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送子由使契丹...

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风麟。

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  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 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A. 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 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 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 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做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 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镇,平安归来。

 

BD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题中五个选项均考核诗中典故的内容,其中B项,“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诗歌的标题是“送子由使契丹”而典故中的“李揆”因担心被扣留,不承认自己是“唐第一人李揆”,可见诗人此时运用典故的目的应与李揆有相同之处;D项,“切莫以家世做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有误,这两个选项都忽视了诗歌的背景以及李揆典故的内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渭上秋夕闲望①

潘阆

秋夕满秦川,登临渭水边。

残阳初过雨,何树不鸣蝉。

极浦涵秋月,孤帆没远烟。

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

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 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水之滨,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其为师。后帮助武王伐封灭股,建立周朝。

A. 诗题中的“渭上”,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B. 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描写秦川秋色做了铺垫。

C. 颈联中的“秋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的情状,含有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D. 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

E. 该诗通过对渭上秋夕幽美景色的描绘,借助太公垂钓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又不愿老死江湖,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韩愈论道德修养

韩愈认为统治人才需要具备“德与艺”两方面条件。从两者的内在关系看,德是艺的思想基础,艺是德的体现手段。德比艺是更为根本的条件。如文学写作与道德修养的关系,道德修养是文学写作的根本前提,“夫所谓文章者,必有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实之美恶,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行峻而言厉,心醇而气和。”因此要像古代伟大作家一样写出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一定要特别重视道德修养,以道德修养为根底,才可能有光辉的文学作品。韩愈在教育实践中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的地位。

韩愈认为道德根源于人性,基本内容是仁、义、礼、智、信五项道德准则。五项之中最主要的是仁义两项。仁又是全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人有没有道德,其区别就看他存仁义或弃仁义。仁义并非高不可攀的目标,只是实行对人类的博爱而已。道德教育以仁义为核心,有道德修养的人,必定是“内仁而外义,行高而德巨”。

韩愈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吸收前人的道德修养理论,总结自己的修养经验,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修养要则。“贵已重以周,责人轻以约。”他主张要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对待别人,协调我与人的关系。要协调关系,对自己的要求应当全面而严格,以鞭策自己不懈地提高道德修养,对别人的要求应当宽松两简单,别人也就乐意为善或改过从善。而现实的情形恰好相反,一般人对别人要求求全贵备,对自己要求则很低很少。他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危害作了分析,认为根源是怠和忌,怠者对自己没有要求,不能提高品德修养,忌者害怕别人品德修养获得高度评价,而对别人进行诋毁。韩愈关于贵己和待人的思想,是孔丘“躬自厚而薄质于人”思想的继承和发挥。“思省自勉”,道德修养的关键在于从主观上提高认识,需要个人认真深入地反省思考。他在《进学解》中说:“行成于思,毁于随”。德行的成就在于认真深思,毁坏就在于放任自弃。因此应当经常与道德规范进行对照而反省自己的行为,对不合仁义规范的行为,虽然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也应当感到后悔,防止再犯。

他认为在道德面前有君子与小人之别,不成为君子,便落为小人,一切都取决于自己。“贤不肖乎己……存乎己者,吾将勉之”,要在主现上保持一种上进心,勉励自己成为道德修养高的人。“知过能改”,韩愈认为对待过错也是一个道德修养问题。过错不仅是已经表现出来的言或行,没有表现出来的心思不正也是一种过错。他说: “所谓过者,非谓发于行、彰于言,人皆谓之过,而后为过也。生于其心,则为过矣。故颜子之过,此类也。不贰者,盖能止之于始萌,绝之于未形,不贰之于言行也。”有些人犯了过错已有认识,对改正错误持什么态度便成为重要问题。他说: “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较积极的态度应是勇于改过,改过是为了不再有过,应该受到赞许。

(摘编自《中国教育思想史》)

1.下列不属于韩愈对“德与艺”关系的解说的一项是(  )

A. 德是艺的思想基础,艺是德的体现手段。两者相比,德是更为根本的条件。

B. 道德修养是文学写作的根本前提,“夫所谓文章者,必有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

C. 古代伟大作家特别重视道德修养,他们以道德修养为根底,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

D. 统治人才需要具备“德与艺”两方面条件,在教育实践中要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的地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仁义是实行对人类的博爱,是五项道德准则中最主要的两项,是全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一个人有没有道德,区别就在于这个人的内心是否存仁义。

B. 对自己的要求宽松而简单,对别人的要求全面而严格,是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的表现,是无法协调好人际关系的,也不能提高品德修养。

C. 德行的成就在于深思,在道德面前有君子与小人之别,不成为君子,便有可能落为小人,所以,要在主观上保持-种上进心,不断勉励自己。

D. 如何对待过错是一个道德修养问题,包括如何认识已经表现出来的言或行、如何认识没表现出来的心思不正、对改正惜误持什么态度等三个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愈主张对自己的要求应当全面面严格,对别人的要求应当宽松而简单,这是与孔丘“躬自厚面薄质于人”的思想完全一致的。

B. 韩愈在教育实践中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的地位,原因是他为培养统治人才服务,而统治人才需要具备“德与艺”两方面条件。

C. 韩愈说“行成于思”,“思”就是要经常与道德规范进行对照而反省自己的行为,目的是要防止再犯造成了严重后果的错误。

D. 韩愈认为没有表现出来的心思不正也是一种过错。颜回就是在错误思想刚刚萌芽时就阻止了它,不让错误思想在言行中表露出来。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欢迎各位同学莅临体育节现场,积极参加各项活动。

B. 我是导游,大家可以尊称我“小李”。

C. 这只是我的浅知拙见,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

D. 像王老师这样快要退休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略尽绵薄之力,我们深感荣光。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让我们能够满怀柔情,把一颗清晨的露珠当花朵来看待。在我的心目中,她是那样清癯、内敛,那样骄傲和高贵!

①看一眼头顶的月亮          ②让我们能够静下心来

③但她的作品带来的潮汐     ④一直回荡在我们耳畔

⑤蕾切尔·卡逊离开这个世界已经半个多世纪了

A. ⑤②①③④    B. ⑤③④②①    C. ②①⑤④③    D. ②①③⑤④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你和我小学毕业时的合影我一直当作珍贵的“文物”惠存着。

B. 可能是一时疏忽,你的稿子有几个不太通畅的语句,我斗胆做了斧正。

C. 你寄来的使用说明书,我有几个地方不大明白,特去信垂询。

D. 我的一首小诗在《星星》上发表了,现抄寄给你,请雅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