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语句表达,词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A. 拜读您惠赐的大作,我深感对自己以后的论文写作有莫大帮助,定当敬存。
B. 为提高通讯能力,公司将对交换机进行升级改造,现将有关事项宜布如下。
C. 本人近期尽管身体欠安,但一定按时前往贵校参加家长座谈会,叨扰请教。
D. 因本人须光临母校六十华诞庆祝活动,特请假一天,恳请班主任老师批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我做的常是诸葛亮、刘备一类的文角儿,只有一次做史文恭,花荣一箭把我从椅子上射倒下去,算是我最活泼的一次游戏了。
B. 在同学们上课混乱糟糕的情形之下,徐锦澄老师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我想大概是出于正当防卫所致吧。
C. 这一群来杭州投考的小学毕业生中,有我的女儿我的亲威、朋友家的儿女,送考的还有好几个学校的学生的父母、亲戚或先生。
D. 戏台旁边,常有许多供看社戏的人选购零食的推点,瓜果小糖、烤红薯、炒凉粉等零食各色纷呈,虽然钱要的不轻贱,却不乏人买。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城市发展已进入航空时代,如果城市管理还停留在公路时代,差距就会更加巨大,各种局部微调就不足以补苴罅漏。
B. 朗读者口角生风,读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错落有致,听众听了好像就能理会到原文意义的大半了。
C. 丰子恺先生的仁爱无微不至,他对万物甚至蚂蚁充满了厚爱,认为“有山容水态,绿笑红颦,才是大地自己的姿态”。
D. 辛弃疾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阴错阳差地把他逼向了诗词创作之道,使他最终成为杰出的诗词大家。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孰能之乎?此予之所得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曾日月之几何,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后赤壁赋》)
(3)欧阳修《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表达的人事哲理相承相近。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浣溪沙
王安石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注】王安石政治上受挫后归隐钟山,该词作于此期间。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词人所居庭院长满了青苔,门前铺满了洁白的沙子,转的小溪流淌着。
B. “百亩中庭”“小院回廊”都直观地表现了词人归隐后的生活十分富足宽裕。
C. “半是苔”“春寂寂”表现了环境的凄清冷落,说明了世人对词人归隐的理解。
D. 词中两个“为谁”之问,突出地表现了词人对内心尚存的那份热情的自嘲。
E. “山桃溪杏”是词人所见之景,也是词人在春天来临后内心老当益壮的自喻。
2.“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与姜夔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者?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1.下面是《古文关键》中所载宋代吕祖谦对上文的评点。用“/”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 先说忍与不忍/之规模方说子房/受书之事其意/在不忍此老人/所以深惜/命以仆要之役/使之忍小耻/就大谋/故其后辅佐高祖/亦使忍之有成/
B. 先说忍与不忍之规模/方说子房受书之事/其意在不忍/此老人所以深惜/命以仆妾之役/使之忍小耻/就大谋/故其后辅佐高祖/亦使忍之有成/
C. 先说忍与不忍之规模/方说子房/受书之事其意/在不忍此老人/所以深惜命/以仆妾之役/使之忍小耻/就大谋/故其后辅佐高祖/亦使忍之有成/
D. 先说忍与不忍之规模/方说子房受书之事/其意在不忍/此老人所以深惜命/以仆妾之役/使之忍小耻/就大谋/故其后辅佐/高祖亦使忍之有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匹夫:一个人,泛指平常人,例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贵”,早期白话文中也可指“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B. 用张良的字“子房”指称张良是敬称,类似的还有用韩信曾被封淮阴侯的简称“淮阴”指称韩信、指称项羽姓名“项籍”。
C. 孺子,指小孩子。“孺子可教”意指年轻人有本事,可以把本事传给他。“徐孺下陈蕃之榻”典故中的“徐穉”字“孺子”。
D. “千金之子”指富贵人家的子弟;伊尹是商朝开国功臣;太公,指姜太公,即吕尚,周朝开国功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认为豪杰之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对于张良刺杀秦始皇一事,苏轼认为这是逞匹未一时之勇。
B. 苏轼认为张良年轻时才智有余而度量不足,后来才变得深谋远虑,真豪杰要“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C. 司马迁原猜想张良形貌魁梧奇伟,后知道张良材貌像妇人女子,才明白了张良貌似柔弱而韬晦,终成大业的原因。
D. 苏轼认为,汉高祖之所以能够成功,项羽之所以导致失败,根本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韩愈《进学解》)
(2)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
(3)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韩愈《送李愿归盘古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