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⑴西崦人家应最乐,______________...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⑴西崦人家应最乐,_______________。(苏轼《新城道中》)

⑵出师一表真名世,_______________。(陆游《书愤》)

_______________?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_______________,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_______________,栗深林兮惊层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_______________,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⑺岁暮阴阳催短景,_______________。(杜甫《阁夜》)

⑻细草微风岸,_______________。(杜甫《旅夜书怀》)

 

煮芹烧笋饷春耕 千载谁堪伯仲间 云中谁寄锦书来 漠漠水田飞白鹭 熊咆龙吟殷岩泉 吴楚东南坼 天涯霜雪霁寒霄 危樯独夜舟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煮”“芹”、“笋”、“饷”、“载”、“堪”、“锦”、“漠”、“鹭”、“熊”、“咆”“吟”“殷”“坼”、“涯”、“霁”、“霄”、“樯”理解字义去记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施师点字圣与,上饶人。十岁通六经,十二能文。弱冠游太学,试每在前列,司业高宏称其文深醇有古风。寻授以学职,以舍选奉廷对,调复州教授。未上,丁内艰。乾道元年,陈康伯荐,赐对,言:“历年屡下诏恤民,而惠未加浃。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上曰:“非卿不闻此言。”诏从之。假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使金。致命金廷,立班既定,相仪者以亲王将至,命师点退位,师点屹立。相仪者请数四,师点正色曰:“班立已定,尚欲何为?”不肯少动。在廷相顾骇愕,知其有守,不敢复以为请。及后金使贺正旦至阙,问馆伴:“师点今居何官?”馆伴宇文价于班列中指师点以示之,金使恍然曰:“一见正人,令人眼明。”先是,州郡上供或不以时进,立岁终稽考法,及是,主计臣有喜为督促者,乞不待岁终先期行之。画命已下,师点矍然曰:“此策若行,上下逼迫,民不聊生。”或谓:“令已出矣。”师点曰:“事有为天下病,惟恨更之不速。”即追寝其议。十四年,除知枢密院事。师点倦倦搜访人才,手书置夹袋中,谓蜀去朝廷远,人才难以自见,蜀士之贤者,俾各疏其所知,差次其才行、文学,每有除授,必列陈之。师点尝谓诸子曰:“吾平生仕宦,皆任其升沉。夫人穷达有命,不在巧图,惟忠孝乃吾事也。”得疾薨,年六十九。赠金紫光禄大夫。

(选自《宋史·施师点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B. 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C. 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D. 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六经,一般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儒家经典。

B. 丁内艰,“丁艰”指遭逢父母丧事,旧称遭父丧为“丁内艰”,遭母丧为“丁外艰”。

C. 正旦,即农历正月初一,古时这天朝廷会举行百官朝贺天子的礼仪活动。

D. 枢密院,官署名,主管军国机务、兵防等,至宋代与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并称为“二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施师点敏学早慧,才华出众。年纪尚小他就已通晓六经,能写文章;在太学读书时,考试总得优等,得到高宏的赞扬。

B. 施师点立场坚定,据理力争。在金廷上,面对司仪的无礼要求,他义正辞严、拒不让位,捍卫了朝廷的尊严,得到了金人的尊敬。

C. 施师点心系黎民,行事果断。他担心不到年终提前考核会使百姓陷入困境,尽管执行的命令已发出,他还是追着扣住了这个命令。

D. 施师点为国储才,选拔贤能。因蜀地远离朝廷,有才学的人很难有机会表现自己,他便让他们上书自荐,以备朝廷授官时选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在廷相顾骇愕,知其有守,不敢复以为请。

(2)夫人穷达有命,不在巧图,惟忠孝乃吾事也。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诗歌各题材的内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羁旅诗古人或因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或久戍边关,长期客居他乡,滞留他处,处境艰难,心情郁闷,遂将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写成诗篇,就叫做羁旅诗。这类诗,多抒发旅途的艰辛,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抑郁不得志之情等。常见意象有月亮、孤雁、秋风、秋霜、衰草、猿猴、沙鸥、浮云、杜鹃、梧桐、西楼等。常用手法有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烘托等。

B. 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现诗人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对现实的不满、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及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境。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质朴自然,多用白描手法和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

C. 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代表作品李白的《越中览古》、杜甫的《阁夜》等。

D. 闺怨诗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常见意象有月、梦、泪、雁、寒蝉、更漏、笛声等言愁意象;捣衣、登高、凭栏等行为类意象;灯、帘、帷幕等室内用具类意象。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古诗文常用典故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结草衔环:比喻至死感恩报德。“结草”出自《左传宜公十五年》,晋大夫魏武子临终前嘱咐儿子魏颗杀其爱妾殉葬,魏颗没有照办,而是把她嫁出去了。后来魏颗与秦将杜回作战,见一老人结草将杜回绊倒,后老人托梦称是那个再嫁之妾的父亲,特来报恩。“衔环”出自《后汉书杨震传》,东汉杨宝救了一只黄雀,后有黄衣童子以白环相赠,称当使其子孙位列三公,后果如其言。

B. 咏絮:东晋谢道韫曾以“柳絮因风起”之句比拟雪花飞舞,叔父谢安大为赞赏。后以“咏絮”或“咏絮才”称女子善于吟咏。如《红楼梦》第五回“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中,“咏絮才”指的就是薛宝钗非凡的吟诗才华。

C. 螟蛉:《诗经·小雅·小苑》:“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并在它们体内产卵,卵孵化后就拿螟蛉做食物。古人错以为蜾蠃养螟蛉为子,因而把螟蛉作为“义子”的代称。

D. 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从业人员称“梨园子弟”。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伯仲叔季: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仲有时也称孟。另外,因为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以伯仲称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

B. 避讳: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即遇到与君主、尊长的名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种方法回避。主要分国讳和家讳。国讳是指诗文中不直书在位甚至前朝某些君主及其亲属的名。避讳的方法有改字法、空字法、缺笔法和改音法。

C. 顿首:两膝跪地,两手供至地,垂头至手,不触地。多时方起,因为头叩地多时,有所停顿,所以叫做顿首。

D. 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一般都是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古人认为泰山是五岳之长,帝王需先到泰山脚下的一座小山——梁父山上举行祭地的仪式,以报答地之功,叫做封;再到到泰山顶上举行祭天的仪式,以报答天之功,叫禅。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关于诗人的介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璟之子。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B. 姜夔(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人。北宋文学家、音乐家。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词善以健笔写柔情,词风秾艳,辞藻华丽。

C.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川、杜草堂。

D. 王维(701年-761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尚书”。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