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翘首远眺一座巨大的山峰,可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但它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
谚云“极盛之后,难以为继”,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以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宋人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于是他们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深处挖掘。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之诗。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比如宋人 的送别诗多写私人交情和自身感受,宋人的山水诗则多咏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所以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
在艺术上,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 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既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也是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宋诗终于与唐诗成为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正如缪钺所云:“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 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钱钟书则云:“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诗与唐诗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成为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选自莫砺锋《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唐诗是一座巨大的山峰,宋诗在巨大的压力面前,走出一条完全不同的新路。
B. 宋诗的创新,表现在题材上向日常生活倾斜,这种特点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
C. 苏轼和黄庭坚是宋诗风格的典型代表,其畅达和瘦硬可视为对唐诗风格的一种突破。
D. 宋诗所追求的平淡,是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较之唐诗的丰神情韵更胜一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宋诗能与唐诗双峰并峙是宋人努力创新的结果。
B. 文章主体部分从内容的开掘和风格追求两方面来论述宋词是如何创新的,思路清晰。
C. 文章第四段分析苏轼和黄庭坚对各自偶像的推崇,是为引出宋诗“平淡”的内涵。
D. 文章末段引用缪钺和钱钟书的话,证明唐诗有丰华情韵的特征,宋诗以平淡为追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诗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宋人有唐诗这个学习宝藏和典范。
B. 唐代诗人普遍不写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细物,而末代诗人也不写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
C. 一些宋代著名诗人有相对唐诗而言新生的风格特征,这是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D. 宋诗追求的“平淡”不同于现在通常所说的“平淡”,是超越了“雕润绚烂”的平淡。
材料概括分析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5分)
从前的文学观念与我们现在的文学观念很是不同。他们以为文学的唯一作用只是“载道”。但我们认定文学广大无垠,是批评人生、解释人生的。在他们的旧观念下,多少真正的文学为旧观念所压迫,竟失去了它们的真价值,而为一般人所轻视。最可怜的便是小说,他们亦读小说、做小说,爱小说,但却始终拿消闲的态度来对付小说,以为小说是不能称做正宗文学的。他们以为小说是“出于稗官,街谈巷议,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君子弗为也”。
他们虽然轻视小说,但是他们仍旧是很迫切地要知道他人的感情与动作,他们受了生之压迫,感受生之苦痛,仍旧很迫切地要求安慰,要求同情。他们仍旧向小说家喊道:“请你们安慰我,使我乐,使我忧,使我歌,使我泣,使我富于情绪,使我梦,使我笑,使我震动,使我饮泣,使我思量。”(莫泊桑语)所以仍旧差不多是无一人不读小说。小说仍然存在,并且很有势力。
有许多人虽然受了旧文学的观念的束缚,但是所为“道”也者,究竟敌不住情感。他们自身领会了人生的意义,看清楚了人生的真相,创造的冲动永久催促他们,同情的血流,继续在身体里鼓荡,所以仍旧有好小说出现。
(节选自瞿世英《小说的研究》)
1.旧观念下一般人是如何看待小说的?请简要概括。(5分)
2.第2段中,为什么说“小说仍然存在,并且很有势力”?(4分)
3.最后一段中所说“好小说出现”的条件有哪些?(6分)
简答题
(1)《红楼梦》第三十二回中,听到金钏投井而死的消息后,袭人“不觉流下泪来”,贾宝玉“在王夫人旁边坐着垂泪”。两人都流泪,但蕴含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
(2)试比较分析《家》中觉新三兄弟对家里人为免“血光之灾”的做法的不同态度。
(题文)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宁府为秦可卿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场面宏大,北静王也来了。贾珍同贾政贾赦三人连忙以家礼相见。北静王在轿内欠身含笑答礼,并对贾政说,想见见衔玉而诞的宝玉,宝玉很不情愿。
B. 《家》叙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衰落崩溃的过程,高家三兄弟的恋爱故事是小说的重要内容,包括觉新与梅、瑞珏的婚姻悲剧、觉慧与鸣凤的爱情悲剧、觉民与琴奋起反抗获得的幸福爱情。
C. 《家》中写道:“可是后来他回到自己的房里,关上门倒在床上用铺盖蒙着头哭,为了他的破灭的幻梦而哭。”这里的“他”指的是觉民,而“梦”的内容则是指他打算中学毕业以后到有名的大学里继续深造,想到外国留学,梦想与表妹结婚等。
D. 贵妃省亲时邀众人作诗。宝玉作《怡红院》一首,起草内有“绿玉春犹卷”一句,被宝钗转眼瞥见,教他把“绿玉”的“玉”字改作“蜡” ,并指出其用典出处。宝玉听了,不觉洞开心臆,笑称宝钗为师父。
E. 觉新两个兄弟的思想比他的思想进步些,他们常常称他做刘半农的“作揖主义”的拥护者,他自己也常说他喜欢托尔斯泰的“无抵抗主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昔有王元长者,尝谓余云:“宫商与二仪俱生,自古词人不知之,唯颜宪子乃云律吕音调,而其实大谬。唯见范晔、谢庄,颇识之耳。”尝欲进造《知音论》,未就而卒。王元长创其首谢脁沈约扬其波三贤贵公子幼有文辨于是士流景慕务为精密,襞积细微,专相凌架。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
(节选自钟嵘《诗品·序》)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王元长创其首谢脁沈约扬其波三贤或贵公子幼有文辨于是士流景慕务为精密
2.谢脁是____________时期杰出山水诗人,与“大谢”____________(人名)同族,世称“小谢”。
3.根据材料,概括文中所指当时诗文过于重视声律的原因。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对于巨人,只有极少的人能够站在他们的肩膀上,而更多的人则是拜倒在巨人的脚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