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翻译不恰当的一句是 A. 原文:《齐谐》者,志怪者也。 译文: 《齐谐》...

下列句子翻译不恰当的一句是

A. 原文:《齐谐》者,志怪者也。

译文: 《齐谐》这本书,是记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

B. 原文: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译文: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的生死?

C. 原文: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译文: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不是什么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又不是政治昌明的时代?

D. 原文: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译文: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能明白知晓的,天地神明,实在也都能明察。

 

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恰当的一句”,考生应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最后与提供的译文进行比较。C项,“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屈”,使动用法,使……遭受委屈;“非”,不是,“无”,没有;“窜”,使动用法,使……逃匿;“于”,到;“海曲”,海滨;“岂”,难道;“乏”,缺乏,不是;选项中“不是什么圣明的君主”“又不是政治昌明的时代”错误。这句话的正确意思是“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政治昌明的时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下榻:在某地住宿。榻,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具。典故:豫章太守陈蕃素来不接待宾客,专为徐稚设一榻,平时挂起,只有徐稚来访才放下。因此后世有“下榻”之说。

B. 投笔:投笔从军。后人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C. 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D. 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了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长子继承。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 有很多人不喜欢玄幻剧,以为其省却了大量考证历史事实的时间成本,缺少对现实话题的深度挖掘,这是不争的事实。

B. 截止14日10时30分,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己监测到被“永恒之蓝”勒索软件感染的IP地址数量近3.5万个之多。

C. 为确保“二十四节气”的存续力和代际传承,在文化部等多部门的努力下将联合推动“二十四节气”保护计划,建立“二十四节气”传习基础。

D. “—带一路”国际合作峰会论坛是中国首倡举办的“一带一路”建设框架内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①昆明是冯至一生中最怀念的地方。在那里,以冯至为纽带的文化沙龙为风雨如晦的抗战年代点亮一盏明灯。

②美国哥论比亚大学拉美问题学者克里斯多夫•萨巴蒂尼表示,委内瑞拉的退出可能导致美洲国家组织面临重大分裂。曾经代表世界半壁江山的组织将分崩离析。

③美学是一门高深难懂的学问,不过也有一些名家能举重若轻,深入浅出,把高深的美学道理明明白白地介绍给普通读者。

④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⑤有专家称,WIFI电磁辐射值随距离变大递减,超过1米时辐射值微不足道。但无线路由器最好也要放在卧室外,不用时关闭电源。

⑥目前我国经济金融环境处于关键时期,大量社会资金进入股票、期货、基金市场,不利于金融稳定,政府应采取必要政策使游资百川归海,脱虚入实,以降低金融风险发生的几率。

A. ①③⑥    B. ①②④    C. ②④⑤    D. ③⑤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庄子写到,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晏殊在《浣溪沙》一词中表达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怅惘之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下的以死明志,表达自己视死如归、忠心报国、名垂靑史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__________

(4)苏轼的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语句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注:“鲁酒”:《庄子·胠箧》:“鲁酒薄而邯郸围” 。“齐歌”:语出《孟子·告子下》“齐右善歌”。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诗的前六句没有一个“思”字,也没有一个“君”字,但诗中无一句不是写“思君”之情。

B. “我来竞何事?”这是诗人自问,其中颇有几分难言的恼恨和自责的意味。

C. “古树”和“秋声”交代诗人居住的环境。“秋声”指秋天风吹草木发出的声音,两句渲染出沙丘城外萧索沉寂的气氛。

D. “鲁酒”“齐歌”两句,表明由于诗人“思君”情深,只能借饮鲁酒赏齐歌才能排遣心中的愁绪。

E. 最后两句是说恨不得乘舟汶水之上,随浩荡流水与朋友一路南行。

2.诗中李白思念友人,请简要说明该诗是如何表达思念之情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