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海岱地区这些新石器文化核心区衰落,中原核心区稳步崛起,中原中心趋势形成,这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改变的历程。旧大陆西部即我们传统上所说的中亚和西亚传来的农作物(大麦、小麦)和绵羊、山羊、黄牛和马等家畜,显然对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起了作用。同时,伴随着冶金技术的东传,青铜铸造技术在中原地区扎根、发芽、开花和结果,标志着青铜时代全球化的形成。然而,西来的新作物与家畜,对于中原地区的产业仅为补充,未起到多大的作用。青铜时代的全球化对于中原的崛起作用有限。因此可以说,青铜时代的全球化不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根本动因。
造成中国新石器时代传统核心区域文化衰落以及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根本原因,是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史前商品经济基础与以黄河中游地区(后来的中原)为代表的小农经济基础之间长期博弈。最终,黄河中游地区由于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总体和谐并充分适应东亚地区的生存环境,战胜了长江流域的商品经济,导致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
以专营农牧两侧的中间商贸为经济基础的半月带社会政体或文化中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商品经济文明中心衰落后兴起的,半月形地带的兴起得益于其农牧交错带的经济地理区位。
随着夏商周三代东亚文明中心的形成,半月带文化与文明衰落,半月带的功能从欧亚东西双方贸易的媒介,转变为在中原和欧亚草原之间的“保护膜”,如同带有瓣膜的细胞壁,总体上起到阻隔东西方自由交流的作用。正如英国学者杰西卡·罗森夫人所认为的那样,东西双方只是透过半月带即她所谓的“中国弧”进行“接触”,并非“交流和融合”,中原仅仅是有选择地接受西方的文化因素与技术。中原透过半月带这一“保护膜”向西方输出的恐怕主要也只有丝绸和粟了。
考古资料表明,中原夏商周三代许多先进的发明和政治策略,都被视为国家机密——核心“秘密武器”而被禁止西传,比如发达的天文历法知识体系、完备的圭表测量技术,以及天下观、礼乐制度观念、玉礼器制度观念等等,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此相反的是,中原许多政治发明和技术,却对朝鲜半岛、东南亚地区开放,影响极为深远。显然,先秦时期中原政权始终将东亚大陆视为自己安全的腹地和大后方,而将欧亚草原高地视为外方。
先秦时期中原政权的这种亲疏观念,使得以旧大陆西部为策源地的“青铜时代的全球化”停留在浅表的金属、作物、家畜三类技术层面,并主要将青铜、牛羊、小麦引入“祀与戎”领域,这不仅加深了青铜时代东西双方的异质化,还进而使先秦时期的中原成为坚挺的东亚文明核心。
(摘编自何驽《中国史前文化格局与青铜时代全球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表现为西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等新石器文化核心区的衰落。
B.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商品经济文明中心衰落后,半月带的兴起,与半月带独特的经济地理区位优势有关。
C. 西来的新作物与家畜对中原地区的影响有限,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与西来文化、文明无关。
D. 中原许多政治发明和技术对东南亚等地区影响深远,阻挡了西方文化进入东亚、东南亚地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分析中国史前文化格局改变的原因入手,阐述了中原核心区崛起的独特的经济、政治因素。
B. 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如第四段用“细胞壁”比喻半月带所起的作用,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C. 文章引用英国学者杰西卡·罗森夫人的观点,作为文章关于中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的补充论据。
D. 文章以青铜时代的全球化为立论的前提,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原文明战胜长江流域文明,说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和谐、适应环境的文明更有生命力。
B. 半月带从欧亚贸易的媒介转为东西方自由交流的障碍,使夏商周三代东亚文明中心形成。
C. 如果中原夏商周三代的先进技术和政治观念没有被禁止西传,可以缩小东西文化的差异。
D. 先秦时期的中原成为坚挺的东亚文明核心,与中原政权对东西方的亲疏观念有密切关系。
阅读下而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诗人裴多菲
舍清溪之幽,得江海之博;含方寸之惑,得苍穹之大;舍举目之求,得大地之志。——舍得酒
人生在世诱惑太多,譬如手机,譬如游戏。是在诱惑的漩涡中沉沦,直至丧生,还是紧盯目标,战胜诱惑,创造辉煌?
要求:
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文体特征鲜明;
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不得少于800字。
以下五个情境话语中有二处表述不得体,找出并加以修改,使之准确、得体。
情境一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陆亦可送给赵东来一本外国诗集《雏菊》,赵东来一边接过诗集一边说:“多谢美女, 那我就笑纳了。”
情境二
凤凰卫视记者连线报道:“南城门天池公园开放后,我已多次游览,不论是春天的姹紫嫣红名,还是冬天的玉树琼枝,我都领略过……”
情境三
央广新闻广播稿:近期的多场暴雨,造成泸沽湖景区道路阻断……滞留斿客可望明日返回丽江。
情境四
—条请柬:“我明日搬新家,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
情境五
收到曹文轩著作后的短信回复:您惠赐的大作已收到,定当珍藏。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语,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意境与意象具有共同的审美特征,都是作家根据抒情传意的需要而从生活中选择、提炼出来的,或者干脆就是由心灵幻化出来的,因而_____,即情与景、心与物、意与象、意与境的统一。当然,在这种主客观的统一关系中,也有侧重,矛肩的主导方面是主观,即_____。在意象和意境中,当然要描绘大量的景象、物象、事象乃至于人物形象,但这都不是作家着意表现的中心,作家的目的不是为了描绘它扪本身,而是在为“情思”导找和创造合适的载体。透过载体,所抒发的情感,是作家的心灵。
下边四句诗的顺序已打乱,请排列出该诗的正确顺序。
①借问行人归不妇②杨柳青青着地垂③柳条折尽花飞尽④杨花漫漫搅天飞
答: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
下列句子翻译不恰当的一句是
A. 原文:《齐谐》者,志怪者也。
译文: 《齐谐》这本书,是记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
B. 原文: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译文: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的生死?
C. 原文: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译文: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不是什么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又不是政治昌明的时代?
D. 原文: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译文: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能明白知晓的,天地神明,实在也都能明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