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他也叫我爸 刘殿学 从基地到沙漠腹地的205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他也叫我爸

刘殿学

从基地到沙漠腹地的205井,两百多公里。正好有顺路的油罐车,秀就带着儿子,去井上看大泉。大泉有半年多不回基地了。说,当了领班,更忙。哎,忙不忙,就这样,跟了这班油狗儿做老婆,就得有那个耐性。

电话打到井上,班里几个小伙子乐了。

小非洲说:“泉哥,我给嫂子先准备一杯凉水,啊?天热哩。”

“曼德拉”说:“你懂个屁,得先准备‘招待所’,知道啵?”说着,就找来块旧篷布,将篷屋一角上大泉的那张小床隔开。

大泉知道“曼德拉”啥意思,也不说话,光笑。

那个开车的师傅人好,20来吨的油罐车,七拐八拐,一直把秀送到篷屋门口。

五个汉子,下午没班,全在。见到秀拽着小儿子从车上下来,一个劲儿地咧着大嘴拍巴掌。弄得秀一时不知所措,只是低着头笑。一眼瞥见大泉,猛地走上前去捶了他一下,就撇下小儿子,逃也似的先进了篷屋。

那个小儿子倒是没见过这热烈欢迎的场面,就像接待克林顿似的,他不想跟妈进屋,摔着膀子直扭,不要他爸抱,光对那几个黑脸叔叔看。

“曼德拉”喜欢得什么似的,蹲下去,手摸着人家的小屁股:“哎哎,狗儿,你看看,这五个人,你应该叫谁爸?”

“爸。”

“啊!我当爸了!”“曼德拉”乐得用头去顶狗儿的肚子。

小非洲直笑,看狗儿叫了“曼德拉”一声爸,连忙拉过狗儿:“哎哎哎,你叫我什么?”

“爸。”狗儿三岁,谁问啥说啥。

“哈哈哈哈……”

“爸爸们”乐成一堆儿。他争你夺,抢着抱,抢着亲,又粗又黑的大毛嘴,把人家嫩嫩的小脸蛋儿,亲得发红。

这时,有人拿眼这么偷着一寻,大泉不见了。再往篷屋里听听,那围布里边,正在悄着声儿说话:“秀……”

“秀。”“曼德拉”心里痒痒的,小声跟里边学了一句。

里边人没听见。继续窃窃地说:“我不用你喊我。你说,半年多了,你想不想我?”

里边说的大泉还没来得及说想还是不想,外边倒有人先替他说了:“想,想死我了。

说完,大伙儿偷偷一乐,马上自觉地散溜开去。叫小非洲在外边看着狗儿,不准任何人进屋。

小非洲就领狗儿到戈壁滩的蒿丛里,捉蚂蚱玩。

狗儿跟在后边,一顿一顿地走。走到门前的红桶旁边,突然停下来,就往里边尿尿。

小非洲一见,马上跑过来喊:“狗儿,哎哎哎,狗儿……”

一声没喊完,大泉在门里看到了,大步跨出来,对着儿子的屁股,就是一巴掌:“你狗日的,这能尿!”

狗儿捂着屁股,望着大泉的脸,嘴一撇,“哇——!”大哭起来。

刚散溜开去的“爸爸们”一听,赶快跑回来。看看狗儿圆溜溜的小屁股蛋上,立马五条红蛇梭,心里就疼死了,一个个瞪起眼,吼大泉:

“你二球呀你!?你二球!”

“你法西斯呀你!?你法西斯!……”

大泉不听他们吼,急得还要再来一下。

“曼德拉”抚摸着狗儿一红棱一红棱的屁股,伤心得眼泪都出来了,紧紧地搂住狗儿,绝不让大泉再打,说:“是你一个人的儿子?他刚才叫我爸哩,你没听见?”

大泉急得一跺脚:“你看看,这狗日的把这桶水给整的?全班一天只能分到一桶饮用水。待会儿,大伙就要灌水上井,咋办?”

“那怕啥?咋办咋办,童子尿大补,知道啵?真是。”

“曼德拉”说着,又对一边的小非洲发态度,“愣着干啥?给大伙灌水。”

小非洲叮叮当当地把大伙的水壶找来。

大泉不让灌,说:“我对不起大家。”

小非洲头一梗:“咋啦?他也叫我爸哩,你没听见?”

    (2001年10月17日《今晚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用“一杯凉水”来接待远方的客人,用一块“篷布”做“招待所”,生动地表现这些工人长期生活在野外的艰辛和极度渴望过家庭生活而不得的真实情况。

B. 抢着让刚来的孩子喊“爸爸”,表现工地工人极其想家,希望与亲人、孩子团聚的强烈愿望,也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C. 小说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善于通过细节表现人物,如“曼德拉”强护狗儿不再挨打就体现工地工人识大体、懂感情、有血有肉的爸爸形象。

D. 小说“曼德拉”、小非洲的“他也叫我爸”语言中洋溢着自豪,表现了中国石油工人身处艰苦环境却坚毅乐观的豪迈气概。

2.小说设计狗儿撒尿挨打的细节,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3.小说在如何弘扬主旋律以表现时代的主题,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请结合作品探究其中的显著特点。

 

1.D 2.①在表现环境上,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突出了石油工地生活条件的恶劣。水在石油工地特别的珍贵,要不然大泉也不会狠心地把这么小的孩子打得“小屁股蛋上,五条红蛇梭”。 ②在塑造人物形象上,进一步丰富了石油工人群体的形象。大泉非常愧疚,工人并不计较,不准大泉打儿子,把撒了尿的水毅然灌进水壶里,表现出石油工人团结友爱的精神和宽广的胸怀、豪迈的气概。 ③在情节构思上,运用陡起风波法,有意制造波澜,打破平铺直叙,使情节跌宕起伏。 ④在表现主题上,深化了小说主题,谱写了一首在艰苦环境下乐观昂扬、豪迈进取的时代颂歌。 3.①小说素材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融入了真感情,很好地表现了时代主题。没有在采油现场的生活体验,没有对石油工人情感的深入了解,是难以写出这样的作品的。 ②作者准确运用“以点显面”、“以小见大”、细节描写等艺术手法,实现小角度大视野。小说不正面描写油田的艰苦环境和工人奋力工作的情景,却通过一个极小的场面——秀与大泉在工地相聚;工人争着让狗子喊“爸”以及儿子往水桶撒尿遭打,把珍爱家庭、关爱亲人、关心下一代、团结友爱、艰苦奋斗等时代精神融入小说之中,内涵丰富。 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现伟大的精神。小说多用对话来推进情节,用近乎口语化的语言表现了中国石油工人身处艰苦环境却坚毅乐观的豪迈气派,表现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精神,具有朝气蓬勃的时代感,充盈了激人奋进的情感力量。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D项,“曼德拉”、小非洲的“他也叫我爸”表现出对大泉的责怪语气。 2.试题分析:题干问“小说设计狗儿撒尿挨打的细节,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要求结合作品进行分析,这是考查小说某个情节设置的作用。作答时可以从环境的刻画、情节的构思、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表现等角度考虑。狗儿撒尿在红桶中,即大伙儿一天才能分到一桶饮用水里,大泉生气打狗儿,对大伙儿很内疚,而大伙儿不准大泉打狗儿,把撒了尿的水毅然灌进水壶里。一方面说明了水在石油工地特别的珍贵,从侧面烘托出石油工地生活环境的恶劣,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石油工人团结友爱的精神和互相谅解的宽广的胸怀,同时又深化了小说主题。从情节角度看,前面的快乐气氛与后面大泉打狗儿的生气场面构成了情节的突转,使得情节跌宕起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关于“隐”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易》。其中《遁》卦“天下有山,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直接描述了贤者为远避小人而退藏隐居的状态。可见,中国隐逸文化兴起的根源正在于人自保的本能,既然无法战胜又不愿合污,那就只好退避现实以求明哲保身。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对周遭环境消极的妥协,但在这种妥协中,隐居者却常常意外地获得宣扬个人主张,实现自我价值,甚至赢得权力青睐的新渠道。以至到了《诗经》,《小雅·鹤鸣》已经从上层视角,为隐居之人定下了如“野鸣之鹤”的身份,让隐士成为一种受到官方认可的,高尚、贤能、隐藏锋芒的象征。而《卫风·考槃》和《陈风·街门》两作,则更让贤人退隐所代表的逍遥和清高意象深入人心,转化为口耳相传的事迹。。

中国历史前进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制度演进所带来的,更加紧密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则使全身而退的躲藏变得愈发困难。这样的窘况,让求隐不能的魏晋士人不得不转而寻求精神上的逃避,“隐”这一行为,便从“存在消弭”的基本概念中,产生了名为“逸”的分支,延伸出“精神自由”的新倾向。

政权更选频繁,社会动荡不定,魏晋六朝三百余年间近乎惨烈的政治斗争与战祸征伐,使作为社会上游存在的贵族和士人阶层深陷社会地位与权力流动的洪流。他们眼见财富和地位不再与生俱来却无能为力,终日周旋于身份认知与生存状况的巨大落差中不得解脱,还要时时殚精竭虑,唯恐稍有疏忽而招致祸端。正如《晋书》所说,“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几乎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后人提起魏晋风流,无不带着艳羡的语气,言必提“‘六朝’卖菜佣都有烟水色”,殊不知这风雅至极的“烟水色”背后,是多少徒劳无功的苦闷和刻意为之的伪装。

就在这人人自危,连对坐争辩都得规避俗事、政事以避祸的“清谈时代”,玄学家何晏带着一剂名为“五石散”的方药华丽登场,由此开启了六朝名士依靠药物自我麻痹和逃避现实的新风尚,中国隐逸史上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风潮就此发端。

通过服用五石散,魏晋六朝名士展露出种种超乎常理的迷狂状态和极度亢奋的行为:扪虱而谈者有之,路穷而泣者有之,仗剑劈蝇者有之,石发燥热当街裸身奔袭者更有之。所幸彼时人多淳朴,且敬神。面对如此诡异行迹,非但不以为失常,反倒因其敢于不拘礼教而受到尊重,倘若此人再有些才华异禀处,那便成了天纵奇才,甚至神仙托世,从此得以跳出世俗伦理,即使偶有不慎也能蒙混过关。端的是既能娱己,又能避祸,更有甚者还能获传美谈以垂史。种种好处如此,那发散不慎将会导致可怕结果反倒显得有些无足轻重了。无怪此后五六百年时光中,名流逸士皆为此物颠倒,不惜中毒身死而争相服用。所谓“真名士,自风流”,能够将惨淡人事暂抛脑后,而在迷离恍然的通神境界中无所拘束,这样的奇伟功效,试问又有谁能拒绝得了?

在五石散的作用下,魏晋风度成就了一派人人风流自赏、追慕仙姿的奇幻风骨。服散后皮肤敏感,不得不着宽袍大袖被誉为“谪仙气”;药力发散后面色红润、大汗淋漓被称为“烟水色”;连石发导致的精神迷乱和极端亢奋都被赞为“真性情”。不知不觉间,五石散已经成为精致、敏感和脱俗的象征,甚至构成了一个被无数人仰望和效仿的隐形阶层,以至连《太平广记》中都记载着某人当街宛转称热,只为假装自己也加入了那个能够服用五石散的、高贵优雅而敏锐的上游世界的故事。

如果说五石散是一场烟云水色的绮丽幻梦,那由它所带来的种种实际发生的行为和潮流便是中国士人心目中“隐逸之姿”的具象。服散后燥热难耐,必得靠疾走出汗才能抒发,却恰恰暗合传统“隐”观中“遁走避世”的思想,于是当街“疾走”演变成在风景优美僻静处“行吟”的风尚,自在至极,风雅至极,甚至还与西方哲人柏拉图所提的“诗兴狂迷”不谋而合,不经意间成就了了东西方文化最早的契合。

(节选自《心灵的逃亡:中国隐逸文化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周易》中的《遁》卦直接描述了当时的贤者退隐的情况,“隐”这一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古书中。

B. 既然无法战胜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那最好的选择就是退避现实以求明哲保身。可见,中国隐逸文化兴起的根本原因正在于人自保的本能。

C. 《诗经》的《小雅·鹤鸣》、《卫风·考槃》和《陈风·衡门》说明“隐”已经成为公开的并深入人心,转化为人人口耳相传的事迹。

D. 魏晋南北朝时的社会现实让求隐不能的魏晋士人只好转面寻求精神上的逃避,追求精神自由,从而产生了名为“逸”的分支。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总体上是以时间为序,论述了中国隐逸文化的起源及其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复杂表现。

B. 文章第一段引述《周易》《诗经》等经典,论述了中国隐逸文化的起源,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C. 在论述魏音南北朝时期的隐逸文化时,作者着意强调了当时社会背景对士人的重要影响。

D. 文章重点论述了魏晋六朝名士服用五石散后的种种表现、效果、影响等,典型例证使读者对当时的隐逸文化有了感性认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玄学家何晏发明的“五石散”为六朝名上以及后世的隐士们提供了自我麻醉的良药,使他们摆脱了痛苦,获得了自由和赞誉。

B. 《太平广记》中记载的某人当街宛转称热,只为假装加入了那个服用五石散、高贵优雅而敏锐的上游世界的故事,说明了魏晋风度的影响力十分深远。

C. 魏晋六朝名士服用五石散后表现出的种种超乎常理的迷狂状态和极度亢奋的行为,其实是内心极度苦闷、自我麻痹和逃避现实的真情表现。

D. 中国传统“隐”观中的“遁走避世”思想与西方哲人柏拉图所提的“诗兴狂迷”不谋而合,表明中西文化很早就有相通之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自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践行“文化自信”,就是要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朽价值,充分发挥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方面的巨大影响和作用。

请以“我看文化自信”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写成诗歌;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硬笔、电脑等新型书写工具的介入,使书法的实用功能逐步弱化,①______。新时期持续不断的群众性书法热潮即是很好的佐证。书法在当下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强化视觉的表现力上,很多美术化因素融入进来,例如强调単字结构的造型,甚至出现极力变形夸张的方式,还有强调章法的构成,②_________,甚至出现各种色纸拼贴等非书写手段来达到视觉冲击的效果。这些尝试不管成功与否,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书法的表达空间,③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把下面的长句子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舆论领袖是指那些因同宣传媒体和各种交易中间商有紧密联系因而能够在一个或几个领城凭借拥有某些专长和对某些问题的深刻见解而能非正式地影响别人的态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别人行为的个人。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表达,词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A. 拜读您惠赐的大作,我深感对自己以后的论文写作有莫大帮助,定当敬存。

B. 为提高通讯能力,公司将对交换机进行升级改造,现将有关事项宜布如下。

C. 本人近期尽管身体欠安,但一定按时前往贵校参加家长座谈会,叨扰请教。

D. 因本人须光临母校六十华诞庆祝活动,特请假一天,恳请班主任老师批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