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车迷 陈国祥 张三不知道什么时候迷上车了。他不抽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车迷

陈国祥

张三不知道什么时候迷上车了。他不抽烟,不喝酒,甚至也不喜欢女人。他就喜欢车。他的酒柜里什么酒也没摆,琳琅满目的全是各种各样的车模。他出差买,出国买。一次出国在斯图加特他一掷千金买了全套的名车车模。他的包里不放香烟,但一定有一个精致的车模,随时把玩。

张三生在农村,小时候家里很穷,十三岁就没了父亲。张三读书很上进,考取了离家十多里地的高中。他上学全靠走路,他戏称自己的“11”号汽车风雨无阻。李四和张三是同班,骑着一辆28寸的“飞鸽”牌自行车,后座上载着个穿碎花裙子的女生。李四的车从张三身边飞啸而过,张三很是羡慕,倒不是羡慕被风吹起的连衣裙,而是羡慕李四屁股底下的“飞鸽”。他想:有辆车,可以省多少时间啊……

张三考取了H省工学院车辆工程专业,他是他们村第一个大学生。李四毫无悬念地名落孙山,托人走关系进了东风汽配厂,先做工人,后来戴着蛤蟆镜做起了采购员,是W市最早的“有车族”。

张三大学毕业后,也回到了家乡,竟也分配在东风汽配厂,做技术员。老厂长看小伙子长得帅、人品好,又是大学毕业,没两年就调他到厂办当主任。镇党委周书记到工厂视察,觉得张三不错,就把他挖到了镇里,先是镇办公室主任,再后来是副镇长、镇长,再后来成了周书记的乘龙快婿。张三的老母亲坐着张三的桑塔纳回家,和张三说:“三儿,不能做对不起周书记的事啊,我们张家祖上积德出了你这么个官,我这辈子都没想到还能坐上小轿车。”

东风汽配厂因为经营不善,最后只好改制给了李四。张三看着同学面上,也没少帮忙。李四人脉广,头脑活,东风厂到他手里居然办得风生水起,李四也成了W市的“功勋企业家”。李四为了感谢张三的帮助,十八般武艺用尽,可张三就是刀枪不入……

李四知道张三喜欢汽车,一次开了辆崭新的帕萨特到张三家,对张三说:“堂堂镇长,你那破桑塔纳该换换了,我这辆车先借你开开。”说完把钥匙扔在张三家桌上就走了。张三夜不能寐,半夜悄悄地从妻子身旁偷偷起来溜到院子里,崭新的帕萨特在月光下闪着贼亮贼亮的光。张三打开车门,坐到真皮座椅上,开着窗,不知不觉在车里睡着了……第二天早上,张三坚决地把车还给了李四,因为他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的母亲哭着对他说:“三儿啊,你不能对不起周书记……”。

张三有个女儿,认李四做干爹,其实也是平时开开玩笑的。张三女儿要结婚了,李四说:“我就不送钱了,我要送给干女儿一个礼物。”张三说:“什么礼物,不要买太贵的,我到时还不起。”李四说:“暂时保密。”张三女儿结婚的那天,李四的神秘礼物亮相了,竟是一辆红色的保时捷跑车,披红挂彩停在酒店门口,女儿喜欢得不得了,围着车转了好几圈。女儿受张三的影响,也是个车迷,什么豪车的名字型号都叫得出来,一直想要买辆保时捷,可惜张三手里没钱,只能看看家里酒柜里的车模。事情都到这地步了,张三也不好再说什么。他想,李四给干女儿的,也是应该的,这人情慢慢还吧。

又过了三年,张三升任副市长的呼声越来越高。可就在这时,张三被“双规”了。全城震惊。原来是李四出了问题,把张三牵扯进来了。张三被移交法院起诉,张三的判决书很简单,就是收了李四一辆保时捷,判了四年零六个月。

张三被两名高他半个头的法警押上囚车,囚车风驰电掣地开走了。他突然想,他什么车模都有,就是没有囚车的车模,当然肯定也没有地方卖这个。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一开始描写张三不喜烟酒,唯独从学生时代起,就对各种车痴迷,以至后来不惜花钱购买名车车模,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

B. 经商办厂相当精明、怀有利益相求的李四,看准了张三身上的软肋,两度巧立名目,以名车投其所好,终于让刀枪不入的张三彻底就范。

C. 张三仕途通达,从东风汽配厂技术员到副镇长、镇长,是因为得到了周书记的提携,从他母亲反复强调“你不能又对不起周书记”可以看出。

D. 小说以小见大,巧妙构思,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叙述了张三和李四的命运浮沉,揭示了一个屡见不鲜的官场现象,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2.小说以“车迷”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3.小说以张三想到因车车车模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分析。

 

1.C 2.①“车”是贯穿小说情节的线索:使小说结构清晰,情节集中简洁。②以“车”为中心能表现人物形象:突出张三“爱车”,李四为达目的行贿“送车”。③揭示主题:原本清廉的干部因为某种特殊的爱好,因受贿落得获刑的结局。 3.①情节前后照应:紧扣“车”来写,囚车也是车的一种。②强化主题的效果:他痴迷车,却不料正因为这个爱好让他被带上囚车。③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提及名车之外的囚车,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BC项考核文章的内容,D项考核手法,其中C项,张三仕途顺利,也有他自身的素质的原因,大学毕业、人品好;在东风汽配厂得到老厂长得赏识,后来才被周书记挖走。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文章的标题的题目,注意从情节、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分析,此题从情节看“车”是贯穿小说情节的线索,使小说结构清晰,情节集中简洁;从人物的塑造的角度看,小说以“车”为中心能表现人物形象,突出张三“爱车”,李四为达目的行贿“送车”;从主旨的角度看,原本清廉的干部因为某种特殊的爱好,因受贿落得获刑的结局,揭示主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来就十分重视天人关系,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关注天人关系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有广泛深刻的影响。

汉初名臣晁错在一篇上奏皇帝的文书中发表了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其中说:让德政普及,使得天上的飞鸟、地下的水虫草木等都为其蒙被,然后才能使得“阴阳调”“风雨时”,维持良好的生态秩序。这种试图以人为因素影响“天”的意志的主张,其实体现了比较开明的生态意识。汉宣帝时,御史大夫魏相上书引述《明堂月令》的内容,主张顺应阴阳四时执政。他说:执政者的行为“奉顺阴阳”,则“风雨时节,寒暑调和”,五谷丰登。所谓“风雨时节”,是汉代民间对理想生态的习惯表达形式。汉代铜镜铭文中常见“风雨时节五谷熟”“风雨时节五谷成”等文句,都表达了同样的社会愿望。中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较早成熟,正与农耕生活对自然生态条件的高度依赖有关。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本身就具有科学意义。中国早期的农学和医学,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得以发达的。

在反映中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的种种文化遗存中,如果剥去神秘主义的外壳,可以发现其科学思想的内核。《孟子·告子上》说,齐国都城临淄附近的牛山曾经草木茂美,但因为位于都市的近郊,人们随意砍伐,还能够茂美吗?当得到雨露的润泽,又会生长新芽嫩枝,然而在这里放牧牛羊,就又变得光秃秃的了。所以说,得到滋养,万物都会生长;失去滋养,万物都会消亡。孟子富有哲理的名言“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包含着生态平衡的思想。古人认为山林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如果斩伐林木没有“时禁”的话,是会导致水旱之灾的。可见古人很早就已经发现山林植被有涵养水分、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水的作用。古代护林的礼俗制度还包括定时采伐,以保护山林的再生能力;禁止野焚,以保护山林以及鸟兽昆虫;禁止砍伐幼树,以保护山林的天然更新。

成书于东汉的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了“自粪”的概念,应与人工施肥不同,是指动植物死亡之后重新返回土壤,为新的生命提供养分。这样的认识,类似今天循环经济的思想。中国古代的劳动者还创造了充分利用生态条件的经营形式。《农政全书》记载,人们在塘岸上设置羊圈,每天扫羊粪于塘中,以为草鱼的饲料,而草鱼的排泄物又可以饲养鲢鱼。《广东新语》《湖雅》等著作也记述了水塘上中下层鱼混养的方式,有的学者指出这是对水体的一种立体开发,对自然资源的一种综合利用。

总之,我们在总结中国文化对于世界文化宝库的贡献,不应当遗忘有关生态保护的思想和礼俗构成,因为这些文化遗产的存在,不仅标志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成就,而且对于增强今天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启示与借鉴价值。

(节选自王子今《中国古代的生态保护意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代魏相提出的顺应阴阳四时的执政主张与汉代铜镜铭文中常见的文句,是民间对理想生态的习惯表达形式。

B. 汉初晁错发表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主张用人为因素影响“天”的意志,体现了较开明的生态意识。

C. 古人很早就发现山林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因而认为山林植被可涵养水分,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水。

D. 东汉初期提出了类似今天循环经济的思想,中国古代的劳动者还创造了充分利用生态条件的经营形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主要从执政观念、山林保护、农业生产等方面阐述了天人和谐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B. 第二段引用晁错、魏相的奏章内容和汉代铜镜铭文内容,旨在阐述我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成熟的根源。

C. 文章围绕天人关系,引用了较为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材料典型,很有说服力。

D. “自粪”及分层混养的生产方式是天人关系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是对古代生态保护意识认识的深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农耕生活对自然生态条件的依赖不强,我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的成熟就可能晚些。

B. 古代护林的礼俗制度,保护的不仅是山林,还有山林中鸟兽昆虫,体现出生态平衡的思想。

C. 在我国的各种文化遗存中,科学的生态保护思想意识都包裹着一层神秘主义的外壳。

D. 当前“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是对我国古代生态保护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查看答案

当了解信息的途径越来越丰富、方式越来越便捷,人们会更容易获取自己想关注的信息,从而将自己包裹在以个人需求为主导的世界里。

这种现象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各题。

梁仲用默斋说

王守仁[注]

①仲用识高而气豪,既举进士,锐然有志天下之务。一旦责其志曰:“于呼!予乃太早。乌有己之弗治而能治人□!”于是专心为己之学,深思其气质之偏,而病其言之易也,以“默”名庵,过予而请其方。予亦天下之多言人也,岂足以知默之道!然予尝自验之,气浮则多言,志轻则多言。气浮者耀于外,志轻者放其中。予请诵古之训而仲用自取之。

②夫默有四伪:疑而不知问,蔽而不知辩,冥然以自罔,谓之默之愚;以不言餂人者,谓之默之狡;虑人之觇其长短也,掩覆以为默,谓之默之诬;深为之情,厚为之貌,渊毒阱狠,自托于默以售其奸者,谓之默之贼。夫是之谓四伪。

③又有八诚焉。孔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故诚知耻,而后知默。又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夫诚敏于行,而后欲默矣。仁者言也讱,非以为默而默存焉。又曰:“默而识之”,是故必有所识也,终日不违如愚者也。“默而成之”,是故必有所成也,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者也。故善默者莫如颜子。“暗然而日章”,默之积也。“不言而信”,而默之道成矣。“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而默之道至矣。非圣人其 孰能与于此哉!夫是之谓八诚。仲用盍亦知所以自取之? [注]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明朝著名思想家。其学说“阳明心学”是在继承儒家学说的基础上所发展创立,是明朝中晚期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

A.

B.

C.

D.

2.对第②段中“四伪”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知而又自我欺骗,是默之愚。

B. 用不言来讨好他人,是默之狡。

C. 借沉默来窥视他人,是默之诬。

D. 外表沉默内心狠毒,是默之贼。

3.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 仁者言语迟缓,这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沉默。

B. 仁者言语中肯,不是自认为沉默就拥有沉默了。

C. 仁者言语中肯,行动敏捷,并不只是一味地沉默。

D. 仁者言语迟缓,行动敏捷,才称得是真正的沉默。

4.分析第③段中引用手法使用的特点。

5.简析本文写作意图。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①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时当职吏以蒙年小轻之,曰:“彼竖子何能为?此欲以肉喂虎耳。”他日与蒙会,又蚩辱之。蒙大怒,引刀杀吏,出走。后因校尉袁雄自首,承间为言,策召见奇之,引置左右。

②数岁,邓当死,张昭荐蒙代当,拜别部司马。权统事,料诸小将兵少而用薄者,欲并合之。蒙阴赊贳,为兵作绛衣行滕,及日,陈列赫然,兵人练习,权见之大悦,增其兵。从征黄祖,祖令都督陈就逆以水军出战。蒙前锋,亲枭就首,将士乘胜,进攻其城。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权曰:“事之克,由陈就先获也。”以蒙为横野中郎将,赐钱千万。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如此。

③后关羽讨樊,稍撤备兵。蒙遂到南郡,入据城,尽得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约令军中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于是军中震栗,道不拾遗。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羽府藏财宝,皆封闭以待权至。荆州遂定。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有删改)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其操心如此

⑵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日,陈列赫然(    )

A. 选用

B. 分辨

C. 倨傲

D. 检阅

3.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前锋,亲枭就首(     )

A. 统率

B. 强制

C. 约束

D. 勾画

4.把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蒙大怒,引刀杀吏,出走。后因校尉袁雄自首,承间为言,策召见奇之,引置左右。

5.第②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

B. 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

C. 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

D. 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

6.三将死后,吕蒙不愿收纳他们部众的最根本原因是(   )

A. 吕蒙与三将情谊深厚

B. 吕蒙怜悯三将的子弟

C. 吕蒙待人仁爱宽厚

D. 吕蒙对三将心存敬佩

7.根据吕蒙“年少杀吏”和“攻占南郡”的表现,分别概括他的性格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舟中夜起 (宋)苏轼

微风萧萧吹菰蒲[注],开门看雨月满湖。

舟人水鸟两同梦,大鱼惊窜如奔狐。

夜深人物不相管,我独形影相嬉娱。

暗潮生渚吊寒蚓,落月挂柳看悬蛛。

此生忽忽忧患里,清境过眼能须臾?

鸡鸣钟动百鸟散,船头击鼓还相呼。

[注]菰蒲:菰和蒲都是生长在水中的草本植物。

1.下列作品与这首诗在体裁上归于同一类属的是(   )

A. 李商隐    《夜雨寄北》

B. 左思      《咏史》

C. 黄庭坚    《登快阁》

D. 杜甫      《月夜》

2.与“舟人水鸟两同梦,大鱼惊窜如奔狐”一句景物描写手法相同的诗句是(    )

A.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B.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C.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D.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3.分析画线部分的诗句在全诗情感表达上的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