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名篇名句默写 (1)《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

名篇名句默写

(1)《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对当年在此鏖战的众多英雄的缅怀。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若像南朝宋刘义隆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有“_______________”的结局。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对比手法批判秦搜刮财物极尽分毫,挥霍起来极不珍惜,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论语·述而》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自己的义利观。

 

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夙、寐、靡、画、胥、赢、仓皇、锱铢、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课内文言文翻译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公弼传

苏轼

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鬻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黩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其人仁慈,故严而不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一县大                耸:震惊

B. 公自兵阻水拒之        勒:率领

C. 正民免                坐:定罪

D. 而流之                贷:施与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黩。

B. 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黩。

C. 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黩。

D. 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雩都当地的巫师,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以祭鬼免除火灾为借口,大肆搜刮百姓财物,陈公弼到任后,严令禁止。

B. 陈公弼到房州后,而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声威赫赫,终于保得一方安宁。

C. 淮南发生饥荒,寿春太守王正民被指责救灾不利,他实行的“折役米”导致米价飞涨、饥荒更重。陈公弼把实情上奏给朝廷,上言说王正民没有罪过。

D. 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经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来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老吏曾腆侮法鬻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

(2)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同其它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恐怕要算《礼记》了。《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的《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风采的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子作为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但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等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这明显地反映在中晚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之中,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里首次总结出竹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高尚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里则更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刚”“柔”“忠”“义”“谦”“贤”“德”等等品格赋予竹子;此外,“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也或先或后赋予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老竹)。从此,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并通过种竹养竹、咏竹画竹等等追求风流雅致的行径,一代一代传承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节选自《汉字趣编》之十二)

1.下列有关“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礼记·祀器》中说的“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是古代典籍中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文字记载。

B. 竹子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因为它的某些独特之处与这些君子贤人的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有契合之处。

C. 戴凯之的《竹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也是文人雅士赋竹、赞竹,竹文化发展到高峰时期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竹谱专著。

D.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表现出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只是因为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他们沉醉痴迷。

B. 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是为了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

C. 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其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特点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是中唐以后的事。

D. 白居易《养竹记》总结出竹的高尚情操,刘岩夫《植竹记》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品格赋予竹子,使竹文化更具内涵。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将“刚柔忠义”等品格赋予竹子,将“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赋予了慈竹和筇竹,表明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已确立了牢固的地位。

B. “竹林七贤”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莫大影响,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与之有关。

C. 竹子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由外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

D. 从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到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寓情于竹、引竹自况来看,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 许多老人都希望抱团养老,这种心理需求带有一定的普适性,适宜那些收入比较稳定、刚步入老年队伍群体的人的内心期待。

B. 自2018年1月1日起,在全国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到2020年,力争在全国范围内初步构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

C. 想当年海尔初涉印度市场,面对着复杂和独特的市场环境,如何找出最佳的适合印度市场的方案成为当时海尔最大的挑战。

D.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济南孔学堂内听众济济一堂,著名胡琴演奏家沈诚正在进行题为“从欣赏国乐走进传统文化”的讲座。

②“脱贫了”“涨工资了”“搬新房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张张开心的笑脸,汇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民生画卷。

③针对韩国记者的提问,外交部发言人回应,与其总是在这里捕风捉影,不如切实倾听民众呼声,采取有效措施。

④路遥先生所著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里,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孙少平这样一个寒门学子的形象。

⑤时代造就诗人,诗人也赋予时代新的内涵。余光中那代乡愁作家,将积压在人民心中的离别之苦表达得酣畅淋漓

⑥一批批海洋科考的“神工巧匠”前赴后继,勠力同心,驾驭着各式国产“神器”,将一幕幕深海“神奇”呈现在世人面前。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