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按照传统,中国人多喜欢为自己的居所、书房取一个名字,用以表明自己的志趣。假如你也...

按照传统,中国人多喜欢为自己的居所、书房取一个名字,用以表明自己的志趣。假如你也一间居室,你会给它职个什么名字? 请说明理由,要求:不少于100字

 

隐居。 古代的陶渊明、王维等人对尔虞我诈的官场心生厌烦。于是陶渊明隐居于深山之中,更写出了世外桃源这样让人向往的生活环境。王维渐渐沉入佛理之中,过着超脱世俗的生活。我对于他们的勇气抱有极大的赞赏,同时对于那安静、清幽、平淡的生活心生向往。虽然陶渊明由于隐居深山而尝苦难,可我想他应不曾后悔过,我亦是。虽然大都市繁华、热闹、现代化,但是面对“这是个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我想远离追名逐利的累赘。因此,隐居能直白地表现我内心无限的渴望。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能力。取的名字,需要表明自己的志趣。理由分析时候需要结构非常完整,层次分明,语言简洁流畅,而且情趣需要高雅。可以综合使用表达技巧,如描写、衬托、比喻、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卒章显志、托物言志等。如起名字“隐居”,可以结合古代的陶渊明、王维等人对尔虞我诈的官场心生厌烦,对于那安静、清幽、平淡的生活心生向往等内容阐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以下是“陈璚题杭州俞楼”的一副对联:

群经平议,诸子平议,________,曾力排众议,此外稽掌故、论词章、________,洋洋万卷,诵遍瀛寰。无非沧海余波,聊为山林娱暇日。

庠序有人,贤书有人,游木天粉署,更不乏其人,________、习兵农、________,雍雍一堂,各承衣钵。看取数椽小筑,早知栋梁寓奇材。

(1)请确定上下联,并说明依据。

(2)请将①其间说礼乐②合史传百家③订金石④商道德(序号)填入对联中恰当位置。

(3)如将此对联书写张贴,上下联必须(横\竖)行书写,中间(加\不加)标点符号,按传统习惯,上联在(左\右)边。(用\划掉错误选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象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 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潮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有几年,在江南,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后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 去年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太冷的日子,将在一九三六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是七八天的样子。象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录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得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象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有改动)

1.作者在文章开头为什么先写北方冬天的生活?

2.江南冬景的可爱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3.文中第7段描写,层次分明,色彩丰富,请加以简析。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文与《故都的秋》相比,描写的主要內容不同,但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细致地观察和真诚地热爱。

B. 文中写闽粤的冬天,突出了暖和的特点。一方面和江南的冬天形成了对比,另一方面也给“江南”界定了范围。

C. 作者望见江南雪景的时候,说自己笔力愚劣,并多次引用古诗名句,很巧妙地赞美了江南的美景,又使文章显得韵味丰淳。

D. 江南的冬天偶尔也会有寒冷的早冬,容易让以得病,但它不影响作者对江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E. 《故都的秋》饱含一种悲凉、清静之美; 本文描写江南的冬天也隐含着这种情调,但近乎荒凉的风景掩盖不住精神的奢华。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_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3) 既窈窕以寻壑,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_____________,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苏幕遮》

(5)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6)_____________,老鱼跳波瘦蛟舞。(《李凭箜篌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天净沙 秋思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白朴的《天净沙 秋》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这首曲子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2)两首《天净沙》在写法上有何相同之处? 在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之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送张文在分发甘肃序

张惠言

    古之所谓良有司者,不待其莅政治民也,观其所以汲汲者,则其于守也可知矣。是故有躁进之心,则必有趋势之术;有患贫之心,则必有冒货之渐。虽有特达之才,廉耻之念,其入于势利也,犹靮[1]之在项,幂之在目,而以旋于磨,虽欲自拔其足,其势固不得已

    呜呼!今之有志于吏道者鲜矣。今各省自州县至丞尉,谒吏部而出者,岁数百余人。其人皆有司牧之责,其间亦有知名义识廉耻者。然吾观其所以进争尺寸之捷,较出入之势,进退之械,则未有不求熟者。及其选而得官,则哗然曰:某地善,某地恶。得之者忻戚色然。问其所以为善恶者,则非政之险易也,非民之淳浇[2]也,曰某地官富,曰某地官贫。呜呼!士未莅官,未治民,而所汲汲者如此,古之良有司其终不可见乎!

    海盐张文在,强毅慷慨,喜任侠,然敦为孝弟。少举于有司,困不遂,走京师,供事国史馆,积若干年,以勤能,例得府经历。又几年,史馆移选人入吏部,文在例得与,而主者抑之,不得选。今年秋,以赀入,请试用,分发得甘肃。甘肃地边塞,民穷官贫,自长吏以下,不能具舆马。士大夫宦者,视为畏区。而文在以磊落才,抱负奇气,浮汩为吏十余年,更偃蹇摧困,始得一官,而当远绝西徼[3],家又甚贫,虽相知者皆为文在不乐。而文在处之晏然,且曰:“吾闻甘肃,民朴而政简,长官无奔走,宾客无徭役,此真吾所乐者。”君子于是知文在之贤,其不躁进也,其不患贫也,其有守也。他日莅政治民,其为良有司也无惑焉!

    于其行也,序以送之。

选自《清文选》

【注释】[1]靮:马缰。[2]淳浇:敦厚和浮薄。[3]西徼:西方的边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待其莅政治民也              莅政:当政、执政

B. 其人皆有司牧之责              司牧:管理、统治

C. 然敦为孝弟                    孝弟:对父母孝顺

D. 而文在处之晏然                晏然:平静安定的样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则必有趋势术                 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B. 及其选得官                   此四君者,皆明智忠信

C. 勤能,例得府经历             焚百家之言,愚黔首

D. 为良有司也无惑焉             闻道也固先乎吾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其入于势/利也犹靮之在/项幂之在/目而以旋于磨/虽欲自拔其足/其势固不得已。

B. 其入于势利也/犹靮之在/项幂之在/目而以旋于磨/虽欲自拔/其足其势固不得已。

C. 其入于势利也/犹靮之在项/幂之在目/而以旋于磨/虽欲自拔其足/其势固不得已。

D. 其入于势/利也犹靮之在项/幂之在目/而以旋于磨/虽欲自拔/其足其势固不得已。

4.下列各句中,属于良有司应有表现的一项是

A. 有患贫之心,则必有冒货之渐

B. 进退之械,则未有不求熟者

C. 士大夫宦者,视为畏区

D. 其不患贫也,其有守也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感叹有志于实践为官之道的人太少了,因为那些当官之人虽然都负有管理百姓的责任,但其中已经没有懂得名誉道德知道廉耻的人了。

B. 有突出的才能,有廉耻观念的人,他一旦陷入权势、利益之中,就很难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好官了。

C. 张文在少年被有司选拔,却困窘不得志,在国史馆供事若干年,后来,张文在捐官进入吏部,被派发到甘肃某地。

D. 作者赞叹历经摧困始得边地一官的张文在是良有司。全文前后呼应,把一个风尘小吏的坚强而有操守的品质刻画得非常生动。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观其所以汲汲者,则其于守也可知矣。

(2)古之良有司其终不可见乎!

(3)文在例得与,而主者抑之,不得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