分钟完成。而一般没有功夫的,几十秒钟都坚持不下来。苟老师平常是能用两分钟朝下卧的,可今天,也许是太累,在易青娥心里数到110时,他终于撑不住,全卧下去了,并且在最后一刻,双腿是散了架的。好在灯光处理得及时,立即切暗了。尽管如此,剧场里还是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易青娥明显感到,师父今晚的力气,是有些不够用了。但他一直控制得很好。她知道,他是要把最好的力道,用在最后那36口“连珠火”上的。今晚,师父特意要求她在侧台仔仔细细地看着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口火吐出来,她都要认真研究师父的气息、力量,以及浑身的起伏变化。她觉得她比平常任何时候学的东西都要多,并且更具有茅塞顿开、点石成金的效用。也就在师父一步步将演出推向高潮时,她似乎也完成了一次演戏的启蒙。她甚至突然觉得,自己是能成一个好演员,成一个大演员的。

终于师傅开始吐最后一道火了,也就是那36口“连珠火”。师父依旧控制着气力,一口,两口,三口,四口……由慢到快,由弱到强,直到“连珠火”,将贾似道和贾府全部变成一片火海!

继而,天地澄静,红梅绽开。

观众的掌声已经将乐队的音乐声全都淹没了。鼓师几乎使出浑身解数,将大鼓、大锣全都用上了,可观众的掌声,还是如浪涛一般,滚滚拥上了舞台。

就在台上贾府人相互于火海中挣扎时,苟老师被人搀扶下来了。易青娥发现,师父已经使完了人生最后一点力气,奄奄一息了。剧团团长急忙过来,帮忙把他平放在一排道具箱子上。苟老师浑身颤抖着在呼唤:

青娥,青娥……

“师父,师父,我在这里,我在这里。”易青娥紧紧抓着师父的手。

苟老师抖抖索索地摸着她的手说:

“娃,娃,师父……可能不行了。记住……吹火的松香,每次……要自己磨……自己拌。记住比例……”

在说比例的时候,苟老师向她示意了一下,易青娥明白,是要她把耳朵附上去。她就把耳朵贴上去。苟老师轻声给她说:

“十斤松香粉……拌……拌二两半……锯末灰。锯末灰要……柏木的。炒干……磨细……再拌……”

勉强说完这些话,苟老师就吐出一口血来。

舞台监督喊:“咋办?底下观众喊叫要苟老师谢幕呢。”

团长说:“谢不成了,快关幕。”

“都不走,在下面喊呢。”

只见苟老师身子动了动,意思是要起来,但又起不来了。

团长就紧急决定说:“青娥,你跟舞台监督一起把你师父抬上去。”

易青娥跟舞台监督把“李慧娘”抬了上去。易青娥看见,观众热浪一般,在朝舞台上狂喊着。被他们抬上去的苟老师,静静靠在太师椅上,一动不动。

那一刹那间,她反应过来:苟老师,已经不在人世了。

(《人民文学》2017年第11期,有删改)

1.小说中苟老师这一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2.从全文看,哪些情节为苟老师的死亡做了铺垫或暗示?请简要分析。

3.简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技巧。

4.苟老师在生命最后一刻将松香粉的配方比例轻声告诉易青娥。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1.(1)演技精湛。年轻时便深得观众的喜爱,年老后的演出依旧赢得了全场观众的欢呼。 (2)艺德高尚。对自己的扮相精益求精,对演出竭尽全力,即使耗尽了生命也在所不惜。 (3)虔敬无私。在生命最后一刻,还耗尽力气把绝技传给徒弟。 2.(1)过大的训练量、过度的节食,甚至不惜吃大黄拉肚子减腰身。 (2)“卧鱼”动作未达到日常水平,且倒下时“散了架”。 (3)特别要求徒弟认真观看演出中的每一个细节,竭尽全力演好每一个动作。 (4)把看家本领传给徒弟。 3.(1)比喻。将掌声比作浪涛,形象地描绘出观众对苟老师的热爱。 (2)衬托。以鼓师使出浑身解数敲打出的声响被淹没在观众的掌声中,衬托出观众的热情。 4.(1)从情节设计上看,有利于将故事推向高潮,增强故事的震撼力。 (2)从人物形象塑造看,有利于丰富人物性格,在前文闪光性格的基础上,也体现出老一代艺人授艺时保守的特性。 (3)从艺术手法上看,与前文要求易青娥认真观看吐火的情节相照应。 (4)从主题思想上看,既讴歌了老一代艺术家倾尽生命的全部传授技艺的高尚品格,也含蓄地呈现了挟艺不轻传的守旧思想。 【解析】 1.试题分析: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可以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可以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以从人物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人物性格。从分析小说的主题入手,揣摩作者的评价。要有对人物的概括评价,有结合具体内容的分析。小说中,苟老师无论是年轻时还是年老后,演出始终得到观众的追捧,表明他演技精湛。他对对自己的扮相要求严苛,画了三遍妆,自己都不满意,演出时全身心投入,甚至耗尽了自己的生命。这表明他艺德高尚。在生命最后一刻,还耗尽力气把绝技传给徒弟,表明他敬业无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夫运筹策帷帐之中,________________。(《高祖本纪》)

(2)_________________,没有石棱中。(卢纶《塞下曲》)

(3)桃李不言,_________________。(《李将军列传》)

(4)________________,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5)________________,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6)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7)汩余若将不及兮,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8)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小题。

小重山·三山与客泛西湖【注】

辛弃疾

绿涨连云翠拂空。十分风月处,著衰翁。垂杨影断岸西东。君恩重,教且种芙蓉。

十里水晶宫。有时骑马去,笑儿童。殷勤却谢打头风。船儿住,且醉浪花中。

【注】此词作于绍熙三年(1190年),词人奉宋光宗赵惇之命,任福建提刑。三山,福州旧称。

1.上阕 “绿涨连云翠拂空” 中的“绿”“翠”各指什么?

2.上阕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

3.请简要赏析“殷勤却谢打头风”的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亡友方思曾墓表

归有光

予友方思曾之殁,适岛夷来寇,权于某地。已而其父长史公官四方,子昇幼,不克葬。某年月日,始祔于其祖侍御府君之墓,来请其墓上之文。

思曾少负奇逸之姿,年二十余,以《礼经》为京闱首荐。既一再试春官不利,则自叱而疑曰:“吾所为,以为至矣,而又不得。彼必有出于吾术之外者!”则使人具书走四方,求尝已得高第者,与夫邑里之彦,悉致之于家而馆饩之。其人亦有为显官以去者。然思曾自负其材,顾彼之术,实不能有加于吾,亦遂厌弃不能以久。方其试而未得也,则愤憾而有不屑之志。其后每偕计吏行,时时绝大江,徘徊北岸,辄返登金、焦二山,徜徉以归。与其客饮酒放歌,绝不与豪贵人通。间与之相涉,视其龌龊,必以气陵之。闻为佛之学于临安者,思曾往师之,作礼赞叹,求其解说。而人遂以思曾果溺于佛之说,不知其有所不得志而肆意于此。以是知古之毁服发,逃山林而不处,未必皆精志于其教,亦有所愤而为之者耶!以思曾之材,有以置之,使之无愤憾之气,其果出于是耶?然使假之以年,以至于今,又安知其愤憾不益甚,而将不出于是耶?此吾所以叹天之成材为难也。

思曾少善余,余与今李中丞廉甫晚步城外隍桥,每望其庐,怅然而返。其相爱慕如此。后予同为文会,又同举于乡。思曾治园亭田野中,至梅花开时,辄使人相召,予多不至。而思曾时乘肩舆过安亭江上,必尽醉而归。尝以予文示上海陆詹事子渊,有过奖之语,思曾凌晓,乘船来告。予独痛思曾之材,使不得尽其所至,亦为之致憾于天而已矣。

(选自《震川文集》,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于某地    厝:停柩待葬

B. 则使人具书走四方    币:钱财

C. 辄返登金、焦二山    棹:船桨,代指船

D. 以是知古之毁服    童:未成年的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广数自请行                       数:多次

B. 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        将:率领

C. 口不能道辞                        辞:辞别

D. 南绝幕,遇前将军                  绝:横渡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思曾之材,有以置之,使之无愤憾之气,其果出于是耶?

(2)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及止。

(3) 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4.简要概括方思曾的形象特点。

 

查看答案

文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

①假笑啼中真面目   新笙歌里古衣冠

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  绘声绘影巧合连环

③白雪阳春传雅曲   高山流水觅知音

④开幕几疑非傀儡   舞台虽小有机关

A. ①古琴 ②评书   ③昆曲 ④木偶戏

B. ①古琴 ②木偶戏  ③昆曲 ④评书

C. ①昆曲 ②评书   ③古琴 ④木偶戏

D. ①昆曲 ②木偶戏  ③古琴 ④评书

 

查看答案

下列对偶句中,不含对比的一项是 (  )

A.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B.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C.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D.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