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林语堂在其著作《吾国与吾民》中说:“‘容忍’是中国...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林语堂在其著作《吾国与吾民》中说:“‘容忍’是中国文化的最大品性,也将成为现代世界文化的最大品性。”

你对林语堂的观点有怎样的思考? 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 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文化交融与文明对话中包容的智慧 有人说,世界的动荡不安源于文明的冲突,而且这种冲突将越来越深刻地出现在我们的身边。怎样通过对话消弭人类的隔阂?这时,一种浸透着宗教精神的东方价值观一一包容进入了人们的视界,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思维方式。 中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重新走向开放,在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时,社会形态也不可逆转地走向了开放、开明。究其历史文化根源,开放应是中国文化必然呈现的一种状态。从唐僧西天取经到郑和下西洋,从接受佛教到接纳遣唐使,传统中国曾有着对外开放包容的恢弘气度,而中国近代的洋务运动、一百多年来中国学生大规模的出国留学潮和最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大潮,更显示了中国知识阶层在工业化、现代化方面的前赴后继,用鲜血和生命寻求真理与复兴的不懈努力,显示了中国学习世界,融合世界的强烈愿望。 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中国文化被认为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体系,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正是这种包容性,维系了中国文化脉络绵延不绝,它所哺育出来的民族精神维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为主体的文化。儒家的君子和而不同,《周易》的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都是主张思想文化的多元开放。这种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一方面使儒学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各家各派的思想,成为,一种绵延不绝的思想体系;另一方面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使之形成了兼收并蓄的传统,并生生不息。沧海不遗点滴,始能成其大,泰岱不弃拳石,始能成其高。中国文化绵延不绝,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包容、兼收并蓄的结果。 儒家创始人孔子作为鲁文化的代表,与齐文化的代表晏婴是有矛盾的,在齐鲁夹谷之会还曾发生过公开的争执,但孔子并不因此而排斥齐文化,他在理《五经》时,并不因为《诗经》中的齐文化内容而删掉齐诗,这正是他胸怀宽广的体现。他对儒学以外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吸收确实有大家的风范。孔子被后世誉为集大成,,者,其主张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包容思想。 中国古研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从仁出发,亦可肯定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圆满和谴。和而不同的模式对各种不同文化有相当宽厚的容忍性。中国文化在观念和价值上对21世纪人类所能提供的有意义的东西,也许就是以仁为体,以和为用。 在全球化背景下,开放、开明的中国更加渴望与世界对话,中国在传统文化精粹中找到了包容的智慧,希望参与到世界文明的对话中,希望在文明的对话中找到和谐,找到中国未来文明发展的坐标.,世界应该感觉到了中国人对于文明对话的自信和迫切。 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多元化走势,最终将使东西方文化彼此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东西方社会进步的路径,也将是殊途同归,长安罗马,大道相通。用平等铺路,无差别尊重。与人为善,尊重个性,交换立场,平等众生那就是求同存异的过程,那就是多赢共和的结局,也就是包容智慧的体现。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的内容是林语堂的话,强调的重点是“容忍”,要求对这句话发表自己的看法,立意既可以认同林语堂的观点,也可以提出与其相异的见解。但不能仅论述谈“容忍”本身,要将“容忍”与“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的特点) 或“世界文化”联系起来展开论述。行文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展开论述,论述中注意层次性,注意把“容忍”置身于“中国文化”或“世界文化”中谈其重要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或根据语境填写名句。(只选3小题)

(1)子曰 :“_____________。一日克己复礼,_____________。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

(2) 而刘夙婴疾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未曾废离。(李密《陈情表》)

(3)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父》)

(4) 《琵琶行》一诗中,对琵琶乐声的描写精彩之至,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把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联合起来通比音乐,写出了大弦小弦和鸣的美妙。

(5) 《雨霖铃》一词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将近景远景连成一片,有实有虚,恰与离别时的心情相契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①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②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从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③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日:“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颜渊》)

1.从第①②两则材料看,“为政以德”的关键在于执政者________。(请用一个四字成语或短语概括)

2.结合第③则材料,分析说明执政者应该具有怎样的经济与政治思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登鹿门山

孟浩然

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峴。沙禽近初识,浦树遥莫辨。

渐到鹿门山,山明翠微浅。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

昔闻庞德公①,采药遂不返。金涧养芝术,石床卧苔藓。

纷吾感耆旧,结缆事攀践。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

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②。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

【注】 ①庞德公: 汉名士,建安中,携妻子登鹿门山,隐居在此,鹿门山因而谓之“圣山”。②偃意: 此处解作妖娆美好的样子。

1.此诗为怀古诗,诗中抒发了对____________的缅怀之情。(请用诗中的词语回答)

2.孟浩然的诗清淡自然,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本诗“自然”的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越王勾践即位三年而欲伐吴。范蠡进谏日:“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①王曰:“为三者,秦何?" 对曰:“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不同,蠡不敢言。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今君王未盈而,未胜而骄,不劳而矜其功,天时不作而先为人客,人事不起而创为之始,此逆于天而不和于人。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王弗听。

范蠡进谏曰:“夫勇者,逆德也; 兵者,凶器也; 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始于人者,人之所也。淫佚之事,上帝之禁也。先行此者,不利。”王曰:“无! 是貳言②也,吾已断之矣!”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不胜,栖会稽。

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不用子之言,以至于此,为之奈何?”范蠡对曰:“君王其忘之乎? 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曰:“与人奈何?”对曰:“卑辞尊礼,玩好女乐,尊之以名,如此不已,又身与之市。”王曰:“诺。”乃命大夫种行成于吴,曰:“请士女于士,大夫女女于大夫,随之国家之重器。”吴人不许。大夫种来而复往,曰:“请委管籥③”,属国家,以身随之,君王制之。”吴人许诺。王曰:“蠡为我守于国。”对曰:“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王曰:“诺。”令大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

三年,而吴人遣之归。及至于国,王问于范蠡曰:“节事奈何?”对日:“节事者与地唯地能包万物以为一其毫不失生万物容畜禽兽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美恶皆成以养其生。时不至,不可强生; 事不究,不可强成。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田野开辟,府仓实,民众般。无旷其众,以为乱梯。时将有反,事将有间,必有以知天地之恒制,可以有天下之成利。事无间,时无反,则抚民保教以须之。”

王曰:“不穀之国家,蠡之国家也,蠡其图之!

(选自《国语·越语下》,有删节)

【注】 ①持盈: 保持昌盛富强。定倾: 转危为安。节事: 节制行事。②贰言: 惑乱视听的言语,异议。③委管籥: 把越国国库的钥匙都交给吴王。委: 交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天时不,弗为人客        作: 兴起

B. 今君王未盈而            溢: 水漫出来

C. 人之所也                卒: 终,结束

D. 请士女于士              女: 以女嫁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不胜,栖会稽            室西连中闺

B. 随之国家之重器          醉则更相枕

C. 时之所宜而定之          不如善遇之

D. 可以有天下之成利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是从勾践即位三年便欲进攻吴国,虽有范蠡两次进谏,仍一意孤行,导致兵败五湖,不得不退守会稽山写起的。

B. 文中写范蠡为勾践谋划复兴国家之道,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他主张顺应自然,掌握规律,发展生产,终于使越国逐渐繁荣昌盛起来。

C. 范蠡主张的“与天”“与人”“与地”思想并不是消极出世的思想,而是根据自然规律和形势变化采取积极的措施。

D. 本文以记言为主。在此前提下,却能要言不烦地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写出越王勾践纳谏的始末,表现其知错能改、折节下士的可贵品质。

4.用“/”给文章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节事者与地唯地能包万物以为一其事不失生万物容畜禽兽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美恶皆成以养其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

(2) 不穀之国家,蠡之国家也,蠡其图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牛倌儿

刘章

(1)老牛信儿又叫大下巴。他姓吴,他们那辈人中间那个字是“玉”,老牛倌儿名字的第三字,现在村里的年轻人不知道,上点年岁的人知道的也不多,我因在村里管过户籍,还记得,那是个“琢”宇,取玉琢成器之意,很讲究。老牛倌儿应该说是璞玉,究竟琢成器也未,我不敢妄加评断。老牛倌儿是他的一生职务,大下巴则是他的面部特征。如果跟时下一样把名宇和职称连起来,应该是吴玉琢老牛倌儿。

(2)打从我记事起老牛倌就放牛。

(3)听老人说,他的父亲日子过得很不错,他从牙牙学语开始就念书,念到十五六岁,什么《百家姓》《千字文》《名贤集》以及“五经四书”都念过。人说老牛倌儿是喝墨水儿长大的。说他喝墨水不只是读书的意思,他是真喝。据说他是笨而好学,背书背不下,就把砚台里的墨汁喝下。可惜他头大脚轻,干活没力气,书上的字会背不会写,不要说写文书、状纸,写信也不行,只好放牛。实际上他是放了一辈子牛,是从小牛倌儿晋升到老牛倌儿的。按理说小牛倌儿应先升到大牛倌儿,因为他只能放四五头牛,再多了放不过来,追不上,他隔过了这一级。他也从未当过羊倌儿,因为山羊攀岩越岭,他追不上,不能胜任。

(4)他放牛很少上山,都是在河边上、地沿上。他放牛的时候,头戴一顶草帽,身披椴麻蓑衣,怀抱一根荆木棍(他从不用鞭,他说放牛也是教,老师都是用教棍。他说得对,秦始皇就是老师用荆棍教成器的①),手捧一本书,两只眼睛笑眯眯地从牛背移到书页上,从书页移到牛背上。牛背也是书,书也是牛背。偶尔吆喝一声:“黄黄犍犍子——回回来 !”“花花腰腰子……”除此,便是摇头晃脑咕咕哝哝地念书。他口吃,念书不口吃,小时候只觉得他念书的样子很好看,声音也很好听,像唱歌,听不懂他唱的是什么。直到我读高中暑假回家,才听他咏的是《诗经·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5)那情景我至今还记得,流水溅溅,书生悠悠,群牛吻地,老翁鹤立。

(6)孩子们淘气,有时冷不防去扳他的下巴,他从不用粗话骂人,总说:“咳咳,不不懂懂得仁仁义义礼智信信……大下巴颤抖着,像小簸箕在扇动。

(7) 人都说老牛倌儿仁义。有些放牛放羊的,摘瓜掠枣儿,掰棒子去烧吃,偷老倭瓜,掏瓤子,再装上爬豆成红小豆用筹火烧熟去吃。老牛倌儿不,他不动一瓜一枣儿,闲时还在地边拔拔草,把瓜秧往风凉地方引。有一回,他的牛吃了老刘家的庄稼,他去找人家道歉,进了门笑眉笑眼,下巴抖动着:“大大兄兄弟,牛——大大兄兄弟,牛——”主人看他着急,忙说:“大哥,唱。”他悠悠唱道:“牛吃庄稼了……”主人一笑了之。

(8) 我在承德高中读书,当时是村里第一个高中生,被村里人看成大秀才。寒暑假回家,老牛倌常在河边拦住我,问字,稀奇古怪,一问一个愣。例如,我们那儿形容跌跟头挨摔是“坡伊呀”,这个字该怎么写? 我说可以用两个字拼在一块儿,他摇头,说古书上没这个写法,都是单个字儿。我无可奈何。

(9)有一回他拦住我,让我到承德千万要给他买一部《掏灰耙造反》,我说没有这样一部书,他很伤心,颤抖着大下巴,老泪纵横。我头次见他脸色那么难看,下巴拉得更长了。他说,人们都瞒着他,不帮这个忙。我大惑不解,问被人称为大先生的叔父是怎么回事,叔父说,这个根本没有的书,老牛倌儿托他买半辈子了。

(10)原来老牛倌儿有个侄子死了,他的一个堂弟要娶侄媳为妻,寡妇哭坟的时候,叔公跪在一旁祷告说:“我的大侄子啊,你可别回家欺床啊,你媳妇跟我了。”惹得侄媳大骂一顿。这事传到老牛倌儿耳里,气得发昏,他骂堂弟太不懂仁义礼智信了! 有人跟他开玩笑说:“这不新鲜,有一部书专门写这种事叫《掏灰耙造反》。”他便信以为真,惦在心里托人买。

(11) 唉,这个老牛倌儿,这个吴玉琢啊!

(12)老牛倌儿死了,他的名宇没有死。

(13)谁家要是不想让孩子读书,就说:“不成器的念书也没有用,老牛倌儿念了四书五经,还不是放了一辈子牛!”

(14)谁家想让孩子念书,就说:“念书总比不念书强,看人家老牛倌儿,连吆喝牛也不用脏话,一辈子没动人一瓜一枣儿。”

(15) 关于老牛倌儿,有不同的议论,没有共同的结论。

(选自《美文》2017年第9期,有删改)

【注】①赢政幼时的老师,教育认真、要求严格。赢政若不完成功课,就用荆条揍他,后赢政终成大器,成了秦始皇。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书生悠悠

(2) 悠悠唱道:

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文章九、十两段写老牛倌儿买书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4.请结合全文探究“老牛倌儿死了,他的名字没有死“这句话的意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