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请以“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1)写一篇议论文,中心观点准确、鲜明。 (2)写...

请以“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1)写一篇议论文,中心观点准确、鲜明。

(2)写一篇记叙文,中心突出,生动形象。

注意:①按照要求,选择完成(1)或(2)的写作任务;②题目自拟。 ③不少于800字。

 

早 谁不期待那东方喷薄欲出的朝日? 谁不渴望“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欣喜? 谁不想消除“草色烟光残照里”的哀怨? 这一切,都源自对早的向往。有了早,就能欣赏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孤寂美;有了早,就能领略到“岭上晴云披舒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的奇异;有了早,就能抒发“愿乘风破万里浪,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宏愿。 于是懂得,早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抹亮丽色彩,是实现人生精彩的动力。用早来鼓舞自我,何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悔恨?何须有“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无奈?有了早的激励,才有了比尔•盖茨微软帝国的不朽传奇;有了早的激励,才有了张瑞敏“全球唱响海尔”的凯歌;有了早的激励,才有了俞敏洪新东方英语学校的繁花似锦。 而失去了早出发、早行动、早成功,很多人只能去搭乘人生的末班车,只能任灰暗成为生命的主色调,而不能书写人生的华章。毕竟,“笑看庭前花开花落,漫观天边云卷云舒”是一种超然。但辉煌更是人生最壮美的云霞,何不用“早”来磨砺自我,磨砺一方月明云开的壮阔沧桑? 此亦似人,此亦如国。早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条件,是一个社会繁荣昌盛的保证。有了早的激励,才有了荷兰“海上马车夫”的美誉;有了早的激励,才有了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的胜景。试想,偌没有当年邓小平的高瞻远瞩,作出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只怕中国只能在“文革”的阴影下踟蹰不前,哪里又有当前的恢宏气势? 而同样,一个国家没有早的眼光,只能落后于世界潮流。失去了早,就如同明清时期中华文明无奈的式微;失去了早,就如同戈尔巴乔夫领导下的苏联的土崩瓦解。 早是心中不落的青阳,早是心中不倒的信仰。有了早的激励,又何必再发“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悲音;有了早的激励,又何必再唱“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哀曲? 用早激励人生,用早装点梦想,去厉兵秣马,去扬剑试锋,终会迎来春暖花开的灿然,终会领略江河源头的胜景奇观。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话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对于话题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话题,真正吃透话题,总结出话题的主旨,紧扣话题,从话题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本次作文的话题是“早”。“早”第一个含义是“太阳出来的时候”,另一个稍微难想到,是“时间靠前,在一个时间之前”。而“早”这个题目属于“单词型”话题。“单词型”话题的特点是含义丰富、外延空间大,所以要想确定一个恰当的考生能牢牢把握的切入点,我们只需要采用短语法和造句法来把这个题目的外延收敛、缩小,确保能够从一个小的切入口来行文。例如:短语类型的“早晨”“早上的阳光”“早晚的事”“早间新闻”“趁早”“早安”“赶早”“早教”“早恋”等等;句子类型的“出名要趁早”“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上做什么晚上做什么”“做任何事情都要早一点”“早一点是一种生活态度”“早一点做好准备”“道一声:早”“早一点长大”等等,这样不管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中心思想就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根据自身掌握的素材库的内容和自己最想说的话而确定下来。同时,“早”这个题目只要根据 “高考作文主题四分法”,很容易判断出其主题是关于人生的:每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不就是要趁早吗?早一点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正是完满人生吗?从反面角度来看,人生有很多遗憾,为什么不能早一点发现和弥补呢?关于生活画面的:哪一位考生没有看到过早上磅礴而起的朝阳呢?哪一位考生没有自己抱怨说过“这个题目我早一点想到就好了”呢?哪一位考生没有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在早晨起来轻声道一声“早”呢?所以本次作文留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是很大的,只要与“早”有关的话题都可以写,写议论文,正面立意如:人生路上早规划,早起的鸟儿有虫子吃,人勤春早,鸡鸣早看天未雨绸缪,笨鸟先飞早入林,早睡早起身体好,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你的成功很可能就因为做什么都比别人早一点,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也可从反面立意:不要过早加重孩子的负担,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早起的虫子被鸟吃,厚积薄发,大器晚成,早恋早婚祸害无穷。写记叙文,可以记一个人物,写一个故事,当然必须与“早”有关,如写农村,以前老一辈起早贪黑一辈子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新一代农民掌握了科学技术,不仅穿衣吃饭不成问题,还盖了楼房,买了小车,种田很轻松,再也不用起早贪黑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案头清供

张中行

①名为书生的,室内都要有个书桌,也有人称为书案。如果略去多占地方这个缺点,书案以宽大为好,语云,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之义也。书案宽大,面上可以放各种用物,写写画画,以及钻研经典,攻乎异端等等;其下还有抽屉多个,不宜于摆在面上的,可以韫椟而藏。藏了,以不说为是;单说面上的,放什么,如何放,似乎也有学问,至少是习惯。记得多年以前,大学同学卢君以懒散著名,书案上的东西一贯是多而杂。有一次,我在场,他想吸烟,找烟斗和烟包,到堆满半尺高杂物的书案面上摸,费半天力,以为摸到烟包了,拉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只袜子。这是放物多的一个极端。还有放物少的极端,是已作古的友人曹君,书案面上一贯是空空如也,他说图看着清爽。我是中间派,实用和看着兼顾。都放了什么呢?写小文不同于填登记簿,决定躲开那些估计不能引人入胜的,只说我认为值得说说的一些。名为清供,清的意义是没花钱,供的意义是我很喜欢,甚至想套用乾隆年间陈坤维女士的一句诗——珍重寒斋(原为“闺”)伴我时。

②清供三件,先说第一件,是个黄色的大老玉米。这是北京通用的称呼,其他地方,如东北称为包谷,我们京东称为棒子,正名或是玉蜀黍吧。名者,实之宾也,关系不大,还是说来源。是去年秋天,老伴接受她的表妹之约,到容城县乡下去住几天。我,依义要陪着前往,依情也愿意前往,于是只是半天就到了鸡犬之声相闻的乡下。坐吃,游观,都是例行之事,可按下不表;只说我最感兴趣的,是年成好,所养驴、鹅、鸭、鸡、鸽等都肥壮,我可短时期偿与鸟兽同群的夙愿。人,古今一样,虽是逝者如斯夫,却愿意留些驻景。古人办法少,即如李杜,也不过写几首诗。今人同样可以写诗,只是因为不会或愿意更真切,一般是用照相法,个别的用录像法。我用照相法,请驴来,我紧贴在它身旁,照,成功。请鹅来,它摇头扭身,坚决不干,只好说声遗憾,作罢。活物不成,只好降级,院里黄色老玉米堆成小丘,坐在顶上也可以洋洋然,于是照一张,胜利结束。几天很快过去,离开之前,又想到老玉米,于是挑一个大而直且完整的,带回来。这东西在乡下不算什么,进我的斗室就成为稀罕物,常言道,物以稀为贵,所以它就有权高踞案头。

  ③清供的第二件是个鲜红色椭圆而坚硬的瓜,我们家乡名为看瓜,顾名思义,是只供看而不能吃。也要说说来源。是今年中秋,承有车阶级某君的好意,我到已无城的番河县城去过中秋节。吃各种土产,寻开天旧迹,赏月以证“月是故乡明”等等,都是题外话,可不谈。只说这个看瓜,是一位有盛情的杜君请我到他家吃自做的京东肉饼,在他的窗台上看见的。他说是自己院内结的,大大小小十几个,如果喜欢,可以随便拿。窗台上晒着一排六七个,我选了个中等大的,也总可以压满手掌了。返京的车上,还有家乡产的月饼等等,我把这看瓜放在最上位,因为有老玉米的成例,它是清供,下车之后理应高踞案头的。

④清供的第三件是个葫芦,不是常见的两节、上小下大的,是两节、上下一样粗的,据说这是专为制养蝈蝈的葫芦而种的,比较少见。也由来源说起,这回是由远在异县移到近在眼前。是同一单位的张君在单位院内种的,夏天我看见过,没注意。秋天,霜降以后,一次我从他的门前过,看见北墙高处挂着一排葫芦,也许因为少见,觉得很好看。我也未能免爱就想得到之俗,敲敲门走进屋。他热情招待,指点看他的鸟笼和鸟,已经制好的蝈蝈葫芦。我问他今年结了多少,有不成形的,可否送我一个,摆着。不想他竟这样慷慨,未加思索就说:“摆就得要好的,我给您找一个。”说着就上墙,摘个最大最匀称的给了我。我拿回屋,放在案头,使它与老玉米和看瓜鼎足而三。

⑤鼎足而三了,我当然会常看。是不是也常想,或曾想,这有什么意思?如果追得太深,也许竟是没有意思。所以为了不至落得没有意思,最好还是不追得太深。或者哲理与常情分而治之:坐蒲团时思索哲理,起身走出禅堂或讲堂时还是依常情行事。我是常人,因而也就如其他常人一样,有想望,也有寂寞。怎么处理呢?其中一种可行的是如清代词人项莲生所说:“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其实,这意思还可以说得积极一些,即如我这些案头清供,有时面对它,映入目中,我就会想到乡里,想到秋天,而也常常,我的思路和情丝就会忽然一跳,无理由地感到,我们的周围确是不少温暖,所以人生终归是值得珍重的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第①段由书生的书案谈起,谈及书案上的物品,对比了朋友们的案头布置,最后才引出自家的案头格局,引出叙述中心——案头清供。

B. 本文的案头清供指的是没花钱的而让“我”很喜欢的摆在案头的三样东西:大老玉米、看瓜、葫芦。它们既普通又特别,成为作者记忆的纽带。

C. 本文第⑤段引用项莲生的“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表明清供本是“无益”的,只不过是用来打发时光的,流露出作者的消极情绪。

D. 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结构,开头表达了对案头清供的喜爱,中间三段分述三件清供的来源,结尾处则借物抒情。全文叙议结合,意蕴丰富。

2.本文第②段在语言运用上极具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结合全文,说说文末作者产生“所以人生终归是值得珍重的”这样的感悟的缘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惟有鹧鸪飞。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这首咏物诗题为“越中览古”,但览到的只有“鹧鸪飞”,其他的场景全是基于历史的想象。

B. 首句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灭吴的史实起笔,一“破”一“归”,尽显勾践大败夫差的八面威风。

C. 接下来的两句从战士和宫女入手,衣锦荣归,美艳如花,极言勾践破吴后的繁盛景象。

D. 末句用“至今”表现时间之长,用“惟有”表现落差之大,看似轻轻一点却使人顿感无限悲凉。

E. 全诗综合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及对比的表现手法,婉转深挚地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伤情怀。

 

查看答案

名篇名句默写

(1)《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对当年在此鏖战的众多英雄的缅怀。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若像南朝宋刘义隆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有“_______________”的结局。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对比手法批判秦搜刮财物极尽分毫,挥霍起来极不珍惜,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论语·述而》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自己的义利观。

 

查看答案

课内文言文翻译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公弼传

苏轼

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鬻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黩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其人仁慈,故严而不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一县大                耸:震惊

B. 公自兵阻水拒之        勒:率领

C. 正民免                坐:定罪

D. 而流之                贷:施与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黩。

B. 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黩。

C. 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黩。

D. 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雩都当地的巫师,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以祭鬼免除火灾为借口,大肆搜刮百姓财物,陈公弼到任后,严令禁止。

B. 陈公弼到房州后,而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声威赫赫,终于保得一方安宁。

C. 淮南发生饥荒,寿春太守王正民被指责救灾不利,他实行的“折役米”导致米价飞涨、饥荒更重。陈公弼把实情上奏给朝廷,上言说王正民没有罪过。

D. 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经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来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老吏曾腆侮法鬻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

(2)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