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春天,我的春天 史光柱① 我最后一个用眼睛看到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春天,我的春天

史光柱①

我最后一个用眼睛看到的春天是被疯狂的绞肉机绞碎的,春天淌着血,连同那天的太阳一起绞断。留下一条根,深埋在岁月里。那是1984年的事,至今已整整二十个年头。往前一年,春天是和平的橄榄绿;再往前一年,我走在滇东老家的山道。父母送我入伍,父母爱、故乡情匀动情怀。路边有青青的麦苗、棕桐和灌木林。青青的麦田和灌木是春天。翻过山岗,便看不见了我熟悉的木屋和炊烟,能让我爬上山岗,回头再望一眼的故乡是春天。

花不标价,草不打折,那时的春天没有商家炒作的痕迹。伸进树丛的牛头、羊嘴告诉我日子香甜,啃嚼鲜美。一张慈祥的面容从天涯海角如期而至,它掏出钱裕子,传播慈善、慈祥。一枚枚类似金币、银币的东西,从山湾、地湾冒出来,从野茅草返青的沟崖露出来。这时我总在想,城里的春天,大厦装不下吧?为何城里工作的人回乡探亲,脸上都泛着红光?立交桥向四方炫耀,现代化进驻山乡。可霓虹灯跟油灯的距离越拉越大。我托着腮帮坐在灯影下苦思:什么时候大山不阻断遥远,我也把牛车上的梦搬到汽车上。生日有红烛,天天有饼吃,可能春天进家了吧!外婆跟我说,如能一天从鸡窝里检两个蛋,你的春天也就来了,石榴树露出腼腆的神色,抛出红绣球招引我忧郁的眼神,春天是家里买了一包盐,不用再吃淡菜,是季节熬出头,说是苦尽甜来。

狗尾巴草穿花衣服是春天;蒲公英凑趣闪出身向路人报幕是春天;老地疤长新肉、添新喜是春天。这个季节,谁最尖刻—草尖儿,谁最淘气—春风,谁的腰肢最细—链子草,谁的嗓音清亮,声带最长—溪流,谁最高兴—布谷鸟和油菜花一样招眼的秧子,谁的嗓门最大,是村长大块头。他把开春的调门起得很高。

春天,何止大地蒸蒸日上,青麦苗暖阳坡,它还让汉子们将缩在衣领里的脖子伸直,起早上山,让女人们拉家常时不只嬉笑,还看山色。耕牛和我们的腿脚没闲着,担子压在人肩上,愿望长翅。一个被贫穷剥夺书本的女娃,接过爷爷挖药材换来的学费,朝房头登枝的刁、鸟招招手。

春天来了,根的愿望得到伸展,种子跟苗床说着喷香的悄悄话。冷漠的土地找到拘心窝子的人,痛快地宣泄着压抑已久的心情。孩子们有了玩场,破口鞋成了打老鼠脸的锐利武器。穷山沟的孩子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童话。天被雨婆婆刷洗成蓝崖掩,白云洗成春雪莲。丁香花刷得特丁香,鸟窝里的雏鸟是他们宠爱的丑小鸭,泥塘子当成天鹅湖,娃娃鱼成了美人鱼,蚂炸窝当成星星尿。星星会拉屎撒尿,不知是哪位祖先注册在人们头脑里的童话。因为故事离奇,也因传说蚂炸窝有消食败火的功能。老人们便说星星尿不脏,吃了长聪明。孩子们也想不呆不傻,长大后挣大钱,盖大屋,娶好媳妇,想聪明的孩子见到半个火柴盒大的蚂炸窝,从枝叶上拼下,拿回家串烤着聪明。胆子小的孩子,辫开蚂炸窝,瞅着金色的虫卵囊仔细观瞧,最终不敢拿在火上烤熟亲尝。

山道如线,扯着木屋放飞的风筝。坡地挂在高山上。谁在翘首?谁在顾盼?谁是年岁中的春蚂炸?弓着腰,鼓着眼四下寻找。情缤纷,梦缤纷,青瓜棚看呆看傻了。在管生不管死、管成长不管成熟的春天,我怀着树的冲动,肩挑,隆泽,根盘串蚂炸情节的领地。

如今,我娶了相知的人,小屋不大,但装得下工作之余的温馨。我拄着盲杖,敲打着未知的路面,能敲打未知,来来去去是春天。春景斩断殆尽,深埋在心里的根却在时时发芽。时时发芽的根是春天。

大概我现在的春天就那么多了。就那么多的春天,牵动着我忙碌的身影。我握着生命的犁伴,翻犁一沟接一沟漆黑的命运。能翻犁命运、播种未来是春天。你的春天是什么?是耕耘霓虹点点的春色?还是在嫩叶和花辫间寻找她的眼神与面容?

注:①史光柱,1964年生,云南马龙人。1984年在保卫边稚的战斗中身负重伤,双目失明。1985年自学写作,出版了多部作品。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说“春天淌着血”,这是因为作者在当年的战斗中身负重伤,双目失明,那年春天给他留下了独特而残酷的印象。

B. “蚂蚌窝”被当地人赋予特殊的意义,孩子们册蚂蚌窝,作者也说“根盘串蚂炸情节的领地”,这表现了人们对未来的期盼。

C. “我握着生命的犁桦,翻犁一沟接一沟漆黑的命运”一句,使用了借代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作者面对命运的顽强精神。

D. 文章选取了故乡春天中的一些典型景象,生动地表现了故乡在作者心中的鲜明印象,回忆中充满了深深的眷恋之情。

2.文章的标题为“春天,我的春天”,请结合全文,分点概述“我的春天”的含义。

3.本文语言的文学味较浓,请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对此加以赏析。

 

1.C 2.①春天是和平的岁月;②春天是回忆中故乡的自然生机与美好人情;③春天是苦尽甜来的生活改善;④春天是对美好的期盼;⑤春天是改造命运创造未来的奋斗精神。 3.①词语使用:使用了大量形象化的词语,形象可感;②词语搭配:词语组合新颖独特,具有诗意。③句式使用:整句的大量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④修辞运用:使用了拟人、比喻等手法,表达生动,富有情趣。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C项,“我握着生命的犁铧,翻犁一沟接一沟漆黑的命运”,结合后面内容“能翻犁命运、播种未来是春天”分析可知,春天是改造命运创造未来的奋斗,借代的手法判断错误,应为“借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技术也可以“诗意盎然”

刘根生

①一位新锐设计师受梵高名画《星空》的启发,设计出一条“夜光自行车道”,路面上镶嵌着成千上万颗发着蓝绿色激光的小石头,如同银河洒落人间,令人叫绝。设计师认为,技术不应是坚硬麻木的存在,而应“以一种更具交互性和诗意的方式强化我们的感受能力”。

②的确,技术并不只具有实用价值,亦可以是审美价值的摇篮。中国的陶瓷闻名遐迩,丝绸远销世界,古代建筑令人陶醉,皆因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相得益彰。技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艺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技术与诗意融合,更能熏染出高品质的生活。当我们向科技的诗意一面投去更多关注,就不难发现,技术也可以充满温度和情怀,饱含灵性和魅力。

③国内外的一些城市中,涌现出一种叫作“垂直森林”的新式建筑,层层种下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让绿植充满建筑空间。传统观念里,城市的钢筋水泥风格同绿色自然格格不入。“垂直森林”的建筑设计却成功地让人与自然超越空间局限融合在一起,为“诗意的栖居”创造了无限可能。

④科学同样要有美感,技术创新也能很诗意。如果把科技比作繁茂的大树,效率和性能是其树干,人文要素则近乎树枝和树叶。没有树干,枝叶无所依存;剥掉树皮,去除叶子,树干不过是根木头。科技不能只有理性思维、缺少“诗性思维”,否则就难免枯燥无趣。以城市规划来说,许多城市的新城区道路、公共广场都唯宽大是从,不仅不讲科学,实际上也诗意无存,既浪费也没有特色。

⑤“技术的诗意”,其实不是铺陈、夸张、搞怪,而是“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如同庖丁解牛,始终按照其结构特征用刀,在顺应自然、求至善中尽显智慧和技艺。其中凝聚着“真”——尊重规律、以道驭术;凝聚着“善”——简约利物、惠而不费;凝聚着“美”——巧夺天工、出神入化。多些“技术的诗意”,实质正是遵守技术伦理,把创意和人文有机融合,用“人的尺度”统摄技术,给人更多便利的感受和美的体验。

⑥为什么有些技术成果缺乏良好的用户体验?不是技术创新能力达不到,而是在贪多求快的浮躁心理驱使下主动放弃了对诗意的探求。这提醒我们,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科学研究都极具专业性,决策者有必要多咨询专业人士意见,防止“政绩冲动”和“商业驱使”误导决策。一切技术创新的目的都在于提升生活品质,理应多从人文领域寻求灵感启发和精神支柱,在实用和审美并重中释放智慧和技艺。

⑦美是愉悦的源泉,美也是巨大的竞争力。科技之美,立足于“人的尺度”,内蕴着“技术为体、文化为魂”的规律。让科技的真、善、美可观可触可感,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地兑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的陶瓷闻名遐迩,丝绸远销世界,古代建筑令人陶醉,这说明审美价值重于实用价值。

B. 层层种下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让绿植充满建筑空间,这种“垂直森林”的新式建筑的出现,体现了对传统观念的突破。

C. 美具有巨大的竞争力,技术讲究美感,说到底就是为了增强科技产品的竞争力。

D. 追求技术的诗意,要用“人的尺度”统摄技术,即考虑到人对科技产品的尺寸的要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围绕着技术的诗意,通过大量的例子,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技术诗意的重要性、可行性等问题。

B. 文章第④段以大树为喻,形象地阐明了效率、性能与人文要素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C. 文章第⑤段在上文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技术诗意的特征,为自己的立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D. 认为技术的终极目标是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这是文章论述技术应是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相融合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某些技术成果之所以缺少良好的用户体验,根本原因在于设计者在“贪多求快的浮躁心理驱使下主动放弃了对诗意的探求”。

B. 一切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在于提升生活的品质,但某些决策者在规划设计中往往偏向于追求政绩和商业价值。

C. 技术的诗意固然重要,但不能随意地铺陈、夸张、搞怪,而应遵循规律,自然而为之。

D. 许多城市的新城区道路、公共广场一味讲求宽大,显得浪费又没有美感,其中原因可能是决策者事先没有向专业人士咨询意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印度·泰戈尔

河的此岸暗自叹息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

河的彼岸一声长叹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品读这首小诗你产生了哪些联想或感悟呢?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精准扶贫,首先是物质上的扶贫,因为物质上脱贫了,就能使贫困群众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从而激发他们拥抱生活的热情,而有了生活的热情,他们必将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就一定能从根本上拔掉“穷根子”。

①不是物质上脱贫了就能使贫困群众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眼为了看清不同距离的物体___而眼睛调节焦距是通过调节眼球内晶状体的凸出来完成的。年轻时____可以看清不同距离的物体。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密度增加弹性逐渐下降调节的范围越变越小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由于我现在正在外地出差,所以这件事的详情,待我回来后,您再当面奉告于我。

B. 某经理在部门分析会上做报告,最后说:上面的内容只是我的一孔之见,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

C. 每次放假回家,父母总是耐心地教导孩子要努力学习,鼓励他们不耻下问,不要不懂装懂。

D. 李先生与老友重逢时说:“一别三十年,今日再相聚,实在不易。你是马齿徒增,我是碌碌半生,怎不让人感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