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其含义是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地下冬眠的昆虫。实际上,①___,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现代气象科学表明,②__,是因为大地湿度渐高,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活动频繁。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我国南北跨度大,③__,“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长江流域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某老教授在询问对方家人情况时说)令尊身体可好吗?令弟大学毕业分在哪里?令郎小学毕业了吧?
B. (听说朋友要来访)老王高兴得合不拢嘴:“太好了,明天我一定在府上恭候各位光临。”
C. 某学校请一位全国著名的小小说作家来作报告,报告完了之后,主持人对这位作家说:“您的报告还不错,对我们有些帮助,特此致谢。”
D. —位到养老院采访的记者动情地对老人们说:“看到耄耋之年的您们,仍如此精神矍铄,我就放心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在每一个重大历史时期,我国工人阶级总是在党的领导下,以主人翁的历史责任感,推动我们的祖国不断迈入进步,迎来我们民族光明的前程。
B. 这里是内蒙古唯—的疫源标准站,监测站每年都超额完成国家林业局下达的疫源监测预警采样工作,并于2011年被列为全国5个重点监测站之一。
C.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新情况,我们如果还是习惯于凭感觉办事,就有可能事倍功半,工作虽然很辛苦,但由于不对路,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D. 作为阿富汗最大邻国,中国通过贸易投资,积极参与阿和平重建,真心实意支持阿政府施政,为达成阿国内和解的实现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没有人愿意和他做朋友,因为他这种人,哪怕是极小的一点矛盾也会记在心里找机会打击报复,如此的锱铢必较,谁愿意和他做朋友呢?
②有些领导干部在作决策时仅仅考虑“红头文件”,这种做法是值得斟酌的,因为“红头文件”不足为法,在我国,宪法才是至高无上的法律。
③民间文化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受社会文化风尚、群众文化素养的影响,往往存在精芜相杂、瑕瑜互见的现象。
④互联网+时代,社会快速发展,创客辈出,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越要登高自卑,脚踏实地。
⑤在中国古代,底层农民过着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终年胼手胝足,创造着他们所属时代的绝大部分物质财富。
⑥今年大庆的冬天似乎来得很突然,刚刚还只是凉风习习,刹那间寒流狼奔豕突,气温一下子降了好几度。
A. ①⑤⑥ B. ①②⑥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赤壁战场上,周瑜从容娴雅,沉着应战,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①,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①宿(xiǔ):夜。瓶:烤火用的烘瓶。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这就给整首诗抹上了深秋的基调。
B. 颔联中“卧迟”写出老翁的特性。老年人瞌睡少,宁可闲坐闭目养神,不喜早上床,免得到夜间睡不着。
C. 颈联以烘瓶里的燃料经夜已化为灰烬,照应老翁的“卧迟”。才三秋之夜已经要烤火,突出天气的严寒。
D. “霜叶满阶红”,一夜之间树叶被秋风秋雨扫得飘零满阶,这里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无情。
E. 这首诗前两联是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情况刻画他的性格,后两联则从老翁睡醒之后情况作进一步描绘。
2.“安闲”是全诗的“诗眼”,试联系全诗,谈谈作者是怎样体现老翁“安闲”这一特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