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 韵是诗情的翅膀 金波 ①近年来,诗歌散文化倾向比较明显,特别是...

阅读下面的作品。

韵是诗情的翅膀

金波

①近年来,诗歌散文化倾向比较明显,特别是“分了行”的散文诗缺乏意蕴、意境,语言不优美,很难说是诗了。从创作实践看,受“成人诗”影响,大部分童诗也不再押韵。我认为应当提倡押韵。

②我们先来看童诗中的童谣。童谣靠口来说,为了传播、为了让听者悦耳,就要有节拍、有韵律。童谣韵律极其丰富多样,押脚韵自不必说,那换韵方法也很讲究。韵是一首童谣的黏合剂,把繁复的意象聚合到一起,从而产生无限乐趣;韵又不仅仅是黏合剂,它还是“声音的向导”,我们可以跟随声音去畅游童谣的意境,进而去听、去唱、去创作。韵,是点燃灵感的火花。

③人类审美是从听觉开始的,诗歌重要特点之一就是音乐性。欣赏诗歌不能放弃对音乐性的欣赏。何况写不押韵的诗并不容易:如果你放弃最外在的韵律形式,那就要更多地利用其他表达方式。比如,读一首无韵诗,我就会寻找感情的旋律,感受到诗里浓郁的情感和语言的抑扬顿挫。无韵的诗,其实很难写。

④我常常提醒初学写诗的朋友:你可以写不押韵的诗,但你要学会押韵。韵,是一种对声音的感觉,它可以帮助你带着韵律去构思一首诗、思考一首诗。如果一开始写诗就缺少对韵律的感觉,就有可能误认为“分行排列”就是诗,丢失对诗歌听觉之美的感受。写诗,其实应当在还没“写”出来的时候,就已经“听”到那诗了。这就是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缺乏“内心的声音”,无论你朗诵得如何慷慨激昂,听者都难以听出那诗内在的诗情和声音之美。

⑤写诗不愿意押韵者,一个理由是押韵束缚思想和表达。在我看来,这只是问题一个方面。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押韵可以活跃思维、活跃表达。我写诗,从来都是心中带着韵律思考的。比如构思一首诗,总会先萌生急于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表达这些思想感情的关键词语、要紧句子,这些都可能是决定用韵的依据。反转来,韵脚又可以给你限制中的自由,让你在回环往复的韵律声中,驰骋你的文思,集中而单纯地呈现你所要表达的意象。

⑥从这个角度来看,韵是诗意的翅膀,不仅能让诗人文思飞翔,还能把一首诗凝聚成一个整体;韵是流动的声音,它引导你走进同一韵脚的字词中间,供你在其中选择要用的词汇。不仅如此,韵脚甚至可以激活你的思考,让你在枯竭的思维中绝处逢生,在韵律的美声中迸发思考火花。有韵的诗,可以让你在诗海里畅游,把奋力击水变成浪花的舞动,伴随着你抵达诗的彼岸。

⑦俄罗斯著名作家普里什文的那句话:“我的天性中,素来有渴求韵律的愿望。”对韵律的感受力,就是敏锐地捕捉声音,声音有时正是点燃灵感的火花。行文至此,我想起1926年,徐志摩和英国作家哈代的一次会面。哈代问徐志摩:“你们中国诗用韵不用?”徐志摩记录了哈代的谈话:“他赞成用韵,这道理是不错的。你投块石子到湖心里去,一圈圈的水纹漾了开去,韵是波纹。少不得。”哈代继而说:“抒情诗是文学的精华。颠不破的钻石,无论多小。磨不灭的光彩。”“诗是文字的秘密。”我尤其欣赏这最后一句话,因为诗美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丰富的,其中也包括诗的韵律。

⑧人们读诗写诗,是全面地培养审美趣味:情感的,哲思的,语言的,想象力的,特别是诗的内容和韵律的融合……诗的韵律,不只是戴着镣铐跳舞,也是张开翅膀飞翔。

(选自2018年1月《人民日报》,有删改)

1.“韵”为什么是“诗情的翅膀”?请简要概括。

2.文中提到徐志摩和英国作家哈代的谈话,有何用意?

3.结合全文,阐释文末“诗的韵律,不只是戴着镣铐跳舞,也是张开翅膀飞翔。”一句的内涵。

 

1.①韵可以聚合繁复的意象,从而生成无限乐趣;②韵可以激发创作灵感,让诗人文思飞翔;③韵可以引导诗人表达,把诗凝聚成整体;④韵可以激活诗人思维,让思考绝处逢生。 2.①引用论证,说明韵是诗不可缺少的;②表明诗是文学的精华、文字的秘密,而韵是诗美的构成部分;③论证写诗应该押韵,增强文章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 3.①诗歌创作要注重内容和韵律的融合;②诗人思想的表达受到韵律的限制,诗人要选择合乎韵律(押韵)的字词表达思想感情;③韵脚又给了限制中的自由,诗人可以在回环往复的韵律声中,驰骋文思,集中呈现所要表达的意象(“驰骋文思” 答成“活跃思维、活跃表达”或“文思飞翔”皆可)。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理解、筛选。“韵”是“诗情的翅膀”的原因,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结合“把繁复的意象聚合到一起,从而产生无限乐趣”“还能把一首诗凝聚成一个整体”“韵,是点燃灵感的火花”“押韵可以活跃思维、活跃表达”“韵脚甚至可以激活你的思考,让你在枯竭的思维中绝处逢生,在韵律的美声中迸发思考火花”分析概括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失去的家园

王方

(1)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一桩旧事。那时候我刚刚大学毕业,分配在青海电视台专题部做编导,每天进出电视台的大门,都会见到看门的王大爷,台里人称“王爷”。王爷多大年纪不知道,留了一把老长的花白胡子,讲一口青海方言,很多话我都听不懂。

(2)有一天下大雪,我要跟摄像出去拍片,但到早了,就钻进门口的传达室取暖。传达室里就我和王爷两个人,我们围着一个火炉,金黄的火苗在炉膛里跳动,炉子上一只被熏得乌黑的大水壶在突突地冒着蒸汽,屋子里有很浓的烟味。

(3)王爷拢着手靠在椅子上打瞌睡,我无所事事,看着窗外纷飞的雪花发呆。忽然,身后的王爷咳嗽了一声,用青海话问我:“尕娃,你兹老家那咋的?”

(4)我漫不经心地说:“南京的。”

(5)王爷突然从椅子上直起身来,浑浊的眼睛里突然闪过了一道光亮,他突然来了精神,他很兴奋地告诉我,他的老家也是南京的!我以为自己听错了,因为在我面前的这个老人绝对是一个地道的青海人。

(6)可是他认真地说,我老家是南京的,600年前被朱元璋皇帝从诸子巷发配来的。

(7)我吃了一惊。他说的是一个600年前的家园。

(8)青海自古就是充军发配的荒蛮之地,除了我父母一代是带着一颗红心,听党召唤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支援边疆建设的,其它朝代这里就是流放罪犯的地方,直到现在,提起青海还是关押劳改犯的地方。古诗云:“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怎一个荒凉。

(9)一个家族数百年前被发配到这片荒凉的高原上,他们沿着湟水谷地一直向上,然后在这片贫瘠荒凉的土地上慢慢把根深深地扎下去。一代又一代人,在时光的洗刷下早已脱胎换骨,吃米的变成吃面的,吴侬软语变成了西北的方言,曾经细腻的皮肤被凛冽的风沙吹得日渐粗糙,直到没有人再能辨别他们本来的面目。

(10)但是他们心里还有一个“老家”,一条在时光中已经斑驳模糊的诸子巷。他们是被流放的,是被逐走的,他们有自己曾经的家园。

(11)几年以后我来到南京,这是一座日新月异的城市,我根本找不到那条诸子巷的遗迹,它或许早就被历史的尘埃淹没了。今天的南京对那个老人已经毫无意义,他的家园在六百年前就失去了,那个家园只在他的心里,现实中这条诸子巷是否存在,已经不再重要了。

(12)有意思的是,我南京最好的朋友,他的家族也是一个有着六百年历史的家族,他们是为朱元璋墓明孝陵守陵的四大家族之一,600年里,南京城曾经经历过无数次的兵灾动荡,数次屠城毁灭,但他的家族始终遵守诺言留在这座城市里,直到今天,从未离开。

(13)六百年过去了,他们曾经守着的明孝陵成了最著名的景区,他们也不再守着那片地方,但他们一直在这座城市,他们世代相守的那个诺言,似乎已经失效,他们的诺言已无所相守。

(14)600年前,那个被放逐的家族满怀创伤踏上前往西北的路途时,他们也许就意识到再也回不来了,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才将“老家”变为内心的图腾,铭刻于记忆的深处,在心里珍藏了六百年。

(15)这个根不是现实中的,而是一个家族的精神归宿。

(16)如今,我已经在南京这座城市生活了二十七年,这座城市已经成为我生活和记忆的一部分,它或许会成为我的女儿在内心的家园,不管她走到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这里都是她的家。

(17)有时候,我会在偶然间想起那个留着花白胡子的老人,想起那个下雪的早晨,想起那膛炉火,在我的记忆里,那膛炉火从未熄灭,因为在那个早晨,我在炉火边听一个远离故乡的人讲述他从未回去过的家园。

                                                                  (选自2017年9月《新华日报》)

1.开头叙写与“王爷”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2.请赏析第(5)段中的画线的句子。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家园”的含义。

4.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2)________________,但愿长醉不复醒。(李白《将进酒》)

(3)边庭流血成海水,________________。(杜甫《兵车行》)

(4)今逢四海为家日,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5) ________________,不用登临恨落晖(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6) ________________,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7)残星几点雁横寒,________________ (赵嘏《长安晚秋》)

(8)___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牧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1.简述本诗(节选)的行文思路。

2.请简要概括诗中两个“可怜”所蘊含的不同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如素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程限者。及暮归,成之。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甚省。母使婢探袁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以父名晋肃,不肯举进士,愈为作《辩》,然卒亦不就举。辞尚奇诡,所得皆警迈,绝去翰墨畦迳,当时无能效者。乐府数十篇,云韶诸工皆合之弦管。为协律郎,卒,年二十七。与游者权璩、杨敬之、王恭元,每撰者,时为所取去。贺亦早世,故其诗歌传世者鲜焉。

选自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李贺传》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版,书若太古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歘下榻叩头,言:“阿彌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袅袅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五斗黍许时,长吉克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鸣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某有苑囿、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

----选自唐·李商隐《樊南甲、乙集·李贺小传》

【注】①程限:让人遵循的标准、规范。②畦迳:指作文的一般程式或方法。③歘(xu):快速。④阿彌(mi):母亲。⑤嘒(hui):形容小声或清脆的声音。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援笔辄如素构                 就:完成

B. 及暮归,成之                 足:补充完整

C. 待之如五斗黍许时             炊:饭

D. 亦宜有人物文采此世者         愈:胜过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土: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会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民间称考中进士为“金榜题名”。

B. 讳:古人在取名或者说话时,避开代表尊长者的字或号,表示尊敬的心意,是为避讳。《春秋》载: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C. 序:一种文体,分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有自序、他序,多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由、目的等;赠序用于临别赠言。文中指杜牧为李贺诗集作的书序。

D. 篆:汉字的一种书体,包括大篆、小篆,一般指小篆。旧时印章多用篆文,故为官印的代称,又为对别人名字的敬称。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贺亦早世,故其诗歌传世者鲜焉。

(2)又岂才面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

4.李贺有“诗鬼”之誉,“长吉之奇”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题文)下列金陵十二钗判词所指人物,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②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③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④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A. 妙玉  迎春  薛宝钗  香菱    B. 袭人  迎春  薛宝钗  晴雯

C. 妙玉  惜春  王熙凤  晴文    D. 袭人  惜春 王熙凤   香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