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书房梦 肖复兴 ⑴归有光写过一则短文,名字叫《杏花...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书房梦

肖复兴

⑴归有光写过一则短文,名字叫《杏花书屋记》。文章记述了他朋友父亲的一个梦: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期间,声琅然出户外。父亲将这个梦告诉儿子后,嘱咐道:“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⑵中国的读书人,谁都会有这样一个书屋之梦。坐拥书城,书房便不仅成为读书人被人认可的一个标志,也成为读书人对外拿得出手的或值得骄傲的一张名片。特别是在住房紧张,经济拮据的年代,书房更是很多读书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一个梦。

⑶具体到我自己,有这样一个梦,是我读初一的那一年。我的一个同学的父亲,是当时《北京日报》的总编辑。有一天,这位同学邀请我到他家去玩,我第一次见到了书房是什么样子,那一个紧挨一个的书柜里排列整齐的书籍,让我叹为观止。要是我也有这样一个书房该多好啊!梦在当时就这样不切实际地升腾……

当时,我连一个最简陋的书架都没有,我少得可怜的一些书,只好蜷缩在拥挤的家中墙角的一个只有区区两层的鞋架上。没有书房,退而求其次,我的梦想是有一个书架也好。

⑸我终于有了一个书架,是在那之后十四年的1974年,我从北大荒返回北京当中学老师。发了第一个月工资,便迫不及待地跑到前门大街的家具店,花了22块买回一个铁制书架。那时,我的工资一个月只有42块半。

⑹起初,我的书还放不满书架。但是,没过两年,书就多得放不下了。一开始的书房之梦,如同冻蛇,僵而未死,蠢蠢欲动地复活了。

⑺二十六年之后,我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一间比较宽敞的书房。两面墙摆满了当年同学家那样的书柜,书柜里也挤满了那样多花花绿绿的书。我也像当年同学父亲一样老了,在书房梦的颠簸中,青春一去不返。

短暂的兴奋,如绚丽的焰火,逝去后,忽然,我很是有些失落。

⑼记得书放在鞋架子上的时候,那些书,翻来覆去,不知看过多少遍。

⑽那个铁制书架上的书,我也都全部看过,不仅自己看,还推荐给朋友看。朋友来我家,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到那个书架旁翻书,然后抽出一本,朗读一段,和我探讨,或者争论。那时候,书中仿佛真的会有黄金屋和颜如玉一般,令我们痴迷。

⑾如今,书柜里的书拥挤不堪,已经扔掉很多,很多书自从买回,就没有看过,如今,我很少到书房。读书,写东西,都是躺在卧室的床上。

⑿如今,朋友来,更很少到书房,我出的书,送给他们,他们都懒得看,哪里还有兴趣和热情去看不相识的别人的书?兴趣和热情,都放在手机上,除非我的文章被放在手机上,他们才兴致勃勃地扫几眼,然后,水过地皮湿,把它删掉,移情别恋,去读新的电子文章。

⒀如今,书房沦落到只是一个摆设,一种虚饰。

⒁归有光在那篇文章中,记述他的那个朋友后来在父亲逝去数年之后,遵照父亲的意愿,“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古时,一楹是一间屋子,按照北京老四合院的规距,一般是建有正房三间,已经足够宽敞了。五间屋的书房,足以放下他的贮书万卷。而这万卷书的命运,我猜想,尽管古人崇尚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但恐怕和我的书房里的那些书的命运一样,是不会被读完的,甚至是连翻都不曾被翻过。

⒂我想起早年前看过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出的一部话剧,是田汉先生的《丽人行》。剧中那个资本家的家里也放有一个书架,他的太太也爱读书,书架放满了鲁迅的书,几年过后,书架上的书一本也没有了,放满了各种各样的高跟鞋。

(有删改)

1.文章第⑴段从归有光的《杏花书屋记》写起,有什么作用?

2.请赏析第⑷段画线句子的妙处。

3.第⑻段中作者说“我很是有些失落”,为什么?

4.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以“书房梦”为题的妙处。

 

1.(1)写古人“杏花书屋”的梦想,表达作者对书屋的向往之情;(2)照应标题,引出下文中国读书人尤其是作者的书屋梦;③引用归有光《杏花书屋记》中的句子,增添文章的文化底蕴,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我只有很少的书,连一个简陋的书架都没有,表达出作者对拥有一个书架的强烈渴望。 3.作者梦寐以求的书房现在只是一个摆设,一种虚饰。(1)书柜里的书很多,但很少看;(2)没书房想有书房,有了书房,却很少到书房;(3)以前朋友到访喜欢翻看书架上的书,现在朋友来很少到书房,即使是“我”的书,如果不放到网上,也无人问津。 4.(1)线索作用,以“书房梦”贯穿全文,使行文集中,结构完整严谨;(2)“书房梦”是中国读书人的理想,催人上进,但真正拥有书房后,用于读书的时间却少了,书房只是一个摆设,一种虚饰,梦想与现实的反差引人深思;(3)表现了作者忧戚的心情,对人们只顾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读书生活、精神追求的担忧。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段落在文中作用类试题,考生要注意从结构、情感、读者兴趣(文本内涵)等角度作答这类试题,根据理解文中第一段的作用是:情感上:写古人“杏花书屋”的梦想,表达作者对书屋的向往之情;结构上:照应标题,引出下文中国读书人尤其是作者的书屋梦;吸引兴趣上:引用归有光《杏花书屋记》中的句子,增添文章的文化底蕴,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赏析文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从手法、内容、表达效果、情感等角度作答这类试题,根据理解划线句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我只有很少的书,连一个简陋的书架都没有,表达出作者对拥有一个书架的强烈渴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不知乘月几人归,_____________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5)细草微风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旅夜书怀》)

(6)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___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7)但将酩酊酬佳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8)李杜文章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调张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望江南·幽州九日

汪元量

官舍悄,坐到月西斜。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南北各天涯。

肠断裂,搔首一长嗟。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和泪捻琵琶。

【注】①九日:指重阳节。②汪元量:原为南宋官廷琴师,元军陷临安,被俘北去。③美人:南宋宫女。

1.上阙在写景上有何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

2.结合全词,简要概括作者“肠断裂”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谢君章行述

君章,姓谢氏,讳焕,君章其,赣之宁都人。君章少好学,长通儒术,而长于诗。年二十有三,挟所有游京师,京师贤士大夫皆乐与之交。

居顷之,一旦告所与游者曰,“吾无故而心忽悸,得无吾亲或有故乎?”即径归,至家母果死,君章服丧尽哀。

既免丧,建昌府经历彭君某闻君章名,遣币马迎之为其子师。翰林待制京兆杜公本,尝彭君,与君章话甚合,盛称道之。未几彭君死,君章不远数百里,护其丧以还。

今国子助教黄君昭为令于广之新会,有政声。君章以事至此,一见即相。惜君章之才不得,乃资而劝之又复游京师,至是达官要人多有知君章矣。大都留守判官段君定僧首辟馆,延君章。君章与段君处凡七年。而集贤直学士始兴麦公文贵复列其学行,荐于丞相太平公。会麦君有疾,君章感其知己,躬亲鬻药若子弟,然因染疾反就寓舍,遽不起,至正九年二月四日卒,行年四十有一。段君为具衣衾,买棺以敛,殡于文明门外。

君章之游京师也,尝有诸王召见君章。君章见之,引巵酒为寿,王坐饮不为礼,君章复引进酒曰:“王宗室重臣,视一介布衣,不翅草芥。向之不礼于仆,固宜然。布衣,以分则贱,以道则尊,故与王公实礼。然则王虽尊,不宜于仆不为礼也。今王诚能致礼于仆,则尊贤下士之名王有之矣。”王叹赏其言,为回席以饮。

授经郎危君素,尝偕君章谒时贵,危君谦退固让,不敢坐上坐。君章笑曰:“吾布衣也。贵贱之际无所嫌,敢坐诸君右。”遂坐上坐无所诎。盖君章平日类如此,人因是多之。然亦因是无所就,以至于死,亦可哀也已。

(节选自《钦定四库全书·王忠文集》)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彭君              过:访

B. 见即相              契:相合

C. 惜君章之才不得      试:施用

D. 故与王公实礼        敌:敌对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B. 儒术:亦称“孔子之术”。指先秦儒家的学说、原则、思想。

C. 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生日快乐。

D. 布衣:麻布衣服。古代平民不能穿着锦绣,故借指平民百姓。

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顷之,一旦告所与游者曰,“吾无故而心忽悸,得无吾亲或有故乎?”

(2)今王诚能致礼于仆,则尊贤下士之名王有之矣。

4.结合全文,概括谢君章的性格特点。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物画的创作                                    ,作品才能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和深刻的感情。

①画家要了解许多并不能直接画出来的东西

②不仅仅是简单地描绘人物的外表

③又要通过适当的绘画语言透露消息

④更重要的是把人的气质、精神特征表现在形象中

⑤这样,形象才能有“神似”的真切

⑥这就需要对人物有较深的理解

A. ②⑥⑤④③①    B. ②④⑥①③⑤

C. ④⑤②①③⑥    D. ④⑥⑤①③②

 

查看答案

唐诗宋词中常用典,对下列词句中用典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②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③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④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⑤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A. ①周  瑜  ②诸葛亮  ③刘  裕  ④杜  牧  ⑤曹  植

B. ①周  瑜  ②刘  备  ③刘义隆  ④柳  永  ⑤诸葛亮

C. ①诸葛亮  ②孙  权  ③刘义隆  ④杜  牧  ⑤周  瑜

D. ①诸葛亮  ②周  瑜  ③刘  裕  ④杜  牧  ⑤刘  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