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确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献丑,献丑!”
B. 真是事出意外!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
C. 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头脑灵活,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有启发的回复。
D. 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说不完。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B. 17世纪至18世纪,荷兰铸制著名的马剑银币,逐渐流入中国台湾和东南沿海地区,至今在中国民间仍有不少收藏。
C. 在任何组织内,优柔寡断和盲目冲动者都是传染病毒,前者的延误时机和后者的盲目冲动均可使企业在一夕间造成大灾难。
D. 公投如果通过,苏格兰将结束同英国的三百年“婚姻”,成为独立国家,而英国也将“一夜分裂”。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碧落黄泉,生死相随,纷扰红尘只剩下这首乱世之歌,繁华落尽等你来相和。你看这春风过尽了,桃花也落尽了。我还唱着这断续的歌。
B. 台湾著名作家李敖因为总爱发表一些石破天惊的议论或见解,故而有“怪才”之称,其实,他的言论往往切中时弊。
C. 辛弃疾的词大多以激昂跌宕、翻云覆雨的气势来抒情言志,风格豪放雄浑,在南宋词坛中占有重要地位。
D. 上个月他因旷课,考试没有及格。他都犯错了,你还鼓励他?我不赞同这种抱薪救火的教育方式。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论语•述而》中将“君子”与“小人”的心态进行对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汉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风辞
刘彻①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注①:刘彻即汉武帝,公元113年,汉武帝刘彻带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途闻南征将士喜报,进而“顾祝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宴饮,自作《秋风辞》”。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开篇二句以秋日最具特色的四个意象点明了季节时令特点,色彩斑斓,动静结合,勾勒出了一个清旷幽远、萧瑟凄凉的意境,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 五、六、七句铺写诗人与群臣共同宴游的场景,“泛、济、横、扬、鸣、发”等动作一一排列开来,将“忻然中流”的热烈场面彩绘得声情并茂。
C. 最后收笔两句情感陡转,发出“变徵之音”,乐极生悲,曲折而又缠绵地抒发了一代帝王对生命易逝盛年难再的悲慨。
D. 起句“秋风起兮白云飞”,字面义上近似于高祖刘邦的《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但综合全诗来看,两者境界、情韵不一样,前者清新流丽,后者苍莽雄放。
E. 全诗因景而生情,以情来串景,语言清丽明快,构思巧妙严谨,情感丰富深沉。
2.清代诗人沈德潜读此诗时批“《离骚》遗响”,请结合此评价简要赏析“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两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清臣字邦直。七岁知读书,日数千言。客有从京师来者,与其兄谈佛寺火,清臣从傍应曰:“此所谓灾也,或者其蠹民已甚,天固儆之邪?”兄惊曰:“是必大吾门。”
治平二年,试秘阁,欧阳修曰:“不置李清臣于第一,则谬矣。”时大雨霖,灾异数见,论者归咎濮①议。及廷对,或谓曰:“宜以《五行传》‘简宗庙,水不润下’为证,必擢上第。”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策入等,名声籍甚。英宗曰:“如李清臣者,公议皆谓可用,顾以亲抑之可乎?”既而诏举馆阁,欧阳修荐之,得集贤校理。
绍圣元年,廷试进士,清臣发策曰:“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②之官而农不加富,赐土以柔远也而羌夷之患未弭,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贾之路不通。夫可则因,否则革,惟当之为贵,圣人亦何有必焉。”鄜延亡金明寨,主将张舆战没,章惇怒,议尽戮全军四千人。清臣曰:“今悉诛吏士,异时亡将必举军降虏矣。”于是但诛牙兵十六辈。仆射韩忠彦与之有连,惟其言是听,出范纯礼、张舜民,不使吕希纯、刘安世入朝,皆其谋也。寻为曾布所陷,出知大名府而卒,年七十一。赠金紫光禄大夫。
清臣蚤以词藻受知神宗,建大理寺,筑都城,皆命作记,简重宏放,文体各成一家。为人宽洪,不忮害。尝为舒亶所劾,及在尚书,亶以赃抵罪,独申救之,曰:“亶信亡状,然谓之赃则不可。”起身穷约,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然志在利禄,一意欲取宰相,故操持悖谬,竟不如愿以死。
(选自《宋史·李清臣传》,有删改)
[注]①濮:指濮王。②常平:常平仓。常平之官,掌常平仓、免役、市易、坊场、河渡、水利等事。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B. 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C. 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D. 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必擢上第”的“擢”指迁官,即升职。与“擢”意思相同的还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察”“举”等词。
B. 从“欧阳修荐之”可以看出欧阳修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文学上,他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曾巩和宋代的三苏、王安石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C. “廷试进士”中的“进士”是指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的人,可以进授爵位。科举共分四级:乡试、院试、会试和殿试,每级考中都可金榜题名。
D. “赠金紫光禄大夫”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李清臣自幼好读书,其文备受好评。他七岁的时候就每天读好几千字书,不仅得到过考官欧阳修的肯定,而且还在早年凭借诗词文章被神宗赞赏。
B. 李清臣的认识虽有局限性,却也体现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他小时候就认为当时佛寺火灾可能是因官吏害民,老天发出儆戒;为官后更认为善于消除灾异就要消除百姓的疾苦。
C. 李清臣虑事周全,见识深远。金明寨失陷,主将阵亡,有人提出诛杀全军,他为杜绝不良影响,以理劝说,成功地使全军战士免于丧命。
D. 李清臣追求利禄,终被陷害而死。他因为一心想当宰相而行为错谬,他勾结韩忠彦并出主意排挤范纯礼、吕希纯等人,最终被陷害出朝不如意而死。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之官而农不加富,赐土以柔远也而羌夷之患未弭。
(2)尝为舒亶所劾,及在尚书,亶以赃抵罪,独申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