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一两百元的违法交易,有可能酿成车毁人...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一两百元的违法交易,有可能酿成车毁人亡的悲剧,甚至诱发几百万元的经济损失,这种现状不改变,输的不仅是个人,更是整个社会。

B. 翁偶虹先生是一代戏曲名家,倾尽一生心血创作了《桃花村》,是在京剧老戏《花田错》的基础上翻新而成的艺术精品。

C. 虽然理财资金在监管上并不逊于存款或自有资金,但是这部分资金是不在目前的监管禁行范畴之内的,也就是说,监管层是很难控制这种资金的流向的。

D. 春节是合家团圆的节日,但对于入住养老院的老人看来,春节往往是情绪波动的敏感期,一些老人会因无法与家人团聚而闹情绪。

 

C 【解析】试题分析:A项,语序不当。B项,中途易辙,首句主语是“翁偶虹”,末句的主语变成了《桃花村》。D项,句式杂糅,“对于……看来”是“对于……来说”或“在……看来”两种结构的杂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树德嘉年华》社团活动在成都树德中学成功举办。活动规模宏大,形式多样,精彩纷呈,展现了树德学子非凡的创造力,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②我攀登过陡峭的崖壁,历尽艰辛,登上绝顶,放眼望去,天无涯际,顿觉自己渺小,登高自卑之感油然而生。

③莫言的小说首先征服你的是语言,那一个个平淡的文字背后深藏着穿云裂石的哀痛和精彩斑斓的怜爱。

④读书要有心,有心者能在作品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修炼方法,持之以恒,学识就会由此登堂入室,必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⑤有些人稍微取得一点成绩,便自命不凡,自视甚高,洋洋自得,尾巴都翘到天上去了,这样的人终究不会有大的作为。

⑥6月23日,江苏省盐城市发生了骇人听闻的龙卷风突袭事件。突如其来的旋风将树木、电线塔、房屋纷纷刮倒在地,造成严重人员伤亡。

A. ①②④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③⑤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劝慰朋友不要因为离别而感伤哭泣,要学会坚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北固山下》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氓》多处运用比兴的手法,托物寓意、借物言情,其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叶子由鲜嫩而至枯黄的景物变化表现出女主人公感情生活的变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作者王勃为“初唐四杰”之一,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滕王阁诗》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 诗歌首联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先后从时间和空间上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使读者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

C. 颔联描绘了一幅宴饮热闹的画面。建阁的滕王举行宴会的豪华场面,吸引了南浦云和西山雨也来凑热闹。

D. “飞”“卷”化静为动,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和灵动感,。一俯一仰,一高一低,错落有致.

E. 颈联由空间描写转为时间描写,诗人以博大永恒的景象衬托了人生的短暂,抒发了生命短暂、繁华易逝、人生无常的感叹。

2.结合全诗,赏析诗歌尾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过秦论(节选)

贾谊

①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②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对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B.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D.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履至尊而制六合           六合:天下。

B.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谓。

C.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   山东:太行山以东。

D. 万乘之势               万乘:兵车万辆。

3.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写秦始皇在先辈君王功业的基础上继续开疆拓土,平定天下,把秦始皇的实力和野心描绘得淋漓尽致。

B. 第②段写秦始皇死后,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用很短时间就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

C. 第③段由运用排比句式,将农民起义军的地位、战斗力、智谋等要素与山东之国加以对比,为卒章显志充分蓄势。

D. “过秦论”的含义是“论秦之过”,本文通过秦朝盛极而衰的事实,突出秦亡的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致使攻和守的形势不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2)《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钱基博先生学行小传

姜晓云

钱基博,字子泉,江苏无锡人。他十岁在经学教育基础上从伯父学策论,熟读《史记》、诸氏唐宋八家文选,学习史学。十一岁熟读《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纲鉴易知录》。十六岁作四万言的《中国舆地大势论》,刊于《新民丛报》,梁启超亲自写信鼓励。青少年时期,钱基博先后接受国学、科举、新学(改良主义)、西学(近代西方的物理、化学、生理卫生等)的思想。

“学问贵乎自得,际遇一任自然。”他在成为国学大师前,有一番独特的成长经历:江西提法使陶大均招之入幕,筹办司法改良;1911年辛亥革命兴起,任锡金军政分府秘书,后随部队驻镇江;应邀请,先后历任十多所大学教授;应内兄王蕴章邀约,担任《小说月报》《妇女杂志》副主编,发表文学作品。

钱基博先生对经史子集有深入研究,对当时的“民情国故”也有独到看法,“故于学术文章得失利病,多抉心发奥之论”(《钱基博自传》)。四书五经,都在先生“考镜源流,发明指意”之列,重要的史书、史论,能“观其会通”。周秦诸子均有涉猎。先生自谓“集部之学,海内罕对”,并不过誉。张謇读钱基博先生文而感叹说:“大江以北,未见其伦。”

    钱基博先生“以文章教学后生”,治学与教学紧密相连,诚如《钱基博自传》所言:“其为教也,必诚必信,以为卷怀不可以宏道,乃开诚以示物;显言不可以避患,故托古以明义;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先生提倡读书治学最重视方法,在学生“穷思极索”写出习作之后,将自己的创作成果直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比较中提高。重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改变圣约翰大学重英文而轻国文这一教学现状,主动开设中国文学史,其名作《现代中国文学史》就是在教学研究相结合的状态下写出来的。

因民族救亡需要,西学被大量引入,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整体遭遇到学术界的片面否定。在这样的背景下,先生力求以古为新,“发国性之自觉”(钱基博《〈国学文选类纂〉总叙》)。在《治学篇》中,先生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示人以治学的基本方法:“究其原始,叙其流变,条理通贯,别有会心。”

这一时代,“学潮激荡,长傲纵欲”,以至于许多学生忘了读书使命,有些大师也“与为町畦”,甚至“不屑枉己以容悦不学之后生”。而先生“严气正性,不与诸生翕翕然。……从学者初惮其严,久则相悦以解”(《钱基博自传》)。

1938年先生来到抗战前沿,任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教授,并为守军讲授《孙子兵法》,将此书作为学校教材,以图激发学生爱国热情。1944年长沙等地失守,学院被迫西迁,先生自请留守,欲以身殉国。先生的这种身体力行,为中国“找出了精神的新泉”。抗战胜利后,先生受聘于华中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与其子钱锺书等均选择留在国内。1950年先生将5万余册藏书全部赠给华中大学。1952年把历年收藏的甲骨、铜玉、陶瓷、历代货币、书画等文物200余件捐赠给华中师范学院历史博物馆。

钱基博先生的学行,有一种精神贯穿其中,那就是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人生历练,更主要来自学术的砥砺。先生学术上的自信最集中的表现,在于始终坚持学术独立,撰写《现代中国文学史》,主张“论治不缘政党,谈艺不入文社”。胡适作为光华大学同事,梁启超作为前辈大师,先生不为“亲者”、长者讳,秉笔直书。所以当先生“以稿相示”梁任公,“任公晤谈时,若有不愉色然,辄亦无以自解也”。先生的这种自信,体现了“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标志着中国现代学术高度的自觉,具有永恒的价值。

钱基博是学行结合的一代鸿儒,他不仅读书和做学问,而且还要使自己的学问和行动能够直接有益于国家、有益于民族、有益于社会。

相关链接:

①百年之大计在树人,而树人必先自树;倘社会动荡而吾亦与为动荡,无心问学,以自暴自弃;长此以往,天下之读书种子将绝,聪明亦以渐灭,人道或几乎息,此则吾之所大惧。

(钱基博《答诸生论今日之大学》)

②在对待东西文化方面,钱基博认为中西文化乃异质不同之文化,非有先进、落后之差别,肯定东方文化自身的独特性和价值所在,反对西方文化取代东方文化或用科学方法来整理国故。

(孔祥增《文化两昆仑:钱基博与钱穆》)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钱基博青少年时期接受国学、科举、新学、西学的思想,在对比东西文化后,认为虽“中西文化乃异质不同之文化”,但更肯定东方文化自身的精髓。

B. 钱基博先生有一番“入幕府、入军政、入教育、入文坛”的独特经历,这对他后来的“学行”有益于国家、民族、社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C. 钱基博先生选择留在国内以及将其历年收藏的200余件文物捐赠出来,彰显出了其言传身教、家国情怀等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

D. 本文引用《钱基博自传》相关内容,可使文章增添真实性和提高可信度;引用“大江以北,未见其伦”突出了先生“集部之学,海内罕对”并不过誉。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钱基博少年时期在父辈们的熏陶下,经历了经学教育、史学和文学方面的教育过程,这些为他以后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 在“学潮激荡,长傲纵欲”时代,学生忘了读书使命,大师也“不屑枉己以容悦不学之后生”;而先生却“严气正性”,用自身行为引领示范。

C. 钱基博学术上的自信,尤其是学术独立,体现出其思想独立和精神自由,标志着中国现代学术高度自觉,具有永恒价值。

D. 在钱基博看来,天下最恐惧的事是因为社会出现动荡而无法“树人”与“自树”,这样,天下将无读书人,“聪明亦以渐灭,人道或几乎息”。

E. 钱基博认为中西文化没有先进、落后之差别,肯定东方文化自身的独特性和价值所在,反对西方文化用科学方法来取代东方文化和整理国故。

3.结合文章,简要概括钱基博先生在学行方面的特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