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女人 吴组缃 这个女人二十来岁,扁扁的嘴巴,扁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女人

吴组缃

这个女人二十来岁,扁扁的嘴巴,扁扁的鼻子。手粗,眼粗,身腰粗。她轻轻地推开门,蹑手蹑脚地走进来,说:太太,我想,我想,我想……”说的时候,两只粗大的手互相紧握,扭捏着;圆而大的眼睛往下沉,盯着她自己的脚尖。那脚趾头也在扭动着,是赤脚。

太太则才因为先生看了电影,没曾约自己,又想到昨晚上做了许多菜,等先生回来吃,等到八点先生才回来,先生说吃过了;吃过了,早就不告诉我!气得太太楞了一夜肚子。我晓得你心里早没我!两颗眼泪就流下来,就伏到床上去抽咽。

先生捧着一本书楞了一会,戴上帽子笃笃笃地出去了。

太太一个人在床上躺着,觉得没有趣味,看见这个女人推门走进来,忸怩得滑稽的样子。

一个礼拜前,这个女人由荐头行送来,先生问怎么样,太太说:看那傻样顶有趣的。于是就留下了。现在,太太虽然刚拭干眼泪,肚里还憋着气,可是她觉得很闷,愿意有个人和她说话。

你想什么?你说,不要紧。

我想太太给我看封信。

可以的。太太很骄傲很尊贵地点点头。

那女人拂开衣角,在腰上掏了一会,掏出一封没有封口的,已经皱褶得不成样子的信,忸怩地递给太太。

太太把信细看了两遍,撇着嘴笑了一笑,说:唔,是你丈夫来的信。

那女人想说点什么,把头拾起来,却又重复地低下,看看自己的脚尖。那脚趾头动了两动,到底没有说出来。太太接着说:

你丈夫说,他和你吵了嘴,他很懊悔。叫你明年回家去插秧。他不再骂你。你公公婆婆也不再打你骂你。说小炭子没有奶吃,叫你赶紧寄钱回去……”

太太把信上的话说了一次,又说了一次。说着,注意那女人的动作和表情。

那女人颈子红红的,渐渐红到嘴巴上,红到耳根。

倒霉——”咬住了,恨恨地再爆出两个字死鬼!

一下子功夫,她刚才那种忸怩的样子一点都没有了。

太太觉得顶有意思的,笑了。打着一种和小孩说话似的口调说:哦,你原来是吵嘴逃出来的?你胆子可不小!你是怎样逃出来的?你家在哪里?你说点给我听听看。

那女人把手扭了两扭,又稍微忸怩了一下说:

我是黑非,黑非。我家里种田。两个老不死的天天打我。那年水荒,说是我带来的;今年不下雨,又说是我带来的。可是真的是我带来的吗?那倒霉的死鬼也夹在中间骂。我插秧,我耘草,那小鬼小炭子还在背上哭呀哭的。六月里哭呀哭的,我车水,车到晚上,汗水臭烘烘的。那小鬼哭呀哭的,哭到天迷迷亮,就发烧,把我背上捱得一背子痱子。那倒霉的说我的痱子把小炭子弄得病病怏怏的,拿锄头敲我腿直骨。咕嘟咕嘟咽了两口唾沫。

太太看她说得那种急样子,唾沫咽了一口又一口,头一点一点的,身肢一晃一晃的。太太忍住了笑,扮得很惊讶的神气,说:

哦,打你?虐待你?岂有此理!——你慢慢说。

倒霉的,我不过吃了你家三碗锅巴饭!我想想,我就气不过。我把我娘给我的一根簪子卖给红毛鸡,贩银子的。红毛鸡是个老头子,我跟红毛鸡走。红毛鸡不肯带我。我晓得他到上海。我死乞白赖跟他走,一走走到南京。我用了一吊三百钱。我就到行里头。三丁子,新嫂子,二嫂子,富头的妈,都在行里。都不种地了,都进行了……”

都是你们村上熟人?

那女人点点头。

真好胆子!太太松了松腰,赞叹着。

那鬼老头子,红毛鸡,还拿话吓唬我喂!吓得心直跳。那鬼老头子说,南京上海有洋鬼子捉人挖眼睛,有洋鬼子。——倒妹子才不怕!不吃那口气饭!自己做,自己吃!

那你的孩子你不管了?小炭子?太太不知几时有点感触,态度骤然正经起来。

那女人不说话,看看自己的脚动了两动。半晌,才说:我问太太借两块钱。我托太太写封信。

钱倒可预支给你,没问题。可是你的信不好寄呢。信上说寄到鸿胜先,什么东西呢?

那女人把两只又大又圆的眼睛望到窗子外边的天。说:怕是在城里,是家店,是家茶馆。姓鸿的开的。

哪有姓鸿的呢?没有这个姓。

倒霉的也不写清楚!

是你丈夫写的吗?

那倒霉的写得出信!扁担大的一字都不认识!——我去问问二嫂子。说完就出去了。

太太深深吐了一口气。回头看见那枕上潮湿了的一块,她就觉得自己腮上火辣辣的。

太太不再觉得这女的顶有趣的。她佩服这个女人,她羡慕她。但是,对于她自己,她不知道该怎么办。她想看。

选自《太白》,1935年1月第1卷8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太太一开始看到黑非觉得她那傻样子顶有趣的,后又写太太不再觉得这女人顶有趣的’”,二者并不矛盾,恰恰能更好地反映黑非的行为给太太内心带来的触动。

B.太太因为先生看电影没有约她、没有回来吃饭又不事先告知这样的小事就生气,甚至与丈夫闹别扭。这位不通情理的太太,是作者极力贬低的人物形象。

C.回头看见那枕上潮湿了的一块,她就觉得自己腮上火辣辣的一句与两颗眼泪就流下来,就伏到床上去抽咽形成照应,也说明太太完全走出了生活阴影。

D.太太是从黑非的讲述中了解到黑非身世的。黑非无法忍受族权、夫权对她的迫害和欺压,毅然选择出走,这与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E.小说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地方风俗的农村,风格上呈现出一种质朴和真实的特征,无论是人物的对话,还是对人物的刻画,小说语言都散发出乡土味。

(2)这篇小说有主副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黑非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吴组缃先生的文学作品十分关注女性命运,这种关注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1)AE(选A得3分,选E得2分,选D得1分。) (2)主线是因为太太过于依赖丈夫而造成的婚姻生活不幸福。副线是黑非勇敢地走出虐待自己的家庭。设置主副两条线索,使得情节结构既集中紧凑,又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主副线交织,在对比中更加凸显出黑非的形象,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3)①果断勇敢。她为改变现状,追求独立自由的新生活,果断地卖掉娘给的一根簪子,离家出走;她独自到城里谋生,不怕红毛鸡的吓唬,不怕洋鬼子挖眼睛。②勇于抗争。她不满丈夫和公婆对自己的虐待,逃离了受尽屈辱的家庭,并且在来信后也不准备回家。③独立自主。她逃到城市去独自谋生,尽管不适应,但她并不退缩。④勤劳善良。在婆家时,她插秧耘草车水,还要带孩子,吃苦耐劳;她惦记着孩子,向太太借钱准备寄回家。(以上四点为主要特点,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给满分6分。如果答其他方面,如“ 忸怩羞涩”“吃苦耐劳”等,只要分析合情合理,可酌情给分。) (4)意义:①小说中的乡下女人在遭遇家人的虐待后,逃到城市去独自谋生,一心想找属于自己的新生活。她出走的勇气闪烁着独立个性的光芒。②作者同时刻画了城市女性形象,与黑非相比较,作家有意批判了城市太太的“依附性格”,高度赞扬黑非身上所体现的“独立意识、个性意识”。 联系现实:①不应忽视女性的命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更需要审视女性的权利和命运;②中国封建意识的影响,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自然离去,在封建礼教慢慢消逝的时候,探讨新时代女性的精神内涵,更有现实意义。(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可从小说人物形象、文章结构、小说主题等角度分析作答。B“小说中的太太可谓不通情理,是作者极力贬低的人物形象”理解错误,小说中的太太是为了衬托“黑非”这个形象的,不是作者极力贬低的一个形象。C“也说明太太完全走出了生活阴影”理解错误,文末说“对于她自己,她不知道该怎么办”。D“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不全面,她的出走还是为了自由,她身上更闪烁着独立个性的色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印章艺术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它的起源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分不开。据传,在四千多年前的华夏族已经经用玺印了。汉代的《春秋远计枢》中说:“黄帝时,黄龙负图,中者,文日天王符玺。”这里说的玺,便是我们后来所说的印章。印玺开始是作为一种契约和凭证来使用的。《左传•裹公二十九年》中记载:“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

《周礼•地官•掌节》也记载:“货贿用玺节。”可见玺印在封建文书和贸易往来中的作用。秦始皇一统六国,规定了皇帝的印称“玺”,官吏和民间只能叫“印”。于是,印便有了证明社会身份的作用了。古玺印采用的文字是不规范的,秦始皇将小篆定为通用字体后,篆书便成了印章文字的主流。

中国使用印章的历史,从考古所得的遗存看,可上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河南安阳商代墓葬遗址中曾出土过印章,印面是四角内收的方形,称为亚字形,印文是小鸟的图象。同时出土的还有铸造青铜器的范模,可知这方印章是制作青铜纹饰的印模。在使用功能上,它与后世的印章不同,但透露出印章的出现,深受契刻的影响。远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上就发现了契刻符号;殷商时代在甲骨上记载占卜事件也契刻卜文;在铸造青铜器时,人们更把契刻技艺与金属铸造结合,创造出具有史书价值的青铜器铭文。这说明印章的产生同契刻传统是相承的。印章的使用方式也保留着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特点,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纹饰,如几何纹就是用雕刻花纹的模印印在陶器表面上的。北京刘家河商代遗址中,曾出土了一件陶制的模印,其形制与印章极为相似,长方形的模面,模背上粘接着兽形把手,形制很像印章。所不同的是模印较印章薄,把手较印纽大,为雕刻镂空花纹的薄片。

1992年,著名考古学家李学勤著文《中国玺印的起源》,论述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件铜印为商代玺印,从而为中国印章的起源提供了时代最早的实物例证。这三件铜印系本世纪30年代后期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三印形制相似,都是扁平板状印体,正方形印面,铸阳文、鼻纽。因出土时未经科学发掘,辗转流传,对其时代及真伪曾有不少学者质疑。李文从解读印文入手,对照有关青铜器铭文,考订其中两件铜印印文为商代末期的族氏之名。最终确认它们是商代后期的古玺。并提出这三件玺印的制作已较成熟,其渊源仍可上溯。

具有符刻铭记功能的印章约形成于西周春秋时期。西周实行宗法封建制,中央王室与诸侯国颁布政令、分封委任、处理军国政务都需要有表明权力的凭证。民间的经济、民事活动也需要契约性的证明。印章作为政权机构或个人权力的信誉信物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作用。上述文献记载反映出西周春秋时,使用玺印的情况与战国秦汉时代极相似。不过,这一时期的玺印实物尚未发现。

大量的战国时代的印章遗存,表明印章在战国时已非常盛行,使用印章成为普遍流行的风尚,形成中国印章的第一个发展高潮。

(摘编自王志敏《中国的印章与篆刻》)

1.下列对文章第一、二段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社会结构的复杂化的进程,印章便应运而生,从有关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来看,中国使用印章的历史至少有三千多年。

B. 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印章具有实用价值,它开始是作为一种契约和凭证来使用的,后来在封建文书中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C.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范了印章的使用,规定了皇帝的印为“玺”,官吏和民间只能叫“印”,并将小篆定为印章的通用字。

D. 河南安阳商代墓葬遗址中,曾出土的印面是四角内收的被称为亚字形的方形印章,在使用功能上与后世的印章不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我国契刻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陶器到殷商时代的甲骨,再到青铜器上都有契刻的文字出现。

B. 伴随商代墓葬遗址印章出土的还有铸造青铜器的范模,这方印章正是制作青铜纹饰的印模,可见印章同契刻的密切关系。

C. 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纹饰是用雕刻花纹的模印印在陶器表面上的,由此可知印章的使用方式受到了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影响。

D. 北京刘家河商代遗址中出土的类似印章的模印,长方形的模面,模背上粘接着兽形把手,再次印证了印章与模印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引用《春秋远计枢》中的话,是为了说明印章的起源,引用《左传》和《周礼》中的记载,则说明了印章在当时的用途。

B. 李学勤的文章《中国玺印的起源》以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件铜印为论述对象,指出其为商代玺印,并考订其印文为商代末期的族氏之名。

C. 由于西周时期政权机构处理政务的需要,以及民间的经济、民事活动契约性证明的需要,此时出现的印章便具有了符刻铭记的功能。

D. 尽管尚未发现西周春秋时的玺印实物,但其使用玺印的情况是有文献记载的;战国时代使用印章的现象很普遍,大量的战国时代的印章遗存就是证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下面是十九大报告涉及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词: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和谐共生、健康中国、文化自信、牢记使命……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表达你对建设美丽中国的思考。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成为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做,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字。

 

查看答案

辩论是指双方都用一定的理由或证据指出对方见解的矛盾或错误,并论证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看法的正确。

下列选项中,符合定义的构成要件的是

A. 双方必须发表自己的见解

B. 目的是指出对方见解的错误

C. 双方的见解必须存在错误

D. 辩论的结果是双方的观点都正确

 

查看答案

逻辑推断题,当代知名的建筑设计大师,绝大部分还没从建筑设计学校毕业就已经离开学校,开始自己的建筑设计生涯。因此,有人认为建筑设计的专业学习对学生们今后的职业发展并没能提供有力的帮助。以下哪项如果为真,能够最有力地反驳上述推论是

A. 在建筑设计行业中职业发展比较好的从业者,基本都毕业于建筑设计学校。

B. 调查显示,建筑设计学校毕业生的平均年收入要显著高于同类院校其他专业的毕业生。

C. 知名建筑公司在招聘设计师时,很看重应聘人员的毕业院校。

D. 建筑设计大师都承认,他们学习了建筑设计学校的基础课程。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词兴起于隋唐,到了宋代,随着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可配乐演奏的词就开始兴盛起来。起初多是民间艺人为了演唱的需要而自己填词;很快,文人们在诗、文创作之外,发现了这个可以供他们施展才华的场地。于是,_____。由于词最初主要是供宴饮娱乐之需,是由歌伎演唱的,所以____ 。这样的词多写离别相思,风花雪月,这便是初期的婉约词。但由于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思想、性格、情感和审美趣味有差异,_____有人把两宋时期的词人和创作,从总体上分成“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