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我做的常是诸葛亮、刘备一类的文角儿,只...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我做的常是诸葛亮、刘备一类的文角儿,只有一次做史文恭,花荣一箭把我从椅子上射倒下去,算是我最活泼的一次游戏了。

B. 在同学们上课混乱糟糕的情形之下,徐锦澄老师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我想大概是出于正当防卫所致吧。

C. 这一群来杭州投考的小学毕业生中,有我的女儿我的亲威、朋友家的儿女,送考的还有好几个学校的学生的父母、亲戚或先生。

D. 戏台旁边,常有许多供看社戏的人选购零食的推点,瓜果小糖、烤红薯、炒凉粉等零食各色纷呈,虽然钱要的不轻贱,却不乏人买。

 

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A项,语序不当,“花荣一箭把我从椅子上”改为“我被花荣一箭从椅子上”。B项,句式杂糅,删除“出于”或“所致”。C项,表意不明,把“送考的还有好几个学校的学生的父母、亲戚或先生”改为“送考的也还有好几个人,父母、亲戚或先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城市发展已进入航空时代,如果城市管理还停留在公路时代,差距就会更加巨大,各种局部微调就不足以补苴罅漏

B. 朗读者口角生风,读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错落有致,听众听了好像就能理会到原文意义的大半了。

C. 丰子恺先生的仁爱无微不至,他对万物甚至蚂蚁充满了厚爱,认为“有山容水态,绿笑红颦,才是大地自己的姿态”。

D. 辛弃疾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阴错阳差地把他逼向了诗词创作之道,使他最终成为杰出的诗词大家。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孰能之乎?此予之所得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曾日月之几何,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后赤壁赋》)

(3)欧阳修《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表达的人事哲理相承相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浣溪沙

王安石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注】王安石政治上受挫后归隐钟山,该词作于此期间。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词人所居庭院长满了青苔,门前铺满了洁白的沙子,转的小溪流淌着。

B. “百亩中庭”“小院回廊”都直观地表现了词人归隐后的生活十分富足宽裕。

C. “半是苔”“春寂寂”表现了环境的凄清冷落,说明了世人对词人归隐的理解。

D. 词中两个“为谁”之问,突出地表现了词人对内心尚存的那份热情的自嘲。

E. “山桃溪杏”是词人所见之景,也是词人在春天来临后内心老当益壮的自喻。

2.“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与姜夔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者?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1.下面是《古文关键》中所载宋代吕祖谦对上文的评点。用“/”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 先说忍与不忍/之规模方说子房/受书之事其意/在不忍此老人/所以深惜/命以仆要之役/使之忍小耻/就大谋/故其后辅佐高祖/亦使忍之有成/

B. 先说忍与不忍之规模/方说子房受书之事/其意在不忍/此老人所以深惜/命以仆妾之役/使之忍小耻/就大谋/故其后辅佐高祖/亦使忍之有成/

C. 先说忍与不忍之规模/方说子房/受书之事其意/在不忍此老人/所以深惜命/以仆妾之役/使之忍小耻/就大谋/故其后辅佐高祖/亦使忍之有成/

D. 先说忍与不忍之规模/方说子房受书之事/其意在不忍/此老人所以深惜命/以仆妾之役/使之忍小耻/就大谋/故其后辅佐/高祖亦使忍之有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匹夫:一个人,泛指平常人,例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贵”,早期白话文中也可指“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B. 用张良的字“子房”指称张良是敬称,类似的还有用韩信曾被封淮阴侯的简称“淮阴”指称韩信、指称项羽姓名“项籍”。

C. 孺子,指小孩子。“孺子可教”意指年轻人有本事,可以把本事传给他。“徐孺下陈蕃之榻”典故中的“徐穉”字“孺子”。

D. “千金之子”指富贵人家的子弟;伊尹是商朝开国功臣;太公,指姜太公,即吕尚,周朝开国功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认为豪杰之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对于张良刺杀秦始皇一事,苏轼认为这是逞匹未一时之勇。

B. 苏轼认为张良年轻时才智有余而度量不足,后来才变得深谋远虑,真豪杰要“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C. 司马迁原猜想张良形貌魁梧奇伟,后知道张良材貌像妇人女子,才明白了张良貌似柔弱而韬晦,终成大业的原因。

D. 苏轼认为,汉高祖之所以能够成功,项羽之所以导致失败,根本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韩愈《进学解》)

(2)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

(3)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韩愈《送李愿归盘古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中国诗词大会》举办两季以来,难得的同时收获了收视率与好口碑的综艺节目。第一季首播时,收视率就达到了全国第四位。今年播出的第二季借助央视这一强势平台,又占据了春节黄金档的十余天强势档期,收视率更是飙升。

在微博上,不仅普通网友纷纷留言关注,一些知名“大V”也出言点评,《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点爆牧视热点,成为现象级电视节目,给荧屏吹来一股清新之风。这样的节目也给电视人带来深思与启迪:我们不该将宝贵荧屏资源拱手让给那些粗俗无聊,浪费大量人力、物力的“曝米花”节目,以博得些许廉价掌声,换取毫无意义的虚假收视。

节目的火爆,带来的是各位参赛选手的人气高涨。勇夺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冠军的,是来自上海的“00后”高中女生武亦姝,她在节目中的淡定从容,“圈粉”无数,被网友们盛赞为“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全部幻想”。而除了武亦妹姝这样的“才女型”选手成了新晋“网红”,许多参赛选手凭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腔热爱,与苦难不断斗争的毅力,也成为了媒体深度挖掘的对象。像白茹云、王海军这样选手的参赛,一方面让社会大众知道了诗词与普通人的生活并不遥远,另一方面也传递了温暖与感动。《解放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微信公众号上,也都发布了介绍节目中人气参赛选手的文章,获得了不错的阅读量。

网友们对节目的高评价,对参赛选手、嘉宾以及节目幕后的关注,反映出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有强烈的了解欲望。事实上,在今年《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荧屏之前,已经有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一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节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节目改变了以往文化宣传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创新形式、寓教于乐,润物无声地令传统文化获得了当代观众的认可。

另外,节目还使得不少观众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更是树立一种文化自信。网友“美好好”表示,“期待全社会能由之激发起一种发自内心,出于真诚的对传文化的热爱与尊崇”。网友”似水在流年”的体会则是,“全程看完,感受到中华文化是意象的中国,是诗词大会的中国,这背后是全体黄皮肤的中国人!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和标识”。

(摘编自2017年2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早在2014年,习总书记就明确指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也是社会的广泛共识。《中国诗词大会》实现了“有意义”与“有意思”的融合,是文化供给端少有的“老少皆宜”。《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还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这一热点与当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紧密相连,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                

(摘编自2017年02月08日《湖南日报》)

材料三:《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出现的诗词,从《佛经》、楚辞到毛泽东诗词, 时间跨越数千年,涵盖了先秦、两汉、魏晋、唐宋、明清到近现代整个中国诗歌史。竞赛题是央视请高校专家出的,题目所涉诗歌不是局限于唐诗宋词等中国诗词高峰期的作品,而是突出精品,选择普通观众熟悉的,日常吟诵得多的,能带来审美享受的主流作品。

(摘编自2017年02月09日《长江日报》)

材料四:近日,在央视一套、十套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下帷幕,节目的热播也掀起了新一轮学习古典诗词的风尚。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18~35岁的青年进行的项调查显示,18.5%的受访青年在平时生活中经常阅读或学习古典诗词,70.0%的受访青年认为在今天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75.5%的受访青年认为社会应加强古典诗词方面的教育。

如何推动古典诗词走进今天人们的生活?受访青年的建议有:与流行文化对接,找到当代人更易接受的传播方式(58.0%);在网络文化中植入古典诗词的成分,推动其普及(49.4%);提倡全民鉴赏古典诗词,降低传统文化的学习门槛(31.1%)等。

(节选自《人民周刊》2016年第12期,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收视率超过第一季,再创历史新高,成功根源在于其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获得了好口碑。

B. 在电视人眼中荧屏是一种资源,《中国诗词大会》使他们产生了思考,不能为追求收视率而任由劣质节目霸占荧屏。

C. 武亦姝、白茹云和王海军均因参加《中国诗词大会》而被媒体深度挖掘,这也更进一步地引发了人们对诗词的认识。

D. 《中国诗词大会》等一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节目,改变了此前文化节目高高在上的姿态,在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根据第一则材料,可看出《中国诗词大会》受到了很高的评价,其实质是反映了当前社会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期待和渴求。

B. 第二则材料和第一则材料都不同程度地指出了《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原因,但第二则材料对原因分析则更为全面。

C. 第三则材料概述了《中国诗词大会》所用竞赛题的来源和诗词选择标准,以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实际水平为明确导向。

D. 第四则材料具有新闻调查的性质,作者使用了一系列数据表达观点,即大多数的受访者认为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

E. 材料一和材料四都在叙述新闻事实时,提到了新闻背景,这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观点的来龙去脉。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形式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