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对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续写古代丝绸之路的传奇,不仅要看到其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要看到其在民族交流融合方面的纽带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除了汉族,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他们的迁徙浪潮、相互交往以及游牧经济特点,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早期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通草原古道、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继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之后,鲜卑、柔然、吐谷浑、突厥、吐蕃、回纥、契丹、党项、蒙古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公元439年,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再度繁荣起来。北魏、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后,吐谷浑控制的“青海道”和吐蕃控制的“青唐道”成为中原和南方通往西域的通道。因此,“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青唐道”又称“吐蕃道”。再看回纥,其与唐朝绢马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汗国贵族享用,还通过“草原道”大量转输到西方。“安史之乱”后,吐蕃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及陇右地区,传统的丝绸之路东段受到阻遏,唐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一度绕道回纥居住地。因此,这一时期的草原丝路有“回纥道”之称。“吐谷浑道”“吐蕃道”“回纥道”……丝绸之路上民族交流融合绵延不断,开遍了民族交流融合之花。
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唐、元、明各朝代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以提供食宿,建立都护府、都督府、州、县等以加强治理。这些措施对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
丝绸之路密切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也密切了东西方关系。中原、江南以及巴蜀的名茶不仅输入西方,也输入西域、青藏高原与漠北,饮茶逐渐成为北方与西部民族的习俗。在西夏与宋朝的贸易中,“惟茶最为所欲之物”。同时,西域和中亚、欧洲的物产和文化也传入内地,今天内地随处可见的石榴、葡萄、胡葱、胡萝卜、大蒜、菠菜、芫荽、苜蓿,都是汉朝时从西域传入内地的。到了唐朝,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洛阳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上至宫廷、下至百姓无不受西域文化的影响,穿胡服、习胡俗、食胡饼、听胡音成为时尚。在唐朝著名的十部乐中,西域音乐就占五部。到了宋朝,中国的茶叶和丝绸被大量贩运到西方,西方的乳香、硇砂、玉石、珊瑚、玛瑙、琥珀、琉璃等被大量转售到中国。元朝时,中西交通空前畅通,中国的雕版与活字印刷术、火药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欧洲和阿拉伯的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也传入中国。
中华民族是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毫无疑问,在这个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丝绸之路是重要的沟通渠道与交流舞台。丝绸之路像一条纽带,联结着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联结着内地汉族人民与边疆少数民族人民。未来,“一带一路”延伸之处必将是人文交流活跃之地,它不仅会继续描绘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五彩斑斓的画卷,还会进一步架起东西方各民族交流交往的桥梁。
(节选自2017年3月8日人民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丝绸之路不仅对沿路各民族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在各民族交流融合方面也起到了联结纽带作用。
B.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是东西方之间的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
C. 为了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之间的交流,早起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通草原丝路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D. 游牧民族和汉族共同开拓了丝绸之路,无数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控制了草原道的游牧民族,在与中原王朝交易时换回绸绢,除了供本国贵族享用外,还将其大量传输到西方。
B. 许多游牧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因为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
C. 汉代开启的丝绸之路在后世并非总是畅通无阻,它既遇到过衰败和阻遏,也曾经经历过再度的繁荣和兴盛。
D. 丝绸之路的开拓以及之后的繁荣,离不开沿途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但其中发挥主要作用的还是中原王朝。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丝绸之路促进了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甚至东西方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不局限于物质方面,还有文化。
B. 中原王朝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提供食宿,建立州府等加强治理,就是为了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
C. 丝绸之路是民族沟通的渠道与交流的舞台,它使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并进而形成了多元统一体的中华民族。
D. “一带一路”虽然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延续,但它不仅是东西方人文交流的活跃之地,还是东西方交流交往的桥梁。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林语堂在其著作《吾国与吾民》中说:“‘容忍’是中国文化的最大品性,也将成为现代世界文化的最大品性。”
你对林语堂的观点有怎样的思考? 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 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或根据语境填写名句。(只选3小题)
(1)子曰 :“_____________。一日克己复礼,_____________。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
(2) 而刘夙婴疾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未曾废离。(李密《陈情表》)
(3)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父》)
(4) 《琵琶行》一诗中,对琵琶乐声的描写精彩之至,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把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联合起来通比音乐,写出了大弦小弦和鸣的美妙。
(5) 《雨霖铃》一词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将近景远景连成一片,有实有虚,恰与离别时的心情相契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①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②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从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③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日:“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颜渊》)
1.从第①②两则材料看,“为政以德”的关键在于执政者________。(请用一个四字成语或短语概括)
2.结合第③则材料,分析说明执政者应该具有怎样的经济与政治思想?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登鹿门山
孟浩然
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峴。沙禽近初识,浦树遥莫辨。
渐到鹿门山,山明翠微浅。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
昔闻庞德公①,采药遂不返。金涧养芝术,石床卧苔藓。
纷吾感耆旧,结缆事攀践。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
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②。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
【注】 ①庞德公: 汉名士,建安中,携妻子登鹿门山,隐居在此,鹿门山因而谓之“圣山”。②偃意: 此处解作妖娆美好的样子。
1.此诗为怀古诗,诗中抒发了对____________的缅怀之情。(请用诗中的词语回答)
2.孟浩然的诗清淡自然,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本诗“自然”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越王勾践即位三年而欲伐吴。范蠡进谏日:“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①王曰:“为三者,秦何?" 对曰:“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不同,蠡不敢言。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今君王未盈而溢,未胜而骄,不劳而矜其功,天时不作而先为人客,人事不起而创为之始,此逆于天而不和于人。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王弗听。
范蠡进谏曰:“夫勇者,逆德也; 兵者,凶器也; 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始于人者,人之所卒也。淫佚之事,上帝之禁也。先行此者,不利。”王曰:“无! 是貳言②也,吾已断之矣!”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不胜,栖于会稽。
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不用子之言,以至于此,为之奈何?”范蠡对曰:“君王其忘之乎? 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曰:“与人奈何?”对曰:“卑辞尊礼,玩好女乐,尊之以名,如此不已,又身与之市。”王曰:“诺。”乃命大夫种行成于吴,曰:“请士女女于士,大夫女女于大夫,随之以国家之重器。”吴人不许。大夫种来而复往,曰:“请委管籥③”,属国家,以身随之,君王制之。”吴人许诺。王曰:“蠡为我守于国。”对曰:“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王曰:“诺。”令大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
三年,而吴人遣之归。及至于国,王问于范蠡曰:“节事奈何?”对日:“节事者与地唯地能包万物以为一其毫不失生万物容畜禽兽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美恶皆成以养其生。时不至,不可强生; 事不究,不可强成。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田野开辟,府仓实,民众般。无旷其众,以为乱梯。时将有反,事将有间,必有以知天地之恒制,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事无间,时无反,则抚民保教以须之。”
王曰:“不穀之国家,蠡之国家也,蠡其图之!”
(选自《国语·越语下》,有删节)
【注】 ①持盈: 保持昌盛富强。定倾: 转危为安。节事: 节制行事。②贰言: 惑乱视听的言语,异议。③委管籥: 把越国国库的钥匙都交给吴王。委: 交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天时不作,弗为人客 作: 兴起
B. 今君王未盈而溢 溢: 水漫出来
C. 人之所卒也 卒: 终,结束
D. 请士女女于士 女: 以女嫁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不胜,栖于会稽 室西连于中闺
B. 随之以国家之重器 醉则更相枕以卧
C. 因时之所宜而定之 不如因善遇之
D. 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是从勾践即位三年便欲进攻吴国,虽有范蠡两次进谏,仍一意孤行,导致兵败五湖,不得不退守会稽山写起的。
B. 文中写范蠡为勾践谋划复兴国家之道,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他主张顺应自然,掌握规律,发展生产,终于使越国逐渐繁荣昌盛起来。
C. 范蠡主张的“与天”“与人”“与地”思想并不是消极出世的思想,而是根据自然规律和形势变化采取积极的措施。
D. 本文以记言为主。在此前提下,却能要言不烦地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写出越王勾践纳谏的始末,表现其知错能改、折节下士的可贵品质。
4.用“/”给文章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节事者与地唯地能包万物以为一其事不失生万物容畜禽兽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美恶皆成以养其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
(2) 不穀之国家,蠡之国家也,蠡其图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