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牧场 李娟 传说中最好的牧场是这样的:那里“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牧场

李娟

传说中最好的牧场是这样的:那里“奶水像河一样流淌,云雀在绵羊身上筑巢孵卵”——充分的和平与丰饶。而现实中更多的却是荒凉和贫瘠,寂寞和无助。现实中,大家还是得年复一年地服从自然的意志,南北折返不已。春天,牧人们追逐着融化的雪线北上,秋天又被大雪驱逐着渐次南下。不停地出发,不停地告别。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种,冬天孕育。羊的一生是牧人的一年,牧人的一生呢?这绵延千里的家园,这些大地最隐秘微小的褶皱,这每一处最狭小脆弱的栖身之地……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

前来收购马匹的一位生意人告诉我:再过两年——顶多只有两年时间,就再也看不到这样搬家游牧的情景了!从明年开始,南下的羊群到了乌伦古河畔就停下,再也不会继续往南深入。

我大吃一惊:“也太快了吧?”

我的反应很令他生气。他放下茶碗,庄重地面朝我说:“你觉得我们哈萨克受的罪还不够吗?”

我噤声。其实我的意思是,虽说这种古老的传统生产方式本身正在萎缩,但这么突然的大动作,对人们的生活和心理该是多大的冲击和摇撼啊。

过了半天我忍不住又问:“是真的吗?有上面的文件?”

他说:“文件肯定有。反正大家都这么说嘛。”

其实我还想问:“你们觉得定居好吗?”再一想,真是个蠢问题。定居当然好了!谁不向往体面稳定、舒适安逸的生活呢?

荒野终将被放弃。牧人不再是这片大地的主人。牛羊不再踩踏这片大地的每一个角落,秋天的草籽轻飘飘地浮在土壤上,使之深入泥土的力量再也没有了,作为它们生长养料的大量牲畜粪便再也没有了,荒野彻底停留在广阔无助的岑寂之中……荒野终将被放弃。

而在北方,在乌伦古河两岸,大量的荒地将被开垦成农田,饥渴地吮吸唯一的河流。化肥将催生出肥大多汁的草料,绰绰有余地维持畜群度过漫长寒冬。这有什么可说的呢?

我刚进入这片荒野的时候,每天下午干完自己的活,趁天气好,总会一个人出去走很远很远。我曾以我们的黑色沙窝子为中心,朝着四面八方各走过好几公里。每当我穿过一片旷野,爬上旷野尽头最高的沙丘,看到的仍是另一片旷野,无穷无尽。——当我又一次爬上一个高处,多么希望能突然看到远处的人居炊烟啊!可什么也没有,连一个骑马而来的影子都没有。天空永远严丝合缝地扣在大地上,深蓝,单调,一成不变。黄昏斜阳横扫,草地异常放光。那时最美的草是一种纤细的白草,一根一根笔直地立在暮色中,通体明亮。它们的黑暗全给了它们的阴影。它们的阴影长长地拖往东方,像鱼汛时节的鱼群一样整齐有序地行进在大地上,力量深沉。

走了很久很久,很静很静。一回头,我们的羊群陡然出现在身后几十米远处,默默埋首大地,啃食枯草。这么安静。记得不久之前身后还是一片空茫的。它们是从哪里出现的?它们为何要如此耐心地、小心地靠近我?我这样一个软弱单薄的人,有什么可依赖的呢?

在这无可凭附的荒野,人又能依赖什么呢?放下茶碗,起身告辞的人,门一打开,投入寒冷与广阔;门一合上,就传来了他的歌声。就连我,每当走出地窝子不到三步远,也总忍不住放声唱歌呢!大约因为,一进入荒野,当你微弱得只剩呼吸时,感到什么也无法填满眼前的空旷与阔大时,就只好唱起歌来,只好用歌声去放大自己的气息,用歌声去占据广阔的安静。

十二月初,每隔两天,就会有南迁的披红挂彩的驼队和羊群遥远地经过我们的牧地。我和加玛高高站在沙丘上,长时间目送他们远去,默数他们的骆驼数量,判断他们的财富。什么也不为,什么也不说。他们的行进真是骄傲又孤独,在荒野中他们最倔强。

有一天早茶后,加玛唤我出去,我一看,又一支队伍经过西面的荒野向南慢慢行进着。但是加玛又提醒我:“看,没有马。”仔细一看,果然,队伍里只有一个人步行牵着驼队,同时还兼顾赶羊。看来看去再也没有别人了。比起之前几支又是摩托车又是座饰华美的马匹的队伍,可真寒碜啊。加玛判断道:没有马是因为他家昨夜驻扎时,马跑散了;只有一个人前进是因为其他人都找马去了。

无论如何,那情景让人看了很是辛酸。这是荒野,什么样的挫折都得接受,什么样的灾难都得吞咽。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说中的牧场如诗如画,而现实的牧场却如此荒凉、寂寞和无助,两者强烈的反差给“我”和读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冲击。

B. “我”对牧民们今后冬季不再继续往南深入感到惊讶,是因为“我”觉得舒适安逸的定居生活未必适合习惯了游牧的民族。

C. 文章善于借助自然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比如对黄昏斜阳下荒野白草的细致描写,就衬托了“我”内心的寂寞。

D. 本文语言颇具特色,既生动细腻,又亲切自然,句式整散结合,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独特的感触和真挚的情感。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B 2.①默默无声,字面意思是不声不响,一句话也不说;②这里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明了牧人没有“青春、财富、爱情和希望”可言的人生状况;③在荒凉、贫瘠、寂寞、无助的生活环境中,青春暗淡,生活贫寒,爱情难觅,希望渺茫,构成牧人苦痛的人生。他们饱受挫折和灾难,其人生毫无光彩,没有值得骄傲和宣扬的地方。 3.①对哈萨克牧民游牧生活的艰辛的同情,以及对牧民常年在荒野中倔强生存的敬佩;②对未来牧民生活更加舒适稳定的喜悦,以及对牧民突然被改变生活方式后生活和心理会受到较大冲击表示担忧;③对牧场被放弃、生态可能遭到破坏的忧虑。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项,“‘我’觉得舒适安逸的定居生活未必适合习惯了游牧的民族”分析不正确。“我”之所以惊讶,主要是担心突然而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给牧民的生活和心理造成太大的冲击和摇撼,让他们一时难以适应。相关表述见原文第5段。 2.试题分析: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要充分结合上下文,紧紧抓住句中的关键词。“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就这个句子而言,关键在吃透“默默无声”一词的字面含义及语境意义。结合上下文考虑,画线句子回答的应该是前文中“牧人的一生呢”,应是指出其人生困境。从语境意义来看,主语是“青春”“财富”“爱情”“希望”,谓语是“默默无声”。可见运用了拟人手法,表明了牧人没有“青春、财富、爱情、希望”可言的人生苦痛。 3.试题分析:题干问“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是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分析概括能力。作答时要抓住文中那些能直接或间接体现作者情感态度的语句,如“而现实中更多的却是荒凉和贫瘠,寂寞和无助。”“牧人的一生呢?这绵延千里的家园,这些大地最隐秘微小的褶皱,这每一处最狭小脆弱的栖身之地……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虽说这种古老的传统生产方式本身正在萎缩,但这么突然的大动作,对人们的生活和心理该是多大的冲击和摇撼啊。”“荒野终将被放弃。牧人不再是这片大地的主人。”“在乌伦古河两岸,大量的荒地将被开垦成农田,饥渴地吮吸唯一的河流。化肥将催生出肥大多汁的草料,绰绰有余地维持畜群度过漫长寒冬。”“他们的行进真是骄傲又孤独,在荒野中他们最倔强。”“无论如何,那情景让人看了很是辛酸。这是荒野,什么样的挫折都得接受,什么样的灾难都得吞咽。”然后将这些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内容分类概括,如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文中如何体现的,同时要交代清楚这种情感的表现是对物还是对人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古人说,欲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清末民初以来,在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下,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根基——汉字产生了怀疑。“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声称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

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面临外语教育的挑战。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二是面临信息化的挑战。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 ,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有的教学实验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和“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通过这些方法,一些汉字教育工作者尝试把每个汉字的文化基因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汉字有兴趣、生爱恋、晓逻辑、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

加强汉字教育,除了不断创新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全社会对汉字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要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才能把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心中。

(摘编自王殿卿《汉字教育攸关文化传承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现在一些人鄙视汉语而重视英语,直接冲击和削弱了汉字教育,不利于文化传承。

B. 清末民初一些知识分子对汉字产生了怀疑,原因之一是当时国人的文化自信不足。

C. 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的创新,有助于实现以字养德,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D. 汉字记录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分析了汉字面临的危机,指出了加强汉字教育的必要性。

B. 文章引用20世纪80年代某些人的观点,是为了证明汉字不能适应信息化的挑战。

C. 文章在论证汉字教学时,强调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借鉴传统汉字教学经验。

D. 文章首尾呼应,论述了汉字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加强汉字教育提出了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我们不进行汉字教育而使用拉丁化文字,则我们文明发展的根基必然被动摇。

B. 日本“脱亚入欧”对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影响很大,有的人甚至提出废除汉字的主张。

C. 创新汉字教学法,提升全社会对汉字的重视程度,有助于让古老汉字焕发新生机。

D. 汉字的形音义三要素,决定了汉字教育必须摒除拼音教学法,使用形象化教学法。

 

查看答案

(题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在2018年央视推出的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中,乡村教师梁俊和来自贵州山里的孩子们动情演绎了一首小诗《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在今年春节火了。

——摘自网络

材料二:“燃文化”是从腾讯视频2017年暑期提出的“好时光一起燃”这一主题衍生而来的新型文化体。它体现一种积极向上、充满阳光和热血的状态。

——摘自网络

材料三: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一》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认识与感悟?请结合任意两则材料的内容及含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能套作。

 

查看答案

下面是关于“微信对生活的影响”的调查表,请据此写出调查结论,并对微信用户提出一条具体建议。(结论和建议均不超过25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大凡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几乎都会被诸葛亮与司马懿这两位“大神”圈粉。有人因六出祈山、七擒猛获,①________;有人因巾帼素衣、蛰伏数年,佩服司马懿的“忍”。回眸那段真实的历史,②________。西晋名士崔琰以“聪亮明允,刚断英特”,为司马懿点赞,而战略家刘晔则用“明於治而为相,实为国之栋梁也!”表达对诸葛亮的敬佩。其实,我们大可不必纠结于二人谁更值得“打call”,因为作为蜀、魏两国的灵魂人物,③________,那个战火纷飞、风云诡谲的三国舞台都会因之而黯然失色。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在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回应中国经济运行热点问题,记者洗耳恭听。

B. 本店喜迎十周年店庆,凡光临本店消费满100元的顾客,本店将惠赠精美礼品一份。

C. 政府部门回复管辖单位:你校《关于增拨招生指标的请示》已经收到,内容完全晓得了。

D. 他对王编辑说:“感谢您对拙著不吝指正。我将遵照您的意见认真修改,再请您审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