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铁丝网上的春天 袁鹰 都说春天来了。可是,春天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铁丝网上的春天

袁鹰

都说春天来了。可是,春天在哪里呢?

上海早已成了“孤岛”[注],但这座“孤岛”上没有青山,没有绿水,是一座灰色的、黑色的岛。公园里,倒也有山,那是假山,石头堆成的;也有水,那是假水,人工开凿的池塘,小得可怜。水里也有船,那是小孩的玩具,纸的,洋铁皮的。

我多么想念离别了三年的西湖、钱塘江、南高峰和北高峰。到春天,苏堤上一株杨柳一株桃,迷住你不忍归去。湖光山色,在梦里也是那么妩媚动人。想起“柳浪闻莺”,想起“断桥残雪”,想起杭州口音的“划子要吗”,禁不住“一声河满子,双泪落君前”了。

梦醒后,抬头依然只从天井一角看到灰蒙蒙的天空。工厂烟囱从早到晚喷着浓黑的烟雾,把上海的天空熏染得像一块发黑的擦桌布,又像铅块一样沉重。

这是春天吗?

又说春天在郊外。于是,我带着弟弟妹妹们去寻找。

从曹家渡五角场沿苏州河向西走,走过圣约翰大学校园。从漆了黑油漆的竹篱笆朝里边张望,能看到浓浓的绿荫,仿佛也能嗅到花香,还传来一阵阵笑语。大学校园里的春光是诱人的,但不知道他们能享受多久呢?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花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请珍惜你们拥有的这一点春光吧!我为你们祝福。

再往前去。绕过兆丰公园,就到了铁路边。马路同沪杭铁路平行地伸展着。

铁路两侧,青青的野草倒是长得很盛,那是被春风吹醒的。沿铁路架了铁丝网,像一只巨大的蜈蚣,一条带刺的长蛇,匍匐在那里。铁丝是新换的,青光闪闪。

铁丝网围住了“孤岛”,锁住了“孤岛”上的人。

我无端地感到一阵战栗,好似被这铁丝网捆住了手脚,全身动弹不得。

“看,快看那边!”弟弟妹妹们喊起来,“那边铁丝网上!”

铁路西侧的铁丝网上,挂着一只破风筝。

那是一只最普通的风筝,既不是燕子喜鹊,也不是老鹰蜈蚣,而是最常见最便宜的瓦片风筝。不知什么时候吹落到铁丝网上来的,已经被铁丝网刮破了,只剩下一个骨架,半张破碎的纸,红红绿绿,看不清那上面画的是什么。

“风筝,一只风筝!”弟弟妹妹们继续喊着。

在我们住的拥挤不堪的弄堂里,是看不到风筝,也没法放风筝的。

“风筝,快看风筝!”

是的,这只风筝,应该在湛蓝的长空翱翔,在青青草地和绿绿竹林上空飘荡,在洒满阳光的小山坡上旋舞高升。伴随它的,应该是无忧无虑的欢笑,应该是漫山遍地的鲜花,应该是人们对春天的向往,应该是对阳春美景的享受。

风筝,也一定有过这样的梦。然而,现在它只能挂在铁丝网上。线断了,它从高空悠悠荡荡地跌落下来,而且那么巧,竞落在无情的铁丝网上。它的主人——放风筝的孩子,早已失望、闷闷不乐地走了,回家去了。

它从哪里来?它的家在哪里?谁也不知道。只知道它现在挂在铁丝网上,而且已经刮破了。

它曾为它的主人带来一阵春天的喜悦,然而,就如肥皂泡泡一样幻灭了。

它垂着头,在叹息吗?在哭泣吗?在怀念家乡和主人吗?

要不了两三天,也许就是明天,风吹雨打,连现在这个支离破碎的骨架,也会无影无踪。

弟弟妹妹们停在这边一侧的铁丝网下,一定很想跨过铁路去,将那只风筝从那边铁丝网上解救下来。但是不可能,我们都被铁丝网拦住,我们只能隔着铁丝网,隔着沪杭铁路的铁轨,向它行注目礼,向它凭吊。

春天被挂在青光闪闪的铁丝网上。

回去的时候,还依依不舍地回头望了望。似乎同一位偶然相遇的好朋友告别。

但愿今夜不要下雨——我们在心里默祷着。

一九四一年春,上海曹家渡

(选自《袁鹰散文选集》)

【注】人们习惯将1937年11月日本占领上海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的4年时间称为“上海孤岛时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两处引用古人诗词句子,前者表达了作者对杭州湖光山色、风土人情的眷恋之意;后者表达了作者对春光的珍惜之情。

B. “像一块发黑的擦桌布”“像铅块一样沉重”这些比喻句既突出上海天空灰蒙蒙的特点,也表达了作者对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忧患。

C. “可是春天在哪里呢?”“这是春天吗?”这两个疑问句,或引起下文,或总结上文,标示思路,暗示文章主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D. 本文以寻找春天为线索,以行踪为序,叙写了我和弟弟妹妹从城里到郊外找寻春天的过程,写景状物,情寓其中,含蓄蕴藉。

2.结合全文,赏析“春天被挂在青光闪闪的铁丝网上”这句话。

3.文章为什么要用很多笔墨描写“风筝”?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1.B 2.这句话运用了象征(或说隐喻、比拟)的修辞手法,从上下文语境看,句中“春天”表层意义是指“风筝”,而“铁丝网”则能让读者联想到围困孤岛的黑暗势力。作者不说风筝被挂在铁丝网上而说春天被挂在铁丝网上,表达了对“孤岛”上海压抑沉闷、缺乏生机的严峻社会现实的审视,也传达了对春天的向往之情。 3.①从文章内容与标题意旨关系看,花很多笔墨描写铁丝网上的“风筝”,正是呼应标题“铁丝网上的春天”。②从选材与主题思想关系看,花很多笔墨描写“风筝”,是借风筝的遭遇,委婉含蓄地表达作者自己对自由美好生活的憧憬。③从意象选择、组合的内在关联看,被铁丝网围锁的“孤岛”和“人”,与被挂在“无情的”铁丝网上的“风筝”一样,丧失了自由,表达了作者对桎梏在“孤岛”中的人们的不幸遭遇的同情;使得文章主题意 蕴更加丰厚。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文中的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文章的思想内容、主旨和环境等。B项,“也表达了作者对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忧患”这一表述不当,没有扣住本文的主题意蕴。本文不是揭示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结合文本写作时间“一九四一年春”,及文本注解可知文本“像一块发黑的擦桌布”“像铅块一样沉重”这些比喻主要表现了当时上海压抑沉闷、缺乏生机的严峻社会现实。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全文,赏析“春天被挂在青光闪闪的铁丝网上”这句话,这是考查学生赏析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作答时要从文本中找出这句话所在的位置,然后根据上下文语境及文本的主旨进行理解分析。“春天被挂在青光闪闪的铁丝网上”,分析时看其是否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有何效果,再从中找出一些关键词进行理解。这句话中的关键词是“春天”和“铁丝网”,这句话运用了象征或隐喻、比拟的修辞手法,这里“春天”的表层含义是指“风筝”,结合注解理解“铁丝网”则是能围困孤岛的黑暗势力。作者说“春天被挂在青光闪闪的铁丝网上”,意思是被黑暗势力围困的上海“孤岛”和“人”就像被挂在铁丝网上的“风筝”一样,没有自由,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充满生机的社会生活的向往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海岱地区这些新石器文化核心区衰落,中原核心区稳步崛起,中原中心趋势形成,这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改变的历程。旧大陆西部即我们传统上所说的中亚和西亚传来的农作物(大麦、小麦)和绵羊、山羊、黄牛和马等家畜,显然对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起了作用。同时,伴随着冶金技术的东传,青铜铸造技术在中原地区扎根、发芽、开花和结果,标志着青铜时代全球化的形成。然而,西来的新作物与家畜,对于中原地区的产业仅为补充,未起到多大的作用。青铜时代的全球化对于中原的崛起作用有限。因此可以说,青铜时代的全球化不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根本动因。

造成中国新石器时代传统核心区域文化衰落以及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根本原因,是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史前商品经济基础与以黄河中游地区(后来的中原)为代表的小农经济基础之间长期博弈。最终,黄河中游地区由于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总体和谐并充分适应东亚地区的生存环境,战胜了长江流域的商品经济,导致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

以专营农牧两侧的中间商贸为经济基础的半月带社会政体或文化中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商品经济文明中心衰落后兴起的,半月形地带的兴起得益于其农牧交错带的经济地理区位。

随着夏商周三代东亚文明中心的形成,半月带文化与文明衰落,半月带的功能从欧亚东西双方贸易的媒介,转变为在中原和欧亚草原之间的“保护膜”,如同带有瓣膜的细胞壁,总体上起到阻隔东西方自由交流的作用。正如英国学者杰西卡·罗森夫人所认为的那样,东西双方只是透过半月带即她所谓的“中国弧”进行“接触”,并非“交流和融合”,中原仅仅是有选择地接受西方的文化因素与技术。中原透过半月带这一“保护膜”向西方输出的恐怕主要也只有丝绸和粟了。

考古资料表明,中原夏商周三代许多先进的发明和政治策略,都被视为国家机密——核心“秘密武器”而被禁止西传,比如发达的天文历法知识体系、完备的圭表测量技术,以及天下观、礼乐制度观念、玉礼器制度观念等等,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此相反的是,中原许多政治发明和技术,却对朝鲜半岛、东南亚地区开放,影响极为深远。显然,先秦时期中原政权始终将东亚大陆视为自己安全的腹地和大后方,而将欧亚草原高地视为外方。

先秦时期中原政权的这种亲疏观念,使得以旧大陆西部为策源地的“青铜时代的全球化”停留在浅表的金属、作物、家畜三类技术层面,并主要将青铜、牛羊、小麦引入“祀与戎”领域,这不仅加深了青铜时代东西双方的异质化,还进而使先秦时期的中原成为坚挺的东亚文明核心。

(摘编自何驽《中国史前文化格局与青铜时代全球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表现为西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等新石器文化核心区的衰落。

B.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商品经济文明中心衰落后,半月带的兴起,与半月带独特的经济地理区位优势有关。

C. 西来的新作物与家畜对中原地区的影响有限,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与西来文化、文明无关。

D. 中原许多政治发明和技术对东南亚等地区影响深远,阻挡了西方文化进入东亚、东南亚地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分析中国史前文化格局改变的原因入手,阐述了中原核心区崛起的独特的经济、政治因素。

B. 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如第四段用“细胞壁”比喻半月带所起的作用,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C. 文章引用英国学者杰西卡·罗森夫人的观点,作为文章关于中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的补充论据。

D. 文章以青铜时代的全球化为立论的前提,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原文明战胜长江流域文明,说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和谐、适应环境的文明更有生命力。

B. 半月带从欧亚贸易的媒介转为东西方自由交流的障碍,使夏商周三代东亚文明中心形成。

C. 如果中原夏商周三代的先进技术和政治观念没有被禁止西传,可以缩小东西文化的差异。

D. 先秦时期的中原成为坚挺的东亚文明核心,与中原政权对东西方的亲疏观念有密切关系。

 

查看答案

阅读下而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诗人裴多菲

舍清溪之幽,得江海之博;含方寸之惑,得苍穹之大;舍举目之求,得大地之志。——舍得酒

人生在世诱惑太多,譬如手机,譬如游戏。是在诱惑的漩涡中沉沦,直至丧生,还是紧盯目标,战胜诱惑,创造辉煌?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文体特征鲜明;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得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以下五个情境话语中有二处表述不得体,找出并加以修改,使之准确、得体。

情境一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陆亦可送给赵东来一本外国诗集《雏菊》,赵东来一边接过诗集一边说:“多谢美女, 那我就笑纳了。”

情境二

凤凰卫视记者连线报道:“南城门天池公园开放后,我已多次游览,不论是春天的姹紫嫣红名,还是冬天的玉树琼枝,我都领略过……”

情境三

央广新闻广播稿:近期的多场暴雨,造成泸沽湖景区道路阻断……滞留斿客可望明日返回丽江。

情境四

—条请柬:“我明日搬新家,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

情境五

收到曹文轩著作后的短信回复:您惠赐的大作已收到,定当珍藏。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语,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意境与意象具有共同的审美特征,都是作家根据抒情传意的需要而从生活中选择、提炼出来的,或者干脆就是由心灵幻化出来的,因而_____,即情与景、心与物、意与象、意与境的统一。当然,在这种主客观的统一关系中,也有侧重,矛肩的主导方面是主观,即_____。在意象和意境中,当然要描绘大量的景象、物象、事象乃至于人物形象,但这都不是作家着意表现的中心,作家的目的不是为了描绘它扪本身,而是在为“情思”导找和创造合适的载体。透过载体,所抒发的情感,是作家的心灵。

 

查看答案

下边四句诗的顺序已打乱,请排列出该诗的正确顺序。

①借问行人归不妇②杨柳青青着地垂③柳条折尽花飞尽④杨花漫漫搅天飞

答: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