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象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 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潮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有几年,在江南,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后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 去年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太冷的日子,将在一九三六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是七八天的样子。象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录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得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象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有改动)

1.作者在文章开头为什么先写北方冬天的生活?

2.江南冬景的可爱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3.文中第7段描写,层次分明,色彩丰富,请加以简析。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文与《故都的秋》相比,描写的主要內容不同,但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细致地观察和真诚地热爱。

B. 文中写闽粤的冬天,突出了暖和的特点。一方面和江南的冬天形成了对比,另一方面也给“江南”界定了范围。

C. 作者望见江南雪景的时候,说自己笔力愚劣,并多次引用古诗名句,很巧妙地赞美了江南的美景,又使文章显得韵味丰淳。

D. 江南的冬天偶尔也会有寒冷的早冬,容易让以得病,但它不影响作者对江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E. 《故都的秋》饱含一种悲凉、清静之美; 本文描写江南的冬天也隐含着这种情调,但近乎荒凉的风景掩盖不住精神的奢华。

 

1.首段描写北国冬天的蛰居生活,突出了“吃喝”之乐,但缺少赏景之乐,开启了人们对室外生活的向往。为下文写江南美丽的冬景作铺垫, 并与江南冬天带给人的乐趣形成对比。 2.(1) 明朗和暖; (2) 充满生机; (3) 具有悠闲的境界; (4) 江南的雪景富有诗意。 3.写景是按从远到近、从外到内的顺序进行的。作者先写了远景河流、村庄、小桥、远阜、树林等,又写了白雨和背景,最后写了乌篷船、酒客和灯光,层次分明。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红黄的灯光,色彩鲜明(或答“粉也似的白雨、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等,描写细腻”亦可)。 4.CE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在文章开头先写北方冬天的生活的原因分析,需要从北方冬天的特点入手,“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描写北国冬天的蛰居生活,但缺少赏景之乐,开启了人们对室外生活的向往。“但在江南,可又不同”“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与江南冬天带给人的乐趣形成对比,为下文写江南美丽的冬景作铺垫。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概括。江南冬景的可爱的表现,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结合“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你说还够不够悠闲”“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分析概括即可。如具有悠闲的境界;江南的雪景富有诗意。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段内容赏析。立足文本第七节内容,从层次和色彩角度分析。“江南河港交流”“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写景是按从远到近、从外到内的顺序进行的。“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还可以加一味红黄”,色彩鲜明。 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C项,“望见江南雪景”有误,此段为想象中的雪景;E项,“隐含这种情调”、“近乎荒凉的风景”有误,本文的情调是明朗、闲适,风景也是充满了生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_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3) 既窈窕以寻壑,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_____________,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苏幕遮》

(5)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6)_____________,老鱼跳波瘦蛟舞。(《李凭箜篌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天净沙 秋思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白朴的《天净沙 秋》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这首曲子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2)两首《天净沙》在写法上有何相同之处? 在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之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送张文在分发甘肃序

张惠言

    古之所谓良有司者,不待其莅政治民也,观其所以汲汲者,则其于守也可知矣。是故有躁进之心,则必有趋势之术;有患贫之心,则必有冒货之渐。虽有特达之才,廉耻之念,其入于势利也,犹靮[1]之在项,幂之在目,而以旋于磨,虽欲自拔其足,其势固不得已

    呜呼!今之有志于吏道者鲜矣。今各省自州县至丞尉,谒吏部而出者,岁数百余人。其人皆有司牧之责,其间亦有知名义识廉耻者。然吾观其所以进争尺寸之捷,较出入之势,进退之械,则未有不求熟者。及其选而得官,则哗然曰:某地善,某地恶。得之者忻戚色然。问其所以为善恶者,则非政之险易也,非民之淳浇[2]也,曰某地官富,曰某地官贫。呜呼!士未莅官,未治民,而所汲汲者如此,古之良有司其终不可见乎!

    海盐张文在,强毅慷慨,喜任侠,然敦为孝弟。少举于有司,困不遂,走京师,供事国史馆,积若干年,以勤能,例得府经历。又几年,史馆移选人入吏部,文在例得与,而主者抑之,不得选。今年秋,以赀入,请试用,分发得甘肃。甘肃地边塞,民穷官贫,自长吏以下,不能具舆马。士大夫宦者,视为畏区。而文在以磊落才,抱负奇气,浮汩为吏十余年,更偃蹇摧困,始得一官,而当远绝西徼[3],家又甚贫,虽相知者皆为文在不乐。而文在处之晏然,且曰:“吾闻甘肃,民朴而政简,长官无奔走,宾客无徭役,此真吾所乐者。”君子于是知文在之贤,其不躁进也,其不患贫也,其有守也。他日莅政治民,其为良有司也无惑焉!

    于其行也,序以送之。

选自《清文选》

【注释】[1]靮:马缰。[2]淳浇:敦厚和浮薄。[3]西徼:西方的边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待其莅政治民也              莅政:当政、执政

B. 其人皆有司牧之责              司牧:管理、统治

C. 然敦为孝弟                    孝弟:对父母孝顺

D. 而文在处之晏然                晏然:平静安定的样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则必有趋势术                 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B. 及其选得官                   此四君者,皆明智忠信

C. 勤能,例得府经历             焚百家之言,愚黔首

D. 为良有司也无惑焉             闻道也固先乎吾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其入于势/利也犹靮之在/项幂之在/目而以旋于磨/虽欲自拔其足/其势固不得已。

B. 其入于势利也/犹靮之在/项幂之在/目而以旋于磨/虽欲自拔/其足其势固不得已。

C. 其入于势利也/犹靮之在项/幂之在目/而以旋于磨/虽欲自拔其足/其势固不得已。

D. 其入于势/利也犹靮之在项/幂之在目/而以旋于磨/虽欲自拔/其足其势固不得已。

4.下列各句中,属于良有司应有表现的一项是

A. 有患贫之心,则必有冒货之渐

B. 进退之械,则未有不求熟者

C. 士大夫宦者,视为畏区

D. 其不患贫也,其有守也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感叹有志于实践为官之道的人太少了,因为那些当官之人虽然都负有管理百姓的责任,但其中已经没有懂得名誉道德知道廉耻的人了。

B. 有突出的才能,有廉耻观念的人,他一旦陷入权势、利益之中,就很难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好官了。

C. 张文在少年被有司选拔,却困窘不得志,在国史馆供事若干年,后来,张文在捐官进入吏部,被派发到甘肃某地。

D. 作者赞叹历经摧困始得边地一官的张文在是良有司。全文前后呼应,把一个风尘小吏的坚强而有操守的品质刻画得非常生动。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观其所以汲汲者,则其于守也可知矣。

(2)古之良有司其终不可见乎!

(3)文在例得与,而主者抑之,不得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以人文教育涵养工匠精神

黄金

培养大国工匠,源头在一流的工程教育。如今,工科人才的培养,不止一次听到“局中人”直呼“两难”:一头是工科学生的“难”,难在专业“窄化”、生活“宅化”。学生抱怨课程多、实验多,疲于应付眼前连绵不绝的苟且,无暇诗和远方,更难涵养精益求精、沉潜专注的匠心。另一头是工程单位的“难”,慨叹工程领军后备人才短缺,特别是素养好、领悟力强、科学与基础理论修养扎实、系统视野开阔、能驾驭宏大复杂工程的“将才”,更是难求。

为何会出现这供需的“两难”?窃以为是因为工科人才培养的人文土壤、人文养分还不够,重视了学生掌握技术和工具的“硬知识”,少了些关注学生人格精神全面成长的“软学养”。

人文教育,以塑造完整健全的“人”而非单向度、工具化的“匠”为出发点,涵育的是人对价值道德的终极关怀,对做事的完美追求,是心灵的沉潜宁静,这和工匠精神是无比契合的。因此,工科人才的培养,切不可少了人文教育这一环,还需以人文教育铸匠魂、育匠心、造匠韵。

一流的大国工匠,需要把科技创造同人类社会重大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甚至应当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具备关切环境、关怀生命的责任心。人文教育中,历史文化、哲学伦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的交汇融通,造就其博约相济、以文化人的特点,让学生涵育健全人格,谙悉工程伦理,明了历史环境,树立高远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

一流的大国工匠,不仅要培育专注技艺、追求卓越之心,更重要的是涵养赋予产品生命和内涵、在技术中融入巧思和灵魂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想象力、审美品位也是不可小视的创造力,不少蜚声世界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都曾得益于文学和艺术的滋养,对生命有了更高层次的体认,也让工程技术有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久远价值。目前,不少国货正从粗憨、实用阶段转向追求精细、美感的阶段,对工程人才的工艺审美素质要求更高。人文教育恰恰可以打破专业壁垒,将人的思考和生命力融入工程技术,赋予中国制造更大的价值。

当前,我国正处在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质造”乃至“中国智造”的转折点。将人文教育的土壤培得更厚,渠道拓得更宽,内涵挖得更深,才能以世界一流的工程教育为国家的转型发展输送更多一流的“大国工匠”。

(选自2016年12月0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人文教育"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文教育是以塑造完整健全的“人”为出发点的,是工科人才培养的切不可少的一环。

B. 人文教育可以打破专业壁垒,在工程技术中融入人的思考和生命力,完成“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质造”乃至“中国智造”的转折。

C. 人文教育涵育的是人对价值道德的终极关怀,对做事的完美追求,是心灵的沉潜宁静。

D. 只有将人文教育的土壤培得更厚,渠道拓得更宽,内涵挖得更深,才能以世界一流的工程教育为国家的转型发展输送更多一流的“大国工匠”。

2.下列不属于"一流的大国工匠"应具备的条件的一项是

A. 一流的大国工匠,要培育专注技艺、追求卓越之心。

B. 一流的大国工匠,要把科技创造同人类重大问题紧密联系,具备关切环境、关怀生命的责任心。

C. 一流的大国工匠,要把历史文化、哲学伦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交汇融通,博约相济,以文化人。

D. 一流的大国工匠,更应涵养赋予产品生命和内涵、在技术中融入巧思和灵魂的能力。

3.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工科人才的培养,出现“两难”:一头是工科学生的“难”,另一头是工程单位的“难”。

B. 如今,工科人才培养的人文土壤、人文养分还不够,重视了学生掌握技术和工具的“硬知识”,少了些关注学生人格精神全面成长的“软学养”。

C. 想象力、审美品位也是不可小视的创造力,蜚声世界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都曾得益于文学和艺术的滋养。

D. 因为工程人才审美素质的提高,不少国货正从粗憨、实用阶段转向追求精细、美感的阶段。

 

查看答案

下列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书) 开纪传体断代史先河,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 前四史包括: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B. “初七及下九”中的“初七”是指农历七月七日,即七夕,也称乞巧节,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下九”是指农历每月十九,在汉代,这一天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C. 莫泊桑是19 世纪后半叶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写了300余篇短篇小说和6部长篇小说,被称为“短篇小说之王”。

D. “六经”是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经》《乐经》《周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