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幸存者
梁小萍
①这是一场残酷的战斗。
②埃布尔躺在横七竖八的尸体堆里,他还有一丝微弱的喘息,也有知觉,但他动不了。他没有睁开眼睛,他在努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神经来感知环境。确认周围没有异常动静,他睁开了眼睛,天空灰蒙蒙的,看不出是什么时辰,空气中夹杂着浓烈的血腥和火药的味道。
③埃布尔不知道战斗是什么时候结束的,他只记得他们部队坚守阵地三天三夜,一个团的兵力最后只剩下一个排。而且从对方部队的火力可以判断出对方的兵力也很薄弱了,对方的援军还没到来的黎明时分,是他们最后也是唯一的突围机会。就在突围时,一个炮弹在埃布尔身边不远处爆炸,他失去了知觉。
④这会儿他醒了,先看看身边的尸体,没有看到自己熟悉的战友,他想也许战友都顺利突围了。他也没有看到对方部队的活人,也许对方还没来得及打扫战场,或者说已经打扫过战场了,而他漏网了。埃布尔心里突然有点儿庆幸,在确定暂时安全后,他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他发现自己没有致命伤,只是伤到皮肉,也许是炮弹强大的爆破力震晕了他,突围时没人注意到他其实只是受伤晕了,并没有死。他坚信如果战友知道他还活着,一定不会抛弃他。
⑤埃布尔挪动一下四肢,似乎还可以动,于是他准备挪到一个相对安全一点儿的地方。这时突然传来了说话声,他赶紧闭上眼睛一动不动,大脑仔细辨认着声音和方位,原来是对方部队的士兵在打扫战场。他顿时又是一阵绝望,双手下意识地在身边摸索,还好,还有一个手榴弹。他想就算死也要多拉几个垫背的。埃布尔没有选择,因为他是一位有信仰的军人,他从没想过当俘虏。
⑥一个士兵晃悠悠地端着枪朝埃布尔这个方向走来,边走边用刺刀拨弄地上的尸体。埃布尔眯着眼睛,用眼角的余光观察:这是一个年轻的士兵,估计和自己差不多大。他不禁有点儿惋惜,两个年轻的生命即将消失。这一线惋惜只是一个闪念,在埃布尔的脑子里一晃而过,他的手还是逐渐握紧了手榴弹,小拇指慢慢伸进了手榴弹尾部的拉环。士兵走到埃布尔的身边,用刺刀拨拉着他的身体,刀尖划过他的面颊,突然停留在他的胸口,埃布尔睁开眼睛,紧握手榴弹的那只手微颤而坚定地举过身体。他双目怒瞪着士兵,士兵显然也被这一突发状况吓着了。他们彼此对视着,埃布尔的心脏感觉到刺刀刀尖的锋利,他的小拇指仍旧紧勾手榴弹的拉环。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个声音:“还有活的吗?”士兵看着埃布尔,略一停顿,面无表情地说:“没有。”远处的声音发出一声号令:“撤!”士兵回话时一直看着埃布尔,然后把刺刀缓缓从他的胸口拿开,转身走了。埃布尔的手紧紧握着手榴弹,小拇指绷紧了手榴弹的拉环,直到阵地上又是空无人声。
⑦战争结束了。对方部队宣称,这场战斗取得了重大胜利,全歼敌军一个团。这一个团说的就是埃布尔所在的部队。可是埃布尔还活着。当然这个消息也是埃布尔很久以后才听说的,不过没多久埃布尔就知道自己的战友在那场战斗中全部阵亡,他是唯一的幸存者。可是他却没有向组织说过他生还的这一段经历,一辈子也没说。
⑧后来,埃布尔渐渐淡忘了这件事。再后来,埃布尔又常常想起这件事,而且越来越清晰。战争是残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能活着就是奇迹。埃布尔当时没有想到活。他是军人,一个刚强的军人,他只有一个选择,就是与敌人同归于尽。可是当他听到敌军打扫战场的士兵,面对活着的他却说没有人活着时,他犹豫了。
⑨埃布尔不知道那个士兵会不会像他一样活到老,可以安逸地坐在家乡的老榕树下,喝着自己酿造的红葡萄酒,慢慢欣赏夕阳的落幕,但是他真心希望那个士兵还活着。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第②段的环境描写有效补充了故事情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说明战斗的惨烈,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和现场感,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为下面故事的发展作铺垫。
B. 本文采用了上帝视角,运用大量侧面描写,写出了主人公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存活的庆幸,临敌的绝望,赴死的决绝,和平后的祈祷。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幸存”的可贵。
C. 打扫战场的士兵发现了埃布尔,先是一怔,被怒目圆瞪的埃布尔吓到,接着看到埃布尔钩着手榴弹,意识到情势于他们双方都不利,因而选择了明哲保身。
D. 面对生死抉择,埃布尔没有选择马上拉响手榴弹,他的犹豫给了自己一个生存机会,也给了对方一个生存机会,他们都是战争的“幸存者”。
E. 本文虽属于战争题材小说,但作家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而是另辟蹊径,把笔触固定在激战之后清理战场的截面,用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构思巧妙。
2.试简要分析埃布尔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3.文章到第⑦自然段即可自然结尾,作家又补充了后两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出场定型”,意为人物一出场,作者即总体概括其思想性格,描绘其肖像特征,以使读者对此人物形象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贾宝玉和林黛玉是《红楼梦》 的中心人物, 对他们的出场,作者就采用了“出场定型”的聚焦式方法,以给读者一个总体的深刻印象。二人正式出场是在第三回,作者以内视点的方法集中笔墨次第写来,先在林黛玉眼中贾宝玉,再于贾宝玉眼中写林黛玉。作者着意在对方眼中写出, 可谓别出心裁, 颇有深意。
黛玉见宝玉是先视形,再由形窥神,由神知人。形包括服饰与容貌等方面,服饰描写一再强调,冠、褂、袄、裤、靴、玉齐全,纯用工笔,显出贵族公子的气派;容貌描写双重用墨,面、色、鬓、眉、目、态具在,昭示其美男子的神韵。“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重在写其内心之情,强调他是古今少有的多情种。两首《西江月》 , 意在揭示其与传统评价标准相违背的带有叛逆色彩的独特思想性格。似贬实褒、 明贬暗褒、寓褒于贬,全面地概括了贾宝玉的不合时宜特征,为统领贾宝玉形象的总纲。
宝玉见黛玉是先总写, 再细描; 先观貌, 次看神, 后写心。总写只用八个字: “ 细看形容, 与众各别。” 这是形神兼备的包括气质、风度在内的出类拔萃的整体感觉。细描重在借形传神, 以 “ 眉目” 传情达意。“ 眉”以“ 似蹙非蹙”状之, 现出其多愁善感;“目”以“似喜非喜”状之, 写出她敏感多疑。而“态”、“娇”、“闲静”、“弱”、“病” 等词语意在突出她的气质的独特性。“ 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强调其聪明颖悟及病态之美。 宝玉眼中的这段描写又与前面众人眼中的黛玉形象——“ 举止言谈不俗” , “ 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相互映衬,相互印证。
凡此可见,“出场定型”的写人方法是颇为允当的,它可以在人物亮相的瞬间一下子使其形象鲜明起来, 给读者一个明确深刻的总体印象, 使读者容易把握。 同时, 也为人物思想性格的丰富与发展,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红楼梦》中的“出场定型”是曹雪芹在集前人之大成基础上的新创造。《三国志演义》的主要人物诸葛亮、 刘备、 关羽、 曹操等均是“出场定型”,如曹操的奸雄性格在作者57个字的概述中“出场定型”,并且以许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语,定下其一生的性格特征,在以后一系列反复强化的情节中,作品围绕其“奸”“雄”这两个层面,不断强化其性格特征。《水浒传》的中心人物——宋江形象的塑造,也是“出场定型”。但是,《三国志演义》《水浒传》所定之 “ 型” ———思想性格, 主要包含人物道德与才能等内容, 还显得单薄, 而《红楼梦》所定之“型”——人物的思想性格还显得单薄,而《红楼梦》所定之“型”,其内涵则丰富得所,已深入到人物的感觉、知觉、意志、情感等层面,而这些内容显然是人物形象塑造当中更细密、更隐微、更个性化的东西。
(选自《谈<红楼梦>的人物出场艺术》,有删改)
1.下列对于“出场定型”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出场定型”是小说描写人物的一种很得当的方法,它的好处是能使读者对人物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B. “出场定型”说白了就是指人物一出场,作者就从总体上概括其思想性格,描绘其肖像特征的一种方法。
C. “出场定型”能够使小说中的人物在亮相的瞬间形象鲜明,它主要包括“由形到神”和“由神到形”两种。
D. “出场定型”这种方法在《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小说中都得到了应用,如对贾宝玉、曹操等人的描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对中心人物,曹雪芹都采取了“出场定型”的方法.如对贾宝玉,作者从服饰、容貌、内心之情等多个方面为其“定型”。
B. 对林黛玉的出场描写,作者先用“细看形容,与众各别”概括林黛玉给人们的整体感觉,然后从“貌”“神心”进行细描。
C.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定下了曹操一生的性格特征,在随后的情节发展中,曹操“奸”“雄”的性格特征不断得到强化。
D. 《红楼梦》所定之“型”的内涵比《三国演义》《水浒传》的要丰富得多,已深入到人物的感觉、知觉、意志、情感等层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红楼梦》第三回,作者描写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出场,分别从对方眼中写出,这样的写法正是作者别出心裁之处.
B. 曹雪芹塑造人物善于以形写神.如对林黛玉“眉”“目”的描写就写出了她多愁善感、敏感多疑、聪明颖悟的“神”。
C.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的人物“出场定型”法,可谓是既集前人之大成,又有自己个性化的新创造.
D. 运用“出场定型”法描写人物的小说,其人物形象容易被读者把握,其成功经验已经被曹雪芹等人证明。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一篇题为《我的爸爸》的中学生日记在微信朋友圈被疯狂转发。日记中的爸爸被形容为“工作狂”,值班、加班、开会、出差……很少有时间陪她。她甚至在电话里喊:“要见你一面都这么难吗?”日记中的最后一句是:“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
有人认为,陪孩子成长是父母的责任;有人认为,自立能力的培养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
请根据材料及自身体会,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面是某中学周末两日游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唐宋田园诗的创作非常兴盛,作者多为文人或仕宦,他们不吝笔墨,讴歌瓜田李下、“把酒话桑麻”的田园生活。
②在中国一再倡导和平和发展主题的时候,美日如此固执并大张旗鼓地在东亚围着中国“挖战壕”,他们恣意妄为,不要指望中国无动于衷。
③弘一法师把放下看作一种内心境界,放不下便饱受折磨,放得下便能坦然自若。凡事放得下,是因为没有欲念,内心没有欲念,才能不受忧虑之扰,才能心地坦然。
④春节庙会上,历史悠久、陈陈相因的民俗活动,如舞龙、扭秧歌、踩高跷、抖空竹等,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儿。
⑤接到了这个任务,团长董正山首先想到了胆大心细的部下高志平,于是当仁不让地把任务交给了高志平所带的九连。
⑥根据老舍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我这一辈子》公演后,深受业内好评,演员方旭的表演丝丝入扣,生动传神。
A. ②③⑥ B. ①④⑥ C. ①②⑤ D. ③④⑤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 伴随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生物芯片技术应运而生,并以完整的技术身份促进了基因组学的发展,带动了生物芯片技术的产业化。
B. 足球比赛正在激烈进行着,只见一个防守队员快步赶上,抱住对方进攻队员的肩膀,从后面强行掀倒对方,而裁判却对此熟视无睹。
C. 金沙遗址是成都地区继三星堆之后又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对破解扑朔迷离的古蜀历史文化之谜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D. 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交汇处的凌云山上,雕凿有一尊高达71米的栩栩如生的弥勒佛像,这就是闻名世界的乐山大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