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薛聪,字延智。方正有理识,善自标致,不妄游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薛聪,字延智。方正有理识,善自标致,不妄游处。虽在暗室,终日矜庄,见者莫不懔然加敬。博览坟籍,精力过人,至于前言往行,多所究悉。词辩占对,尤是所长。遭父忧,庐于墓侧,哭泣之声,酸感行路。友于笃睦,而家教甚严,诸弟虽昏宦,恒不免杖罚,对之肃如也。未弱冠,州辟主簿。太和十五年,释褐著作佐郎。于时,孝文留心氏族,正定官品,士大夫解巾,优者不过奉朝请,聪起家便佐著作,时论美之。后迁书侍御史,凡所弹劾,不避强御,孝文或欲宽贷者,聪辄争之。帝每云:“朕见薛聪,不能不惮,何况诸人也?”自是贵戚敛手。累迁直阁将军,兼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直阁如故。聪深为孝文所知,外以德器遇之,内以心膂为寄。亲卫禁兵,委总管领,故终太和之世,恒带直阁将军。群臣罢朝之后,聪恒陪侍帷幄,言兼昼夜。时政得失,预以谋谟,动辄匡谏,事多听允。而重厚沈密,外莫窥其际。帝欲进以名位,辄苦让不受,帝亦雅相体悉,谓之曰:“卿天爵[注]自高,固非人爵之所荣也。”又除羽林监。帝曾与朝臣论海内姓地人物,戏谓聪曰:“世人谓卿诸薛是蜀人,定是蜀人不?”聪对曰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入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帝抚掌笑曰:“卿幸可自明非蜀,何乃遂复苦朕?”聪因投戟而出。帝曰:“薛监醉耳。”其见知如此。二十三年,从驾南征,兼御史中尉。及宣武即位,除都督、齐州刺史,政存简静。卒于州,吏人追思,留其所坐榻以存遗爱。赠征虏将军、华州刺史,谥曰简懿侯。魏前二年,重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延州刺史。

(节选自《北史•薛聪传》)

【注】天爵:天然的爵位。指高尚的道德修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聪对曰/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人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

B. 聪对曰/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人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

C. 聪对曰/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人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

D. 聪对曰/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人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男女成年时要行冠礼,戴上表示已经成人的帽子,而“弱冠”就是还没有成年。

B. “释褐”通常是指脱去平民衣服,开始担任官职;有时也指新考中的进士被授予官职。

C. “人爵”是与天爵相对而言的,它是指尘世人们所封的爵位,例如国君所赐的公、侯等。

D. 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为海所环抱,因而称国境以内为“海内”,国境以外为海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薛聪为人清高,博学多才。他很看高自己,不随便与人交往;他阅读了大量的古代典籍,深入研究前人的言行,擅长辞藻辩驳与应对。

B. 薛聪官运亨通,敢于直谏。他被当时的人称赞,因此被朝廷任命为著作佐郎,起点很高;他任书侍御史,敢于弹劾豪强,连孝文帝都敬畏他。

C. 薛聪深得信任,受到重用。他被孝文帝视为心腹,总是陪伴侍卫在其身边参与谋划;他长期任直阁将军,宣武帝登基后又任都督等职。

D. 薛聪任性而为,受人尊重。当皇上戏问他是否为蜀人时,他扔了手中的戟后出去;当他在齐州去世后,官民因怀念他而留下他的坐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遭父忧,庐于墓侧,哭泣之声,酸感行路。

(2)帝欲进以名位,辄苦让不受,帝亦雅相体悉。

 

1.D 2.A 3.B 4.(1)遭逢父亲丧事,薛聪在墓旁修建房舍守孝,哭泣的声音,使路人悲伤感动。 (2)孝文帝想要提升他的名爵地位,他总是坚持推辞不接受,孝文帝也很体恤了解他。 【解析】 1.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房玄龄,生而为宰相

水鹿

初唐的天空,星光灿烂。

在后人看来,这些光芒属于魏征、王珪、尉迟敬德、李世勣……一个个激情张扬的人。他们思考、磋商、争辩,挺直了脊梁建功立业,做人成事。

然而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问题是:这么多个性鲜明的人,最容易骄傲不服气,碰撞成灾难性的内斗和党争。

他们太需要一个没有个性、没有激情的人,来做稳压器。

这个人,就是房玄龄。他总是笑眯眯地洞明世事,又总是不吭声地隐忍委屈。皇亲李神通攻击过他,

重臣萧瑀攻击过他,“第一宠将”尉迟敬德也攻击过他,眼看都要变成朝里的“出气筒”了,可他还是和没事人一样。他简直天生是给李世民做宰相的。

有一次房玄龄得了重病,一个口齿轻佻的小官吏开玩笑道:“宰相小病去探访有好处,如果病得快要死了,去探访也就没什么用了。”有人将这话挑唆到房玄龄那里,房玄龄对此的反应是——见到那个随众来探访自己的小官吏时,笑着调侃一句:“你都肯来看我,那我一时半会儿还死不了啊……”

房玄龄还是出名的“怕皇帝”者。急躁任性的李世民,也和大臣们一样,经常拿房玄龄当“出气筒”,越用越顺手。房玄龄照例不争辩、不顶撞,逆来顺受,道歉了事。有人因此讥讽老房“没骨气”,尤其是他身边还有傲骨铮铮的魏征作对比。其实房玄龄心里很明白,李世民是个多么骄傲的人,成天被魏征骂来骂去又不能还嘴,难免心理不平衡。那我老房做做自我牺牲吧,皇帝把气撒在我身上,总比他攒多了委屈以致决策失常要好。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次又一次心照不宣的表演:皇帝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发雷霆痛骂宰相,剥官落爵叫他回家待罪。房玄龄也就乖乖回家,平静地告诉家人“把房子打扫打扫,待会儿皇帝要过来接我回去”。而李世民果真就来接了,两人携手上车回宫,谁都不多说什么,好像发脾气那一幕从来就没发生过。

那些君臣的脾气,终于在性情温和、通达睿智的房玄龄手里,揉捏成方向一致、和衷共济的“合力”了。

但“老好人”房玄龄的本事绝不止于此,他有着令人惊叹的办事效率和实干能力。李世民和魏征等人通过争辩讨论定下了大政方针,房玄龄就和他选拔的一批实用性人才一起埋头苦干,去实现贞观的宏图大卷。

贞观时代,朝廷全部官员只有643人,房玄龄做了22年的宰相——除了贞观的最后一年他已过世之外——他总是日复一日处理着繁杂的日常行政事务,让一个高度精简的行政机构,发挥出强大的作用,支撑起贞观之治的日常大局。以致于李世民有时会抱怨他太过细致,警告说,身为宰相应该只管大事,把那些小事丢给下属就好。可房玄龄还是继续“我行我素”地“琐碎”着。

当时尚书省下辖的各部里,工作最繁琐、最被士人看不起的,是管理财政预算和账目的“度支司”,一度无人肯任其职。房玄龄竟以宰相之尊自任“度支郎中”,亲自把守着大唐国库。

这22年的殚精竭虑,比起早年辅佐李世民征战天下、决战玄武门,更值得记录在房玄龄一生功业的榜首。诚如后世史学家所公认的那样:作为宰相,他开国有功,却从不突出自己;王珪、魏征以谏诤闻名,他就竭尽全力给他们提供机会;李靖、李世勣善于带兵,他就在后方做好后勤支持;每一个官员,他都能让他们在贞观时代淋漓尽致地展示才华;他没有一项拿得出手的“政绩工程”,然而天下人都知道,这个国家少不了他。李世民也一样知道。

人生终是难免一死。贞观二十二年,房玄龄走到古来稀的71岁。在那个时代里,他已经是活得很长的老人了。高龄带来的疾病难以克服,房玄龄的身体越来越差。而此时,比房玄龄年轻许多的皇帝也已重病缠身,那太过绚烂的一生迅速地消耗掉了李世民的寿命。重病中的李世民,让人把房玄龄抬到殿中,在御座之侧放下,君臣对坐流泪,竟是相视无言。回首他们在渭北秋风之中的初遇,时光已经流逝了32年。

一段浩浩汤汤的贞观时代,回荡着各种各样的旋律。人们立德,立言,立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把自己独一无二的声音,铭刻在这个时代上。“贞观”因此而朝气蓬勃、气象万千。但贞观的第一宰相房玄龄,却在洪亮之声中沉默着,埋头忙于记录、整理、实施——他从来都没有自己的声音,他的声音就是“贞观”。

(节选自《读者》)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头写了魏征,王珪等人的激情张扬、骄傲。个性鲜明,为的是反衬房玄龄的沉稳、低调大度的性情。

B. 房玄龄作为宰相处理政事的人文环境并不太好,作者描写人文环境,突出了房玄龄的执政能力和隐忍性格。

C. 房玄龄是出名的“怕皇帝”者,他被皇帝当作“出气筒”,逆来顺受,他的软弱性格导致他做事也不干脆。

D. 作者在叙事时,通过运用把人物放置在具体的场景中来刻画的手法,使传主的形象血肉丰满。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文中叙述一个口齿轻佻的小官吏开房玄龄玩笑的事件,从房玄龄的回话中可以看出房玄龄的机智。

B. 房玄龄身为重臣,几十年来,没有做过大事,处理的都是一些琐碎的事情,以至于君王李世民抱怨、警告他。

C. 文章写李世民的急躁、骄傲、任性的性格是为了侧面表现房玄龄的温和、通达、睿智等性情。

D. 从小官吏开房玄龄的玩笑、被君王遣回家、君臣年高体衰时惺惺相惜等方面来突出传主形象,以小见大,可谓匠心独运。

E. 本文用鲜明的事例反映人物形象,也通过作者的评述补充人物形象,行文叙评结合,以评为主,使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3.文末“他从来都没有自己的声音,他的声音就是‘贞观’”,这句话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进行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狗这一辈子

刘亮程

①一条狗能活到老,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太厉害不行,太懦弱不行,不解人意、太解人意了均不行。总之,稍一马虎便会被人吃了肉剥了皮。狗本是看家守院的,更多时候却连自己都看守不住。

②活到一把子年纪,狗命便相对安全了,倒不是狗活出了什么经验。尽管一条老狗的见识,肯定会让一个走遍天下的人吃惊。狗却不会像人,年轻时咬出点名气,老了便可坐享其成。狗一老,再无人谋它脱毛的皮,更无人敢问津它多病的肉体,这时的狗很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世界已拿它没有办法,只好撒手,交给时间和命。

③一条熬出来的狗,熬到拴它的铁链朽了,不挣而断。养它的主人也入暮年,明知这条狗再走不到哪里,就随它去吧。狗摇摇晃晃走出院门,四下里望望,是不是以前的村庄已看不清楚。狗在早年捡到过一根干骨头的沙沟梁转转;在早年恋过一条母狗的乱草滩转转;遇到早年咬过的人,远远避开,一副内疚的样子。其实被狗咬过的人,大都把仇恨记在主人身上,而主人又一古脑把责任全推到狗身上。一条狗随时都必须准备着承受一切。

④在乡下,家家门口拴一条狗,目的很明确:把门。人的门被狗把持,仿佛狗的家。来人并非找狗,却先要与狗较量一阵,等到终于见了主人,来时的心境已落了大半,想好的话语也吓得忘掉大半。狗的影子始终在眼前窜悠,答问间时闻狗吠,令来人惊魂不定。主人则可从容不迫,坐察其来意。这叫未与人来先与狗往。

⑤有经验的主人听到狗叫,先不忙着出来,开个门缝往外瞧瞧。若是不想见的人,比如来借钱的,讨债的,寻仇的……便装个没听见。狗自然咬得更起劲。来人朝院子里喊两声,自愧不如狗的嗓门大,也就缄默。狠狠踢一脚院门,骂声“狗养的”,走了。

⑥若是非见不可的贵人,主人一趟子跑出来,打开狗,骂一句“瞎了狗眼了”,狗自会没趣地躲开。稍慢一步又会挨棒子。狗挨打挨骂是常有的事,一条狗若因主人错怪便赌气不咬人,睁一眼闭一眼,那它的狗命也就不长了。

⑦一条称职的好狗,不得与其他任何一个外人混熟。在它的狗眼里,除主人之外的任何面孔都必须是陌生的、危险的,更不得与邻居家的狗相往来。人养了狗,狗就必须把所有爱和忠诚奉献给人,而不应该给另一条狗。

⑧狗这一辈子像梦一样飘忽,没人知道狗是带着什么使命来到人世。

⑨人一睡着,村庄便成了狗的世界,喧嚣一天的人再无话可说,土地和人都乏了。此时狗语大作,狗的声音在夜空飘来荡去,将远远近近的村庄连在一起。那是人之外的另一种声音,飘忽、神秘。莽原之上,明月之下,人们熟睡的躯体是听者,土墙和土墙的影子是听者,路是听者。年代久远的狗吠融入空气中,已经成寂静的一部分。

⑩在这众狗狺狺的夜晚,肯定有一条老狗,默不作声。它是黑夜的一部分,它在一个村庄转悠到老,是村庄的一部分,它再无人可咬,因而也是人的一部分。这是条终于可以冥然入睡的狗,在人们久不再去的僻远路途,废弃多年的荒宅旧院,这条狗来回地走动,眼中满是人们多年前的陈事旧影。

(选自刘亮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句话是对狗这一辈子的高度概括,也是全文的总起;“不容易”三字揭示出了狗的命运,是文章的文眼所在。

B. 第②段写到狗命的安全,竟然是因为皮已脱毛、肉本多病成为了严重的废物而无人问津,获得相对安全,其颇具嘲讽的理由令人心酸。

C. 文章通过大量的叙事来写狗的一生,不假议论,冷静客观的将动物的命运与人的沧桑叠化在一起,展现出了一个人类透视自身命运的独特窗口。

D. 作者主要以拟人手法来写“狗这一辈子”,并未简单地将“狗”作为驱遣情思的物象和工具,从而由衷地表达出了对自然万物的理解与尊重。

2.文章多次提到狗的“主人”,从文本看,“主人”对狗的态度体现在哪些方面?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狗又是怎样的态度?请简要说明。

3.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说,一条老狗是“黑夜的一部分”,是“村庄的一部分”,也是“人的一部分”。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些说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表情包占领世界

谢石

我最近突发奇想地做了一个实验——如果不打字,单靠发表情,我们能跟朋友聊多久天?

结果,纯表情聊天非但没有卡壳,反而异常顺利。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是没想到它也深深地改变了我们的说话方式——如果没有表情,有些话还真不知道怎么说出口。成套的表情包里扮成清朝后宫妃嫔的女孩扭着头说“拉下去杖责二十”,要比直白调侃来得更有效;我也不需要特意写出“晚安”两个字,仅靠一轮月亮的画面就能传达祝福。

更有趣的是,聊天表情的主要阵地已经不再是熟人之间的调侃寒暄,它也开始占领谈正事儿的工作战场。动态图里笑着握手的画面胜过单薄的一句“合作愉快”。如果你留心收藏的话,表情包还能让你瞬间掌握数百种“谢谢老板”的方式。

表情包正逐渐占据人们网络交流的话语平台,成为日常交流中曝光量极高的沟通方式。根据微信提供的官方数据,每个月有超过6.97亿人活跃在微信及海外版Wechat上,他们每天要发送数以亿次计的表情。而这里最受欢迎的莫过于情绪激烈的“大哭”和“大笑”,代表喜悦的“呲牙”表情仅在2014年的QQ平台就发送了超过10亿次。

借助社交网络的力量,表情俨然已经成为通用全世界的语言,并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标志。就在去年底,牛津词典还将“喜极而泣”表情符号评选为2015年年度词汇。根据牛津词典的定义,“喜极而泣”是2015年全球最常用的表情符号,分别在英国和美国的所有表情符号中占到了20%和17%。这个表情“代表了享乐主义和抑郁症在一代人身上的撕裂、几近饱和的大众娱乐和壮观的杀戮间的撕裂——一个精神分裂的世纪”。

事实上,这个虚拟世界里也开始建立一种从现实中投射而来的“文化”。当宫廷剧开始流行的时候,表情包里也更多地出现“娘娘”“皇上”为主角的表情;当时装周快要开始的时候,服装设计师也开始为Bitmoji表情里的小人儿设计漂亮衣服,让它们穿上Kenzo的毛衣,背着Michael Kors的新款包包,替新款服装做流量预测。

也许正是因为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用表情来表达自我,表情世界里的数据也隐藏着许多微妙的真相。比如“谢谢老板”要比“老板你再不发红包我就要退群了”的发送次数更多。而在QQ平台的统计中,在不必谈工作的周末及其他法定节假日里,人们要比日常工作日里更喜欢发送“愤怒类”的表情。

表达喜怒哀乐的表情正在变成赚钱的战场。成功赚到钱的表情包并不少。名媛金·卡戴珊的表情应用Kimoji售价1.99美元,在上线之后不久获得了每秒9000的下载量,这让卡戴珊每分钟获得100万美元的进账。而篮球明星斯蒂芬·库里的表情应用StephMoji在上线三天后就超过了Kimoji,成为分分钟都能赚钱入账的热门表情包。

虽然在微信表情公共平台上,绝大多数表情都是免费下载使用的,但这些由十帧画面组成的动态表情,也正在逐渐成为能够赚钱的生意。微信表情平台2015年12月2日正式开放了给表情艺术家赞赏的功能,截至2016年5月1日,已上架的1500套表情中,有92%的表情开通了赞赏,累计赞赏金额超过人民币409万元,平均每次赞赏2元人民币。

尽管表情包似乎正在逐步占领世界的每个角落,但有趣的是,在这个愈发热闹的表情世界里,真正身处其中的人却似乎感受到了一丝失落。

表情设计师孟繁琦说,10年前刚开始做表情的时候,她要花费大量心思琢磨面部表情,因为起初以为表情取胜的关键“靠脸部细腻微妙的变化”,她要琢磨如何在8帧的画面里尽可能表现复杂的情绪,但近些年的表情下载和发送数据让她发觉,“浮夸的肢体语言”更受欢迎,“哭也分很多种,默默流眼泪的啜泣就不如满地打滚的哭法受欢迎”。现在最受欢迎的表情追求的是“一眼就看明白”,只要一个夸张的图片配一句简单易懂的文字,“恨不得2帧就画完了”,复杂的表情反而不容易受欢迎。

所以,在打开聊天窗口,看到表情包里一片情绪高昂的狂欢时,她说她其实更怀念那个“认真说话”的过去,不过这种情绪要怎么说出口呢?最后,她还是发来了一个表情,一个小狐狸无奈地耸耸肩,摇摇头。

(《中国青年报》2016年09月14日11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表情符号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标志,已经成为整个网络世界的通用语言,即使不写字,单靠发表情也可将聊天进行下去。

B. 作者认为表情设计师在刚开始做表情的时候,因最初以为表情取胜的关键是“靠脸部细腻微妙的变化”,所以设计师要花费大量心思琢磨面部表情。

C. “喜极而泣”是2015年全球最常用的表情符号,分别在英国和美国的所有表情符号中占到了20%和17%。

D. 名人表情的收费下载和给免费表情包赞赏功能的开放,使得表情包已经成为网络平台上主要的赚钱方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通过对与朋友用纯表情进行聊天的研究,发现科技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深深地改变了我们的说话方式。

B. 时装设计师为了替新款服装做流量预测,在时装周开始的时候为Bitmoji表情里的小人儿设计漂亮衣服。

C. 因为在微信表情公共平台上,由十幀画组成的动态表情,正在逐渐成为赚钱的生意,所以微信表情平台于2015年12月2日正式开放了给表情艺术家赞赏的功能。

D. 表情包市场中,脸部变化细腻微妙的8帧画面的表情,远不如让人“一眼就看明白”肢体语言浮夸的受欢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网络上和朋友聊天,直白地调侃不如使用扮成清朝后宫嫔妃的女孩扭着头说“拉下去杖责二十”的表情包来得更有效。

B. 微信提供的官方数据显示,每个月有超过6.97亿人活跃在微信及海外版Wechat上,表情包已经占据人们网络交流的话语平台,成为日常交流中曝光量极高的沟通方式。

C. 表情包的流行可以说是网络社会的一场集体狂欢,已经深深改变了我们的说话方式,但人们不再“认真说话”了值得深思。

D. 表情包的设计也体现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一种“文化”投射关系,比如:当宫廷剧开始流行时,表情包里也更多地出现“娘娘”“皇上”为主角的表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年伊始,央视的“经典咏流传”节目便强势霸屏,刚播出三期,收视率便创近年文化节目新高。在这之前,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和地方台的“汉字风云会”“诗书中华”“见字如面”“耳畔中国”等一大批传承传统文化的节目竞相亮相。

时隔一周,2月25日晚上在昌平冬奥会闭幕式上的“北京8分钟”,给世人带来一场融合科技与文化的视听盛宴,尤其是由智能机器人操作的24面冰屏所展示的黑科技,让全世界一睹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端倪。

有人说,文化可以丰盈生命,照亮灵魂;也有人说,科技可以改变生活,提升质量。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2016年的“科技三会”上也提到“科技兴则国家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作为被文化浸染被科技引领的你,对此有着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成为综艺界清流。有了“朗读者”独特的表达方式,受众才体会到了文字之美,体会到字句下面的悲欢和浪漫,也只有在这里才能听到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而去掉那些讲故事环节能让受众感到教化和煽情,从而引起更加强烈的共鸣。

①不是有了“朗读者”独特的表达方式,受众才体会到了文字之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