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
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在世界范围持续发展,跨时空的全球性交流互动不断由经济、科技领域走向政治、文化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全球文化一体化、世界文化趋同化、全球文化同质化等论调甚嚣尘上。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决定政治、文化全球化,世界市场使得消费主义走向全球各个角落,而通信、交通和网络的超地域性加速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融合,让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最终走向趋同。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时代和固有文化传统,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
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同民族和国家融入世界市场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不同民族和国家经济发展、国家治理、民众生活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利益诉求也各不相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同民族和国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决策,并相应实行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在这种不同民族和国家基于维护与发展自身利益而形成的世界格局中,连经济都很难趋同,就更谈不上所谓的文化趋同。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民族文化是长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根脉。由于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造就了多元文化,而且每一种文化都具有无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否认这种差异,盲目推动趋同,不但会导致人们自我身份认同的弱化甚至消失,而且将导致民族文化衰落和国家衰亡。
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如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才不遗余力地向发展中国家推广自己的文化,企图让所谓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消融在单一西方文化中,实现西方文化全球化。
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仅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应当认识到,西方国家鼓吹“文化全球化”,目的是要加速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全球渗透,以攫取更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当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不同区域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新态势。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同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发展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
(来源《人民日报》2018年03月14日07版,作者刘焕明,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经济、科技的全球化推动了政治、文化的全球化,这是“文化全球化”产生的背景。
B. “文化全球化”将趋同消融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它实际上是西方文化全球化。
C. 通过交流互动输出物质、文化产品是 “文化全球化”的欺骗性危害性的体现。
D. 西方国家借助扩张垄断资本与渗透价值观鼓吹“文化全球化”,以攫取更多利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产生背景、影响、本质、特征等方面对文化全球化这一伪命题作了细致的分析。
B. 文章着重从经济与文化两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并阐述文化全球化推行的欺骗性危害性。
C. 文章采用道理论证与对比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论证有力,逻辑严密,体现作者深度思
D. 文章阐述了在西方文化全球化思想渗透下中国应持有的立场,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风俗习惯时,这个民族等于失去了灵魂。
B. 西方国家极力宣扬“文化全球化”是基于利益的驱使,并力图使它成为整个世界的共同尺度。
C. 世界应是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如果以单一文化为取向,不能兼容反而消融其它文化,那将是灾难性的。
D. 如果我们能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自主性,就可以有效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扩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敬,通警,其金文和小篆的字形,右边从攴(pū),像以手执杖或执鞭,正在自已敲打自己,义为自我鞭策;左边从苟(jí),义为紧急、急迫,转义为不可丝毫怠慢。(摘编自《汉语词典》)
②敬:以攴促言行真善美,苟,慎言也。(百度百科)
③《论语》:“修已以敬。”
④《周易·卷一》:“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
⑤俗语说,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读了以上关于“敬”的解释和说法,你有怎样的理解、思考和见闻?请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自定,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毫无疑问,霍金是当代最耀眼也是最特殊的科学家。_________,但他的思想却可以通乎宇宙之极。他把身躯的残缺渺小与思想的广袤无垠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以这样一种极端冲突的形式,________,从而获得一种更为高贵的存在。这是霍金之于普通人的真正意义所在。霍金用自己的经历向世人展示:人之所以为人,并不在于身体里的有形之躯,____________。
(题文)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有心理专家分析,人们在微信朋友圈里展示的“自己”,其实是心中希望实现的理想状态,而实际生活中的“自己”,则有可能是“平凡、简单、朴素、实在”的路人。因此,朋友圈越“晒”什么,就一定表明自己内心越“缺乏”什么,习惯“炫富、秀幸福”的人,他的现实生活和“朋友圈生活”一定存在巨大反差;相反,那些从不发朋友圈的人,一定拥有着精神富足,生活幸福,低调而充实的人生。
①朋友圈越“晒”什么,不一定就表明自己内心越“缺乏”什么。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在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回应中国经济运行热点问题,记者洗耳恭听。
B. 本店喜迎十周年店庆,凡光临本店消费满100元的顾客,本店将惠赠精美礼品一份。
C. 政府部门回复管辖单位:你校《关于增拨招生指标的请示》已经收到,内容完全晓得了。
D. 他对王编辑说:“感谢您对拙著不吝指正。我将遵照您的意见认真修改,再请您审阅。”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据法新社报道,俄罗斯远东地区一名男子为进行耐力测试,在朋友家的花园里将自己“活埋”,谁料想无独有偶,命丧黄泉。
②我国的科学技术已经是日新月异,无论是民用还是军用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已经很少遭遇望其项背的尴尬了。
③在发展地方经济的过程之中,政府既要打造金山银山,也要保护住绿水青山,不宜出现畸轻畸重的问题。
④我本想加入到两位好友的讨论之中,可是他俩争论得面红耳赤,不容置喙,即便我声音提高了八度,他们还是置若罔闻。
⑤近些年,上海的中学生不孚众望,连续几年在经合组织举行的PISA测试中独占鳌头,在国际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⑥由于研究鲁迅的著述汗牛充栋,内容和选题基本上已被前人探索穷尽,所以想在鲁迅研究上开发出再多的空间,基本上很难。
A. ①②⑤ B. ②③⑥ C. ③④⑥ D. ④⑤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