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快递业一年用胶带可以绕地球赤道425圈!
缠满了胶带的纸箱,异味熏鼻的黑色塑料袋……快递包裹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风险。国家邮政局 20 日发布《中国快递领域绿色包装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显示,按照平均每单快件使用1米长胶带计算,2015 年全国快递业所使用的胶带总长度为 189.85 亿米,可以绕地球赤道 425 圈,我国快递包装年耗用量惊人。据报告统计,2015 年,我国快递业共消耗快递运单约 207 亿枚、编织袋约 31 亿条、塑料袋约 82.68 亿个、封套约 31.05 亿个、包装箱约 99.22 亿个、胶带约 169.85 亿米、内部缓冲物约 29.77 亿个。
国家邮政局预测,2016 年我国将产生 300 亿个快递包裹,到 2018 年将达 500 亿个包裹。快递行业每年使用大量不可自然降解塑料袋、胶带,排放的二氧化碳每年 2000 万到 3000 万吨。300亿个快递包裹最后落在了千千万万的家庭中,给社会和环境带来巨大负担。针对所有可回收的包装品,耗材本身有没有标准化规范?“快递包装的相关标准明年有望出台。”国家邮政局政策法规司标准处处长徐华荣回应说,快递包装标准的制定已经启动,将遵循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化利用三大目标。考虑到快递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于有毒有害的包装将推出强制性要求。对于可降解等高标准的要求,将综合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
调研报告指出,一个真正可降解的环保快递包装,成本大概上涨 0.5 元。关键是谁来为绿色买单?
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童文红坦言,今天中国的快递袋都不是完全可降解的,真正完全可降解的袋子因为成本高,产业发展不起来。目前我国快递包装回收率小于 20%。这是因为包装使用的透明胶带不仅本身不可降解,客观上造成纸箱与塑料难以分离,提高了回收成本。“快递服务的终点在民生,痛点在末端,契入点就在绿色。”广东省邮政管理局局长江明发说,绿色不仅体现在快递行业的绿色包装,还体现在快递行业的绿色通行。
“中国快递市场从 2008 至 2016 年,保持每年平均 50%以上的增长,消费者的需求端旺盛,但快递供给侧并不匹配。”童文红说,中国的几亿消费者都是通过“最后一公里”才感知到中国的快递服务水平,而“最后一公里”的绿色通行面临三大挑战:第一个挑战是快递员不开心,因为末端通行效率不高。八成快递员每日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中午1点左右才能送完上午的快件,下午的快件要送到晚上8点多。即使这样,快递员每天送的快件数量有限,平均每天 80 至 120 件。
第二个挑战是现在的快递员越来越不认路,因为流失率高。近一半以上的站点工作年限平均一年以内,一个站点一半人都是工作一年以内的,每个月的平均流失率是 8%。
第三个挑战是快递的业务量迅速攀升,快递员流失率也很高,但是消费者仍然不满意。快递每单的平均价格,从 2014 年的平均 10.5 元降到 2016 年 8.8 元,相比海外的快递每单平均价格4.5美元,这其中的落差是非常大的,同质化竞争也是非常残酷的。
显然,无论是培育消费者的包装回收习惯,还是提升企业对环保的社会责任感,都任重道远。
“快递给人的印象就体现在城市的马路牙子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汪鸣形象地说,快递员在马路边上因陋就简操作的现状亟待改变。快递“最后一公里”实际反映的是整个运作体系的问题。快递员在小区、写字楼马路牙子边上做分拣,这跟我国快递业世界第一的规模是严重不匹配的,也严重降低了这个行业的层次。
汪鸣指出,很多城市把货运配送节点建设纳入到了城市规划范畴,应该把城市配送节点和城市集结点在功能方面做一些整合,使城市内的集结点逐渐走向规范化、合法化,这样可以减少车流量,降低碳排放。
京东商城总监高宇举例说,一个在新疆的买家,如果要买深圳卖家的手机,快递包装必须非常严实以免破损或丢失,但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包装浪费。通过大数据分析客户消费习惯,京东在距离客户最近的仓库直接布货,仓配一体化可以实现配送和包装成本的降低。“别的商家用5层瓦楞纸,我们用3层就够了。”高宇说,电商的包裹一般最多要经过7次中转,而在京东只需要经过1次中转,即从仓库直接到用户。目前京东实现了 10%的纸箱回收,客户收到包裹后,可以将纸箱返回仓库重新利用。
顺丰速运副总裁许志君说,要以绿色环保实现快递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包装方面,首先是减量化,优化包装设计,避免过度包装,降低包装能耗。在环保方面,研究更多使用100%降解的材料,循环使用的包装材料。在配送方面,通过物联网智能终端有效管控车辆和司机的驾驶行为,降低油耗。
(选自《新华每日电讯》2016 年 10 月 21 日)
相关链接:
①顺丰去年生产了一批可循环利用的纸质包装,硬度比较高,成本价要 4 到 5 元,至少可循环利用 5 到 6 次。但这批硬纸盒的回收利用率只有 2%到 3%。因为货物包装归客户所有,大多数客户出于自用或保护隐私等原因,不愿意将包装留给快递员,公司只能尊重客户的选择。(《循环利用难,3 亿件快递包装哪去了》)
②2016 年 8 月底,国家邮政局出台《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快递业包装要在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等方面取得明显效果。“十三五”期间,力争在重点企业、重点地区的快递业包装绿色发展上取得突破。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 标题中将快递业一年所用胶带数量用“可以绕地球赤道 425 圈”这一数字来表达,加上感叹号的使用,会给读者以很大的震动。
B. 文章前几个自然段中开列的大数据,让人认识到现状的严重性和解决问题的紧迫性,为下文解决快递绿色包装问题做了铺垫。
C. 中国快递市场保持每年平均 50%以上的增长,消费者需求旺盛,这对国家有关部门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
D. 要解决快递包装的环境污染问题,培育消费者的包装回收习惯和提升企业对环保的社会责任感很重要,但目前还缺乏应对策略。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概括,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 快递包装标准的制定已经启动,将根据快递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包装是否有毒有害、是否可降解提出相关要求。
B. 快递业没能推广使用可降解的快递包装袋,其原因是环保产品的成本太高,如果让快递企业独自承担,则负担过重。
C. 快递给人的印象太低端,与我国快递业世界第一的规模严重不匹配,这就决定了发展绿色快递之路短期内无法完成。
D. 新闻通过京东商城总监的举例,让人看到了将来的快递业利用大数据分析、仓配一体化、纸箱回收等绿色环保的趋势。
E. 要想使快递包装袋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使用,就要建立社会化快递回收体系,使快递包装袋全部回收循环利用。
3.如何才能有效减少快递包裹带来的环境污染?请结合材料作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代生产力不发达,包括医学在内的技术极其落后,懂点医的人大多也从事算卦、占卜的营生。人有了病,他们先用医术看,看不好,再用巫术看。不管王公贵族还是布衣百姓,一旦得了疑难重症,都得这么办。经过一番折腾,有些病人凑巧好转了,那么这个人就是神医了。还有许多病人好不了,他们就编个理由让你等着,其实是等死。所以,在愚昧封建的古代,医术与巫术总是如影随影,辨不清医是什么、巫是什么,因此有“巫医”的叫法。
随着医学的渐渐发展,有些巫医脱颖而出,他们肯钻研、善总结,有了自己的一套经验方法,这些人长期给皇室宗亲看病,被称为御医。西汉时,在医事制度上已设有“女医”,称为“视产乳之疾者”。当时,义姁是很有名气的女医生,在史书中也有记载。她给百姓看病,有口皆碑,尤其擅长医治妇科方面的疾病。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到朝廷中,汉武帝得知后便将她召入宫内,拜为女侍医,专为皇太后治病。“女医”的叫法大概源于这时,估计也是为义姁设的。
唐朝时候,国家综合实力提高,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为提高百姓的医疗水平,国家开始重视医学发展,医学领域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今天中医界视作生命线的经典著作,如《内经》《伤寒论》《本草经》等,事实上都是成书和定型于唐代。唐代医学是一个大框架,是金、元、明、清诸子的学术源头,后世不少名家的所谓“发明”,大多可在唐代医学中找出它的出处。唐代设置学习医,“医生”一词就出现在这时候,《大唐六典》里记载有“医生四十人”,是指专门学习医学的人。在民间,医生还有郎中、杏林之类的称呼。当时,根据大概的病因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专科分类,比如,因为吃多上火而病的,因为风寒而感冒的,因为内分泌和代谢紊乱而起痤疮的等等,医生的称呼也跟着分得比较细,分别叫食医、疾医、金疮医等。
到了宋代,给人看病发展成为一门职业。宋徽宗政和年间重订官阶时,在医官中设置了大夫、郎中等职。由此,太医专称大夫。大夫本是官名,唐末五代以后官衔泛滥,用官名称呼逐渐形成一股社会风气,为了和官名相区别,便将看病的“大夫”的“大”读成 dài,而不读 dà了。“郎中”这一官职,始于战国,秦汉沿置,而后隋唐宋元明清承袭,各部都设有郎中。因为宋朝医官中有“郎中”一职,所以社会上大多以郎中来称医生或卖药兼治病的人,这在宋以后的诸多笔记、杂剧、诗文、小说中屡屡出现。值得注意的是,自从唐宋的医生有了“大夫”和“郎中”这两个别称后,黄河以北一直称“大夫”是中医、西医的统称;黄河以南方始终叫“郎中”,特指中医,称西医为“大夫”。
(选自郭志英《医生称为“大夫”是从宋朝开始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生产力不发达,所以各种技术极其落后,医术也不例外,无论贵族还是平民,得了病如果用医术治不好,就用巫术来治。
B. 古代的巫医治病时,经过医术和巫术的一番折腾,能凑巧治好一些病人,若治不好,就编个理由让人等死,所以就有了“神医”的虚名。
C. 在愚昧封建的古代,有“巫医”之说,是因为懂医的人大多从事算卦、占卜的营生,医术与巫术总是如影随行,很难分辨。
D. 在医学逐渐发展时,一些巫医在平时的行医过程中善于总结和钻研,有了自己的一套治病经验,后来长期给皇室宗亲看病,被称为御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唐代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带来了医学领域的空前繁荣,今天被中医界视作生命线的经典著作《内经》《伤寒论》等都是在唐代成书和定型的。
B. 《大唐六典》中第一次出现“医生”一词,指专门学习医学的人,民间称呼医生则为“郎中”、杏林之类,而郎中最早是官职,始于战国。
C. 直至宋代,医生成为一门职业,专门给人看病,从宋徽宗政和年间重订官阶时在医官中设置了大夫、郎中等官职开始,太医专称大夫。
D. 唐末五代后人们习惯以官名互称,为了将医官和官名区分开来,所以看病的“大夫”称作“dài 夫”,官员“大夫”从此读作“dà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据史书记载,中国第一个“女医”是西汉时候的的义姁,她在当时很有名气,尤其擅长医治妇科方面的疾病,被汉武帝召入宫专给皇太后治病。
B. 唐代为了提高百姓的医疗水平,开始重视医学发展,当时疾病有了比较系统的专科分类,使得医生的称呼也有了食医、疾医等分别。
C. 宋代医官中有“郎中”一职,而宋朝以后的很多笔记、杂剧、诗文、小说,经常用“郎中”一词来称呼医生或卖药兼治病的人。
D. 从唐宋的医生有“大夫”和“郎中”两个别称后,黄河以北把中医和西医统称为“大夫”,而黄河以南称中医为“郎中”,西医为“大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某景点,一对外国夫妇和一对中国夫妇在长椅上坐着休息,他们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一边玩耍,一不小心两个小孩都摔倒哭了起来。外国父母仍然在一旁聊天,好像没有听到看到;中国父母忙上前把两个孩子都扶起来并轻言安慰。这对外国父母对中国父母很不满地说:“就应该让孩子自己爬起来。你们把他扶起来,只会造成孩子对周围人的依赖!”中国父母也非常生气,回答说:“你们这样的父母太冷漠,孩子心里会很受伤,他会怎么看这个世界!”他们的争执引来很多人围观,大家议论纷纷。
这场育儿理念冲突的背后,却有着深层文化因素。对这种冲突,你会有怎样的理解或感悟?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最近,由于“博物馆”一词成为热搜,兴起了一股“文物热”。许多年轻人将参观博物馆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带动了博物馆衍生产业的发展,多数博物馆必将实现盈利,我国迎来了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的春天。
①“博物馆”一词成为热搜并非兴起“文物热”的原因。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谚语,虽然大多没有严格的科学依据,但对我们的生活却很有指导意义,比如“①__________”就是如此。这里说的“百步走”是指散步,②__________,因为,它能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胃肠消化液的分泌,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需要注意,“饭后”③_________,而是指进食完20~30分钟以后。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我虽然毕业于名校,但短时间未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只好暂时在这个单位屈就。
B. 足下一向敢为人先,此番在“阿里云”创客大赛上斩获佳绩,实在是可喜可贺。
C. 我拜读了你的辩论稿,发现在个别词语的使用上有失斟酌,很冒昧地做了雅正。
D. 化学竞赛冬令营报名即将截止,来不及回家和您磋商,只能擅自做主先报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