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翘首远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翘首远眺一座巨大的山峰,可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但它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

谚云“极盛之后,难以为继”,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以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宋人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于是他们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深处挖掘。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之诗。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比如宋人的送别诗多写私人交情和自身感受,宋人的山水诗则多咏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所以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在艺术上,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既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也是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宋诗终于与唐诗成为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正如缪钺所云:“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钱钟书则云:“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诗与唐诗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成为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选自莫砺锋《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诗让宋代诗人仰望,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学习典范,更多的是带给其沉重的心理压力。

B. 宋诗对唐诗的创新体现在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

C. 宋代诗坛追求平淡为美,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所以他们分别有畅达与瘦硬的风格。

D. 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唐诗终于和宋诗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二段论证宋诗相较于唐诗的创新时,从宋诗的题材和选材角度两方面进行论证。

B. 文章第三段论证宋代诗人刻苦钻研,终于在诗歌领域另辟新境时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

C. 文章第四段分析苏轼和黄庭坚对各自偶像的推崇之处,是为引出宋诗“平淡”的内涵。

D. 文章末段引用缪钺和钱钟书的话,是证明唐诗有丰华情韵的特征,宋诗以平淡为追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宋诗取得巨大的成就,一个重要条件是宋代诗人在对唐诗的继承中有创新。

B. 唐代诗人普遍不写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细物,会以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为抒情主人公。

C. 一些宋代著名诗人有相对唐诗而言新生的风格特征,那是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D. 宋代诗人追求的“平淡”不同于现在通常所说的“平淡”,前者包含了“雕润绚烂”。

 

1.D 2.D 3.D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曲解文意。原文用的“但”表示强调,不是代表“更多”;C项,强加因果。苏、黄两人的风格是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D项,理解不当。唐诗已达中国古典诗歌史的高峰,宋人努力让宋诗与之比肩。原文的“与”是介词,前后的对象不可调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作文。

语;人言可畏。

俗语:无知者无畏。

康德: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读了上面三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之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抄袭,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当前,鉴于学生玩手机出现了很多问题,应该提请学校在这方面严加管理,首先要教育学生走路时不要看手机,学生不在走路时看手机,就不会发生交通事故;其次是严禁带手机进校园,学生进校不带手机,就不会发生上课聊天、考试作弊等现象。或者可以安装电子屏蔽仪,只要屏蔽校园手机信息,就可以避免不健康信息侵扰学生,危害学生心灵。

①学生发生交通事故,不一定是因为走路时看手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____。作为花的杜鹃,又称山踯躅、山石榴、映山红,喜欢酸性土壤,_____,甚至不生长,因此土壤学家常常把杜鹃花作为酸性土壤的指示作物。作为鸟的杜鹃,又叫杜宇、子规、布谷,惯作悲啼,甚至啼出血来,从前诗人词客,常称之为“天地间愁种子”,像“杜鹃啼血猿哀鸣”“________”等诗句中的杜鹃鸟就是悲愁的象征。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欣闻贵校百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

B. 三年同窗,朝夕相处,今日毕业,赠照一张,敬请笑纳!

C. 他们兄弟手足情深,是和他们家妯娌关系处理得好分不开的。

D. 公司的这一举措深受广大员工欢迎,所以其他公司纷纷效尤。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一段时期以来,由于读书人离开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乡村精英资源流失,导致乡村人的“空心化”、文化的“空心化”。

B. 在新时代视野下,以怎样的视角切入20世纪史学,以怎样的立场叙述、评论20世纪史学,专家们从各个角度对此发表了自己的心得。

C. 我国第一个植树节的设立者是中国近代著名林学家、教育家凌道扬先生倡议的,由于他的倡议,后于1915年7月清明节被定为植树节。

D. 目前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时机已经成熟,应加快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进程,进一步完善和构建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体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