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随着彩虹太阳能无人机的核心关键技术和设...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随着彩虹太阳能无人机的核心关键技术和设备全部实现国产化,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英之后全球第三个掌握临近空间太阳能无人机技术的国家。

B. 今天,人们梦想的目标和追梦的方式更加丰富多彩,但无论是个人梦还是中国梦的实现,都需要广大劳动者的奋斗与创造才能达成。

C.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以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流传于世,也增添了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感。

D. 青藏铁路自开通以来,拉动青藏地区GDP总量年增长至少10%以上,成为两省区人民走向团结、幸福、和谐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金桥”。

 

C 【解析】试题分析:A.缺主语,去掉“随着”;且“技术”与“实现国产化”不搭配。B句式杂糅,去掉“的实现”或“才能达成”。D.逻辑混乱,去掉“至少”或“以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决战脱贫攻坚,没有终南捷径,中国已经在这砥砺奋进的五年里趟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脱贫”之路。

②经过前期的同步走升之后,19日沪深股市呈现分化格局,其中沪指3600点浅尝辄止,收报3582.27点,涨4.97点,涨幅为0.14%,上行力度明显减弱。

③在鲜花和荣誉面前,陈一民安之若素,保持良好的心态,没有一点骄傲的情绪。

④以锣鼓抒发心声是中国老百姓的习惯,锣鼓艺术与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⑤专家们普遍认为,不能简单地把住房问题全部推向市场,对于中低收入者来说,保障他们的居住要求,政府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⑥为了提早开始复习备考而拼命抢进度,这种寅吃卯粮的做法必须制止。

A. ①②③    B. ③④⑥    C. ③⑤⑥    D. ①④⑤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不宜异同。

②《氓》中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琵琶行》中的音乐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③?

黄牛峡④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庭闱,父母所居,即指父母。④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两项是                                               (       )

A. 诗歌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B. 颔联,紧承“万事非”而来,进一步点明题意。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骨肉同胞的怀念。在动乱中,诗人与弟妹长期离散,生死未卜,有家等于无家。

C. 颈联,描写分手时的情景。诗人站在二人分别之地,江边湍急的水流之声,江上的暮霭渐浓,一阵阵寒风吹来,砭人肌骨。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秋意更深了。

D. 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

E. 这是一首送别诗,写得“凄凄戚戚”,让人动容。此诗包融国难民忧、个人遭际,离情别绪深沉委婉,是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2.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的突出特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韩延寿字长公,燕人也。为颍川太守,俗多怨仇。延寿欲更改之,教以礼让,恐百姓不从,乃召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百姓遵用其教。黄霸代之,因其迹而大治。延寿所至,必聘其贤士,以礼待用。广谋议,纳谏诤,表孝悌有行,修治学宫。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悌,不得舍奸人。闾里阡陌有非常,吏辄闻知,奸人莫敢入界。其始若烦,后吏无追捕之苦,民无棰楚之忧,皆便安之。接待下吏,恩施甚厚而约誓明。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劾责:“岂其负之,何以至此?”吏闻者自伤悔,或自刺死。

    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 延寿止车问之,卒曰:“今日明府早驾,久驻未出,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骑吏闻之,趋走出谒,适会明府登车。以敬父而见罚,得毋亏大化乎?”延寿举手舆中曰:“微子,太守不自知过。” 归舍,召见门卒,遂待用之。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由是入为冯翊(官名)。行县至高陵,民有昆弟讼田。延寿大伤之曰:“幸得备位,为郡表率,不能宣明教化,至令骨肉争讼,咎在冯翊。”是日,闭阁思过。一县莫知所为。于是讼者宗族传相责让,此两兄弟深自悔,自髡肉袒谢,愿以田相移,终死不敢复争。郡中歙然,传相敕厉,不敢犯。                                    

                                                              (选自《汉书•韩延寿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

B. 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

C. 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

D. 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学宫,出现于西周时期,是周天子设立的大学,专门教授国子和贵族子弟的场所。

B. 孝悌,指孝敬父母,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C. 功曹,古代官职名,西汉始置,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主管考察记录业绩。

D. 趋走,小步疾行,以示庄敬。古语中,用“行”表示走,用“走”表示跑,用“趋”表示小步快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韩延寿不喜欢百姓互相告发的民俗,主张和睦、礼让、宽容。

B. 黄霸借助韩延寿打下的基础,继续倡导亲爱和睦,颍川大治。

C. 韩延寿严以律己,属下犯了错误,常深刻责己,感动了官吏。

D. 韩延寿善于审案,严格约束下属,因此令行禁止,诉讼锐减。

4.把下列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闾里阡陌有非常,吏辄闻知,奸人莫敢入界。

(2)延寿举手舆中曰:“微子,太守不自知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镌刻的信仰

徐涟

①从窗户望出去,是垂杨柳,李广桃树和近在眼前的沙丘。那么切近,仿佛伸手就能抓到灼热滚烫的沙子。柔和的沙丘曲线,向两边绵延伸展,白色的天空,向上再向上,才呈现出蓝色。窗外的风景就这样入眼入心,没有远近纵深,分明中国画的景致,寂寥无声,凝固在时空的永恒当中。瞬间,我迷失了自己。

②这是在敦煌。沙丘就是鸣沙山。我们住在鸣沙山脚下。

③从飞机上俯瞰,连绵不绝的灰白色沙漠、灰褐色戈壁、道道伤痕似的雅丹地貌以及远处终年不化的雪山。纵使在心中已经揣想过千百遍,你仍然会惊叹大自然不可思议的伟大神力造就了这沙漠中的神秘奇观。祁连山的雪水切割开坚硬的岩石,冲刷出千沟万壑,顽强地奔流在干涸的大地上,带来了泥土,也带来了绿洲,也因此诞生了这个古称沙州、今名敦煌的城市。

④然而仅仅是自然的伟力还不能够造就敦煌。一千六百多年前,一个叫乐僔的和尚行脚至此,看见了鸣沙山东麓那耀眼的佛光。于是,他在坚硬的石壁上开凿,开始塑造心中的佛国形象——莫高窟。自此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在这古老的丝绸之路上,谦卑地索取土地馈赠的人们,在极端艰险的生存环境中,创造出了极端丰富的精神财富。敦煌,因为信仰的镌刻,才由此成为敦煌。

⑤自乐僔开窟造像以来,莫高窟经历了北凉、北魏、隋初、盛唐、大宋、西夏、元朝……莫高窟七百三十五个石窟中,有四百九十二个石窟有佛造像,布满彩绘壁画,既描绘出人们祈祷憧憬的天国,也把人世间的耕种织造等等一切美好留在了画面上。而建造石窟的工匠、画师,却没有留下一个名字。时光流转,峨冠博带的贵人尽管面目依然清晰,他们的名字却早已湮灭在历史的深处;而那些默默无名的工匠、画师,却因为彩塑壁画的存在而凸显自身,他们一笔一画地创造了敦煌的历史,也将自己永远留在了敦煌的历史当中。

⑥敦煌地区干旱少雨,气候寒冷,冬天气温时常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那个叫乐僔的和尚,执意要在这样的荒郊野岭修行。后来又有叫法良的禅师跟随,自此,僧侣们在石窟修行、居住、瘗埋。在无数个漫漫长夜里,他们如何忍受着饥饿与寒冷,在万籁俱寂中挑战着身体的极限,更抗拒着怀疑、失望、幻觉、迷惘、否定?是信仰,犹如那道道金光,显现出千佛的形象,引导着一代代苦修的僧侣一步步走向觉悟。在昏暗的洞窟中,无数个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的彩塑壁画,是如何被画师工匠从坚硬的岩石中一凿一斧、一笔一画地被创造出来的?我想,那一定源于信仰,由信仰而生的光,早已照亮了黑暗,也照亮了心灵。

⑦我参观的最后一项活动,是参加有关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意产业开拓的讲座。报告厅里坐满了敦煌研究院的年轻人,衣着素朴,神态安静。我无意中发现一位瘦小而矍铄的老人坐在最后一排的角落。她剪着短发,头发灰白。我认出来了,她就是将半个多世纪的生命全部奉献给敦煌的樊锦诗!她悄悄地来,听完又悄悄地离开。我默默地想:五十年的沉淀,她已抛开了功名利禄,抛开了得失计较,将事业和艺术的理想淬炼成信仰。而如今,有多少人能够坚守这样的信仰,愿意把自己的一生交付给事业?

⑧我坐在胡杨树下,于丝丝凉风中陷入沉思。往莫高窟的路,本是一条朝圣的道路。一千多年前,来往于丝绸之路的人们千辛万苦赶赴这里,或是附近的居民,一步一步走来山里,表达无尽虔诚。然而,我们今天到达石窟实在是太容易了些。从北京直飞敦煌,不过2小时40分钟。从敦煌城里一路坦途,直达莫高窟停车场,下车,站定,眼前就是举世闻名的九层楼!这样的便捷,这样的容易,又如何奢望激动、震撼、深刻、独特的个体感受?

⑨也许有一天,背一身简单的行囊,从敦煌数字展示中心出发,在炎炎烈日中,伴着尘土和沙砾前行,耗费几个小时,全身汗水湿透,穿过河水丰沛的大泉河,走过一排迎风摇曳的胡杨树。我,追着信仰留下的光辉,又一次来到敦煌!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作者的一次敦煌之行写起,却没有具体写行程,而是围绕“镌刻的信仰”选材为文,既有对历史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的感慨。

B. 文章第③段写飞机上的俯瞰之景,把沙漠戈壁的环境、敦煌的风貌展现在读者眼前,意在唤起人们对敦煌美景的向往之情。

C. 作者认为,敦煌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能在这里留下精美绝伦的佛造像和壁画,最主要是靠信仰的支撑。

D. 在古代,人们到敦煌石窟朝拜都需要经历一番艰辛,而现在人们乘坐现代交通工具很快就可以到达莫高窟。

2.第④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作者在第⑤段既说工匠、画师“没有留下一个名字”,又说他们“将自己永远留在了敦煌的历史当中”。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