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按照联合国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当一个地区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按照联合国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当一个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0%,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该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2016年我国总人口13.8亿人,60岁以上人口2.3亿人,65岁以上人口1.49亿人。

未来中国老年人口发展趋势

(摘编自《中国养老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调查分析》)

材料二

中国是崇信儒家文化的国家,长期以来形成了“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选择家庭养老的人们,他们生活在家庭中,感到“熟悉”和“自由”,经济上也比较划算:从社会的角度考虑,家庭养老的社会硬件设施成本几乎为零。但现代社会的人际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工作负担加重,致使家庭养老的人力成本剧增,一般家庭难以承受,赡养者疲惫不堪;加上“421型”家庭的增多、空巢家庭等等问题的出现,家庭养老这一传统养老方式必将随家庭结构的变化而向其它养老方式过渡。

机构养老也是我国重要的养老模式,它由专门的养老机构将老人集中起来,进行全方位的照顾。机构养老分为三类:国营养老机构、集体所有养老机构、民办养老机构。据调查,更多老人趋向于国营养老机构,是出于对“国字头”的传统信任感。但在不同城市,状况有所不同,正规的养老机构,其日常管理非常严格,各方面条件优越,入住率较高。

随着社区管理的完善和发展,社区居家养老也很受青睐。它的基本做法是:在城市各区建养老护理服务中心,老人仍然居住在自己的家里,享受服务中心提供的营养和医为护理以及心理咨询,并由服务中心派出经过训练的养老护理员按约定定时到老人家中老人提供做饭、清扫、整理房间等家务服务和陪护老人、倾听老人诉说的亲情服务。

(摘编自《国内外养老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材料三

欧美法律并未明确规定子女必须供养父母,家庭养老在欧美社会只占一小部分。欧美调个人的独立性,在养老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故其养老模式定义为独立型。完全由老人构成的家庭在欧美家庭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欧美人士年轻时喜欢独立居住,老年后依旧热爱,他们强调个人应该在尽量少地依赖别人的情况下独立生存的价值观。

从日本的家庭观念与养老观念来看,日本人民依旧认为父母与已婚孩子同住才是正常安宁的生活状态。在三代同堂的家庭里,父母将养老的希望寄托于长子,而对较小的孩子则不抱的希望。同时,长子可继承父母家产,分家出去的孩子则无继承的权利。日本政府也推出了家庭养老保障措施,如:若子女照顾低收入的70岁以上的老人,可享受免税:若老年人的照顾需要特殊设备,政府予以提供。此外,政府也利用舆论呼吁提倡三代同堂、子女立赡养老人的观念。

(摘编自《江苏省大学生实践仓新训练立项项目阶段性成果》)

1.下列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和养老模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根据联合国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参照材料一中的相关数据,2016年我因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B. 图表数据显示,2015到2055这40年,我国老年人口规模迅速扩大,老年人口占比持续提高。

C. 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相比,老人生活比较舒心,经济上比较划算,整体优势明显。

D. 社区居家养老既能让老人享受家庭的温暖,又能享受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因此备受青睐。

2.下列对相关材料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在2055年左右达到最高峰,以后逐渐趋于平稳,随着人口总数量的逐渐减少,我国养老的压力将得到缓解。

B. 在我国的机构养老模式中,国营养老机构日常管理非常严格,人们对“国字头”也有传统信任感,国营养老机构入住率最高。

C. 欧美社会以独立型养老模式为主,这就决定了欧美人士强调个人的独立性,他们往往年轻时喜欢独立居住,老年后依旧热爱。

D. 日本人家庭观念很强,更看重家庭养老;日本政府推出一系列家庭养老保障措施,大力支持并鼓励家庭养老。

3.我国养老模式具有哪些优缺点?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1.C 2.D 3.①家庭养老模式花费不高,社会硬件设施成本低;但人力成本高,子女负担重。②机构养老模式有国家政策支撑,服务全方位;但养老机构参差不齐,服务面窄。③社区养老模式既让老人享有家庭温暖,又能享受社区服务;但服务设施不完善,护理员水平不一。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C项,“整体优势明显”错误,原文“家庭养老这一传统养老方式必将随家庭结构的变化而向其它养老方式过渡”。 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我国养老的压力将得到缓解”文中没有依据;B项,“国营养老机构”错误,原文“正规的养老机构,其日常管理非常严格,各方面条件优越,入住率较高”;C项,因果倒置,原文“欧美调个人的独立性,在养老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故其养老模式定义为独立型”。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概括我国养老模式的优缺点,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家庭养老经济上也比较划算:从社会的角度考虑,家庭养老的社会硬件设施成本几乎为零。但现代社会的人际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工作负担加重,致使家庭养老的人力成本剧增”“机构养老由专门的养老机构将老人集中起来,进行全方位的照顾”“但在不同城市,状况有所不同”“社区居家养老也很受青睐,老人仍然居住在自己的家里,家庭的温馨……”概括答题要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梦中人

崔永照

①周明下岗了,他实在装不出“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洒脱,失魂落魄地回到清水镇岗洼村拮据的家。为一家六口人吃喝拉撒犯愁的他,考虑再三,决定发挥自己在工厂职工餐厅做过饭的“特长”,就在镇上开了一家饭店。原想自此就能财源滚滚了,可事与愿迹,尽管天天忙得团团转,但日子仍过得紧巴巴的。

②幸运的事在不经意间就降临到了周明的头上。那是陌上花开的三月,县里开展新农村建设结对扶贫活动,县纪委副书记江强到岗洼村驻村,和周明结成了帮扶对子。他经常到周明的饭店了解经营情况,帮着出主意想办法。江强每次到饭店脸上总会流露出别人不易察觉的心痛与焦虑,他曾多次建议周明到城里正规烹饪学校学成技术再开饭店,周明总以种种理由搪塞过去。后来,江强隔三差五就会光顾周明的饭店,饭后立即付款,从不赊账。可周明很“怕”江强,觉得他是个最难缠的客人,因他太挑剔,每次吃饭不是说饭莱色香味不佳,就是说做的莱没掌握住火候。

③那天中午,江强又来吃饭了,点了鱼香肉丝和烧青菜。哪知,菜上来后,江强只吃了一口,就皱起眉头,“啪”一摔筷子,冲着周明嚷道:“周老板,你做这菜啥味道都没有,是人吃的吗?我看你去大城市大饭店学上十年也做不出好饭菜!要是你能,我就请你全家去五星级大酒店吃饭......”

④顾客都哄堂大笑起来,周明当时脸色铁青,大脑一片空白,惜懵懂懂傻愣了好一会,才缓过神来,抓起吧台上的莱谱恶狠狠地摔在地上,几步跨到前面,指着江强说:“你不要瞧不起人,咱们骑护看唱本——走着瞧!”说完冲进一个雅间,狠狠一摔房门,震得窗玻璃“哗啦啦”地响。

⑤傍晚,周明一进家门就给妻子诉起了委屈:“气死我了,看不出来,江强坏得很,尽给我使绊磕。”

⑥“咋了?我看人家对咱们可不赖。”妻子吃了一惊。

⑦“这生意不做了,我要上省城学做饭去。我就不信有多难学。看我学成手艺,不气死他个龟孙......周明把牙咬得咯嘣响。

⑧第二天,周明将酒店转给别人,告别妻儿,带着盘缠到省城一家专业烹饪学校学习。他肯吃苦又勤奋好学,仅一年时间,烹饪技术就有了质的飞跃。他还潜心学习经营之道,增长了见识,积累了经验。回到家乡,周明在县城一黄金地段开了一家大酒店,常常顾客盈门。

⑨县城的很多同行都有点儿坐不住了,时常聚在一起探讨周明的经营之道:“这周明用的是啥招,每天的食客就像不断线的流水,一波接一波从四面八方淌进来......”

⑩周明曾多次说,江强太小看人,一定要找他算账。

⑪那年夏天,老家侄子娶媳妇,周明回到乡下,中午和村里马支书在一起吃饭时,又牢骚满腹说起了江强。多喝了几杯酒,面涌酡颜的马支书勃然大怒:“你个没良心的东西!人家图个啥?那时你在镇上开的饭店,饭菜质量差,收入上不去,日子不好过,他都替你心焦。可几次劝你出去接受专业培训,你都不听,在吃饭时指出你饭菜的毛病,也打动不了你,你还犟得跟倔驴似的。”马支书打了个酒嗝,撩了一下发白的鬓角,深叹一口气,“后来,他觉得以你的性情,好好跟你说是没有用的,只能想着法子改变你。那次他在你饭店大发脾气,是他出于无奈才拿出的‘激将法’,不想还真奏效了......”

⑫马支书话没说完,面对众人,周明已是热泪横流。一语惊醒梦中人!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明前期开饭店收入甚微和学有所成后酒店顾客盈门形成对比,突出了江强对帮助周明脱贫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B. 小说善于通过细节表现人物,周明把菜谱“恶狠狠地摔在地上”“把牙咬得咯嘣响”,写出了周明的恼火和不愿服输的性格。

C. 第⑪段采用倒叙的方式,通过马支书的回忆,揭开了江强当年为饭菜质量大发牌气的谜底,体现了江强的良苦用心。

D. 文章语言质朴、平实,综合运用动作、语言、侧面烘托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了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第③段的作用。

3.关于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周明,也有人认为是江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自信是发自内心的对自身文化的价值、能力和前途的坚信,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是民族意义上的文化自信。换言之,我们所讲的文化自信是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是在文化层面对本民族自我价值、自我能力和自我发展前景的自觉持守。

文化自信首先表现为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对于自身文化,以及自身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关系的理性把握。就我国而言,对中国精神的光大,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性清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是文化自觉的当代表现,更是文化自信的切实践行。最近二三十年,我们肯定民族文化的价值,对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怀有温情和敬意,对不同学术繁荣时期的价值有深刻认识,对老子、孔子、墨子等一大批思想大家倍加推崇,对浩如烟海的传统典籍进行认真整理和创造性阐发。这些都不是外力强加给我们的,而是积淀于我们内心的价值认同,是对民族文化的价值坚守。这也表明,我们的文化自觉意识日益增强,作为文化自觉最高表现形态的文化自信日益坚定。

文化自信其次表现为自觉的文化批判和价值重构。在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能够清醒地看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不足,勇于并善于对其进行清理,通过文化批判为新的价值重构创造条件。中国历史上不同学派、不同思想相互激荡,往往在碰撞中相互吸收甚至相互融合,这中间就包含着文化批判和价值重构。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对专制政治和专制帝王的批判,都是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近代谭谭嗣同、梁启超等希望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拯救中国。通过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清理、对西方文化合理成分的吸纳,进行新的价值重构,我们不断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还表现为对民族文化当下状况的充分肯定和对未来前景的满怀信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光大并践行中国精神,是我们基本的价值取向。这不仅是价值观自信的表现,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我们坚信文化自信能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摘编自李宗桂《文化自信是强大的精神力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对待民族文化要多些坚守,少些批判。

B. 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最高表现形态,二者虽相互关联但是不能够等同。

C. 进行新的价值重构,必须以文化批判为基础,对传统文化进行理性清理。

D. 文化自信从文化自觉开始,经过文化批判,其终极目的是新的价值重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文化自信的内涵为立论前提,围绕文化自信从三个方面逐层展开论述。

B. 文章第二段阐述文化自觉,用对比论证阐明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关系。

C. 第三段通过列举事例,阐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包含着文化批判和价值重构。

D. 最后一段阐明,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够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自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民族文化的内容是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

B. 如果不发自内心地整理传统典籍,就谈不上文化自觉,更谈不上文化自信。

C. 只要积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并进行新的价值重构,就能树立文化自信。

D. 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自觉的文化批判和新的价值重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杯烟蒂兑换1支牙刷,15节旧电池兑换1包盐,40个塑料袋兑换1包黄酒或酱油……每周三的下午,黄山休宁县龙田乡江田村的“垃圾兑换超市”便会如期营业,村民们拎着一袋袋纸板、塑料瓶、烟蒂等废品前来兑换盐、肥皂等生活用品。

“物联网+社区智能垃圾回收房”系统平台进驻深圳市罗湖区。居民仅需对垃圾进行分类包装,通过APP二维码、IC卡等方式完成身份识别,并按照引导正确投放垃圾,设备就将自动完成称重并计算“低碳币”金额计入居民账户,居民可以捉现或使用“低碳币”兑换垃圾袋。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而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再由此推论得出荒谬结论的一种论证方法。仿照下面的示例,根据要求另写一句话。

要求:符合归谬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 

例句:如果说年纪越大,懂得就越多,那么那些百岁老人就是这世界上学问最高的人了。

仿句: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现在的家长普遍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一(1)  一,但是如果问一问孩子书架上的书都读过吗,那么答案十有八九会让父母失望。对于提高阅读能力来说—12)  ,只有量上去了,阅读能力才会有一个质的提高。所谓阅读能力,本质就是记忆与理解,只有大量阅读才能刺激大脑掌握阅读技能,更有效率地处理信息的输入输出。因此,忆力和理解力会因此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