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先后开通后,作为中国传统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先后开通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国艺术及其精神随之传至世界各地,并为世界艺术发展贡献着智慧。《中国艺术如何影响世界》一书,主要将中国绘画艺术置于西方绘画艺术的坐标系中,从“东学西渐”的角度重点审视和探讨了中国艺术对世界艺术的影响和贡献。

本书认为西方一部分有重要影响的画家,之所以在创作中能取得辉煌的成就,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中国绘画的深刻影响。传统西方绘画用面表现物象,而中国绘画用线表现物象,空中的云、河中的水本来无线,但画家都用线条来表现。至近现代,西方画家的作品凡有新意者,大多是改面为线而创作的,这是画家们借鉴中国绘画艺术得来的益处。

中国绘画艺术对世界艺术的影响,说到底是对中国之外的绘画创作者及其作品的影响。本书中,作者以毕加索的画作为例展开论述。毕加索早期的绘画以写实为主,但后来,他的画作以线条作为绘画的语言,笔法写意,绘画风格由具象转为抽象,实现了从画“形”到画“意”的转变。这和他长期临摹中国画和倾心于中国绘画所倡导的价值追求颇有关系,毕加索曾赞许到“谈到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人的艺术”。而用线条造型,正是中国绘画艺术影响到和区别于其他风格绘画艺术的显著标志。

本书认为,西方绘画注重科学原理,中国绘画则更讲究哲学精神。因此,西方绘画重在写形,强调视觉享受或冲击力;而中国绘画重在写心、畅神,强调人格的修炼、性情的抒发、思想的表达。也就是说,在中国绘画理论视域中,绘画不过分强调描绘对象的真实与否,即不仅要画见到的“实”的东西,同时还要画见不到的和那些想象的“虚”的东西。西方画家们仅在近一百年前,才领会其奥妙,而中国的画家们,一千多年前就已经在创作中自觉践行了这种理论。

笔者认为,深入挖掘中国艺术对世界艺术的影响和贡献迫在眉睫。中西方艺术的交流应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若单纯注重西方艺术对中国艺术的影响,既不利于客观、清晰地认识西方艺术,也不利于有效地吸收外来艺术。重估中国艺术的历史价值与贡献,有利于我们从传统艺术中汲取精华,推动时代艺术创作的繁荣,彰显大国的时代风采和永久魅力。

(节选自陈华文、周璇《评<中国艺术如何影响世界>》,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艺术如何影响世界》一书重点谈了丝绸之路开通和中国艺术对世界艺术的贡献。

B. 该书认为毕加索的绘画风格由具象转为抽象,是直接或间接受到中国绘画影响的表现。

C. 该书指出了因注重科学原理而排斥写心、因讲究哲学精神而轻视写形的两种绘画特点。

D. 该书认为中国绘画越过了以面表现物象的阶段,直接以线表现物象,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艺术如何影响世界》将中国绘画艺术置于西方绘画艺术的坐标系中,审视探讨了中国艺术对世界艺术的贡献和影响。

B. 本文在论证时以论述《中国艺术如何影响世界》一书的内容与观点为主,以阐明本文作者的认识为辅。

C. 《中国艺术如何影响世界》以毕加索的画作为例,有力地证明了西方画家取得辉煌成就都是借鉴中国绘画艺术而得到的益处。

D. 本文首尾两段都提到了“中国艺术对世界艺术的影响和贡献”,前后照应,强调了中国艺术的历史价值与贡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毕加索绘画风格的变化给我们的启示是,既要长期临摹画作,更要倾心绘画所倡导的价值追求。

B. 近一百年前西方画家才领会中国绘画虚实结合的奥妙,可见西方画家并不追求哲学精神,只重科学原理。

C. 中国艺术对世界艺术尤其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艺术发展贡献着智慧。

D. 彰显大国的时代风采和永久魅力,重估艺术的历史价值,才能解决好“中国艺术如何影响世界”的问题。

 

1.B 2.C 3.C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重点谈了丝绸之路开通和中国艺术对世界艺术的贡献”有误,第一段说的是“《中国艺术如何影响世界》一书,……从‘东学西渐’的角度重点审视和探讨了中国艺术对世界艺术的影响和贡献”,选项忽略了“从那‘东学西渐’”这一限制性词语。C项,“该书指出了因注重科学原理而排斥写心、因讲究哲学精神而轻视写形的两种绘画特点”错误,第四段说的是“本书认为,西方绘画注重科学原理,中国绘画则更讲究哲学精神。因此,西方绘画重在写形……:而中国绘画重在写心、畅神,……”,由此可知,重在写形但不一定就排斥写心,讲究哲学精神也不一定就轻视写形。D项,“该书认为中国绘画越过了以面表现物象的阶段,直接……”有误,第二段说“而中国绘画用线表现物象,空中的云、河中的水本来无线,但画家都用线条来表现”,第三段说“用线条造型,正是中国绘画艺术影响到和区别于其他风格绘画艺术的显著标志”,文中只是说中国绘画用线来表现物象,但并没有说越过了以面表现物象的阶段,且“直接”一说有误。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有力地证明了西方画家取得辉煌成就都是借鉴中国绘画艺术而得到的益处”错误,这是对论据作用的分析有误,从文中来看,毕加索的事例源自第三段,第三段开头说“中国绘画艺术对世界艺术的影响,说到底是对中国之外的绘画创作者及其作品的影响”,可见本段举出毕加索的事例是为了证明中国绘画艺术对中国之外的绘画创作者及其作品的影响。且“都是”一说过于绝对化,第三段的表述是“这和他长期临摹中国画和倾心于中国绘画所倡导的价值追求颇有关系”。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既要长期临摹画作,更要倾心绘画所倡导的价值追求”有误,第三段的表述是“这和他长期临摹中国画和倾心于中国绘画所倡导的价值追求颇有关系”,文中这两点的关系是并列关系,而选项变成递进关系,故不当。B项,“可见西方画家并不追求哲学精神,只重科学原理”错误,错置因果,.近一百年前西方画家才领会中国绘画虚实结合的奥妙并不能说明西方画家就不追求哲学精神,只重科学原理。且文中说“西方绘画注重科学原理,中国绘画则更讲究哲学精神”,文中是说西方绘画注重科学原理,并非不追求哲学原理。D项,“才能解决好‘中国艺术如何影响世界’的问题”错误,文章最后一段的表述是“重估中国艺术的历史价值与贡献,有利于我们从传统艺术中汲取精华,推动时代艺术创作的繁荣,彰显大国的时代风采和永久魅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以“爱,在瞬间绽放”为题目,写一篇写人叙事类散文,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某班为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热情,举办古诗文朗诵比赛,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在《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春江花月夜》之间拟写一段串词,要求:关涉作品的内容,引用至少一句作品的原文;衔接连贯自然,语言生动有文采;不超过100字。

(提示:串词,又叫串连词,串联词,主持词。 串词是在晚会、联欢会等大型联欢活动中,主持人把前后节目,把整台节目恰到好处的联系在一起的关键性词语。)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自古以来,我国便有以德、才、学、识四字来品评、衡量人才的传统。__,对文人、学者的评定,这四个字似更是“须臾不可离”。德、才、学、识,说起来似乎并不难懂,很多人以为,那些一流的人才,特别是一些名家、大家,__。道理虽如此,但究其实,四者很难兼顾,且关系相当复杂,并不能一概而论,而钱钟书先生却在《管锥编》、《谈艺录》等著作中,通过对古代大量文学批评人物的具体考察,__,给人以启发。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抱歉,打扰您了!我想跟您垂询一下如何解压,尽快消除心理阴影的问题。”——记者小王采访心理学家张教授。

B. 银行营业厅服务员对张小明说:“你想干什么?”——张小明来到银行营业厅,正选择要到哪个窗口办业务。

C. “不要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就动刀动枪的。”——中国政府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针对解决地区间矛盾问题时表达自己的意见。

D. “好吧,既然诸位如此客气,那么这件事就由老朽做主了!”——某大学工会讨论高龄退休干部活动方案时,75岁高龄的前院长刘伟说。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一两百元的违法交易,有可能酿成车毁人亡的悲剧,甚至诱发几百万元的经济损失,这种现状不改变,输的不仅是个人,更是整个社会。

B. 翁偶虹先生是一代戏曲名家,倾尽一生心血创作了《桃花村》,是在京剧老戏《花田错》的基础上翻新而成的艺术精品。

C. 虽然理财资金在监管上并不逊于存款或自有资金,但是这部分资金是不在目前的监管禁行范畴之内的,也就是说,监管层是很难控制这种资金的流向的。

D. 春节是合家团圆的节日,但对于入住养老院的老人看来,春节往往是情绪波动的敏感期,一些老人会因无法与家人团聚而闹情绪。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