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袁隆平 情系水稻五十载 从50年前安江农校的青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袁隆平  情系水稻五十载

从50年前安江农校的青年教师,到如今蜚声中外的著名科学家,袁隆平耕耘杂交水稻这块科学稻田已整整50个春秋。世界因此增产稻谷5亿多吨,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解决了其他国家的吃饭问题,为保障粮食安全和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3年,23岁的袁隆平在毕业分配志愿书上只写了两句话:“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果然,他到了“最艰苦的地方”——地处偏僻的湘西雪峰山下的安江农校。

在农校教书的日子里,他利用课余时间走出课堂,走向田埂。烈日当空,农民在榕树下歇息,袁隆平依然头顶烈日,在田里劳作。1958年,袁隆平用月光花嫁接红薯,结果,最大一兜“红薯王”有27斤重。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袁隆平在试验田里偶然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株型优异,穗大粒多。兴奋的袁隆平将其所有谷粒留做试验的种子。第二年的结果却让人很失望。袁隆平灵感的火花来了:难道这是一株天然杂交稻?而当时权威看法是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不具有杂交优势。从这时开始,袁隆平下定决心不为权威所限,通过科学的研究揭示出水稻杂交的奥秘和规律。

1962年,他在《参考消息》上看到一则消息:英美的两个遗传学家克里克和沃克研究出了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人家英美都分子水平了,我们还在这里学苏联,打转转。”

这年暑假,他去中国农科院,找大学时候的老师、遗传学专家杨国荣。杨老师悄悄告诉他一些国外研究的情况。美国、墨西哥等国家的杂交高粱、杂交玉米已经开始生产,只有水稻的杂交技术还没有突破。他决定放下“月光花红薯”,专攻水稻杂交。

为了找到理想中的稻株,他吃了早饭就下田,带着水壶与馒头,一直到下午4时左右才回来。六七月份的天气,他每天都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大海捞针般在几千几万的稻穗中寻找,汗水在背上结成盐霜,皮肤被晒得黑里透亮,连常年扎在水田里的农民都自叹不如。正是凭着这种坚忍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在勘察了14万余株稻穗后,经过两年的探索、试验和研究,1966年2月,他终于写成“惊世”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从此,“杂交水稻”这4个字伴随了袁隆平的一生,成为他毕生不懈追求的事业。

寒来暑往,袁隆平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执着将困难一一化解。历经8年磨难,1974年袁隆平配制种子成功。

1975年冬,国务院做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在全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这标志着我国水稻育种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从此,杂交水稻开始真正大面积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农业和粮食生产。

杂交水稻的成功,使袁隆平名声大振。1979年,湖南省委的领导找他谈话说,准备提拔他担任省农业科学院的主要领导。袁隆平诚恳地说:“我这个人不适合当官。别的不说,在搞科研这一点上,倘若真当上领导,哪里还有时间搞科研?”院里本来要给袁隆平换一间大一点的办公室,但袁隆平坚决不同意,说:“何必浪费呢。”作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每年手里的经费成千上万,但他对科研工作的经费也非常“吝啬”。2000年12月,袁隆平以技术入股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挂牌交易,袁隆平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亿万富翁,但他还是以原来的样子出现在大家面前,仍旧是那个朴素的如农民一样的老头。

50年来,在促进水稻增产这座科研高峰上,袁隆平及其团队一直走在世界最前沿,多次创造水稻大面积平均亩产的世界纪录。2014年10月10日,农业部宣布,由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第4期中国超级稻亩产达1026.7公斤,创造新纪录。

84岁的袁隆平表示,希望能在90岁前完成每公顷16吨的第5期超级稻攻关目标,最终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心愿。(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家再大,也只能睡一张床;资产再多,你每天也只能吃三餐饭,所以,我对钱这个东西看得很淡,够用就行。(袁隆平)

②他是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联合国首席农业顾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一生获得过无数荣誉,然而至今,他仍然保持着一个农民的本色,他每天至少去一次农田,几十年来,除了多一些皱纹,整个人没变过。(《一个价值一亿元的名字》)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本文标题“袁隆平  情系水稻五十载”,表意鲜明,突出文章的主题,且满怀对袁隆平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富有感染力。

B. 作者善于运用对比,文中反复将袁隆平和农民对比,既因为他们都从事农业活动,更为了突出袁隆平身上有着农民般艰苦朴素的传统。

C. 文章运用插叙的手法,写英美两个遗传学家克里克和沃克,还有他的大学老师杨国荣,目的是突出袁隆平不为权威束缚、敢于挑战的精神。

D. 作者写袁隆平,既概括介绍,又细描细绘,点面结合,富有说服力。其中写袁隆平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地勘察稻穗就是特写镜头。

2.为国家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袁隆平是一个怎样的人?

3.“84岁的袁隆平表示,希望能在90岁前完成每公顷16吨的第5期超级稻攻关目标,最终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心愿。”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给了你什么启发?

 

1.BC 2.①热爱祖国,品质崇高,立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解决人民的粮食问题做出贡献;②不畏艰苦,勤奋劳作,坚忍不拔,勇敢顽强,潜心科研;③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有着超人的智慧,敢于挑战权威;④历经磨难,朴素节俭,不图名利;⑤执着追求,永不停息。 3.这句话的含义是:袁隆平,一位为祖国、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老人仍然心存壮志,坚持不懈地奋斗,真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启发:①应放在学习袁隆平的优秀品质,树立明确的志向,②坚持不懈地奋斗,做任何选择都应站在祖国的立场上等。(联系实际,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B项,没有“袁隆平和农民对比”;C项,“他的大学老师杨国荣”不属于 插叙。 2.试题分析:注意从“热爱祖国”“勤奋劳作”“敢于挑战权威”“执着追求”的角度作答。 3.试题分析:首先答出句子的含义“袁隆平,一位为祖国、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老人仍然心存壮志,坚持不懈地奋斗,真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然后从“树立明确的志向”“坚持不懈地奋斗”的角度谈自己的启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村落是由族群聚居模式发展起来的社会单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时空中悠久和稳定的坐落。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多样、文化成分多元,蕴含着丰富深邃的历史文化信息。

其原住民的聚族群体性、血缘延续性特质,承载了中国久远悠长的文明历史,因而极具中华民族文化的本源性和传承性;村落成员的生产生活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形态,从表面化一般形式的呈现,到隐性化深层次的内在文化秩序与结构、内涵,代表着中国历史的文化传统,体现着“社会人”由单一的个体到家庭、家族,进而到氏族,最后归属于国家、民族文化的范畴。村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但是,随着工业文明的深入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中国传统村落正以每天1.6 个的惊人速度消亡,以致有较高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现存不到5000 个。与此伴生的是传统村落所具有的文化形态正在发生急剧裂变,传统文化的内在结构也面临着支离破碎的危险。

从某种意义上说,毁掉了传统村落,就有毁灭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危险。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如果具有民族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文化消亡,那么这个国家的人心必将涣散,最终“国将不国”。传统村落是历史文化的载体,相对于经典文献和古物史料,它所承载的有关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信息更具鲜活性,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的“实证”,是中华文明渊源有自的“活证”。它比文字、古物更能真实地反映中华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生产生活方式、道德伦理观念,以及民族习俗风情。

不仅如此,传统村落及其文化的消失,还意味着千年以来的田园风景及其人文内涵面临危险。中华民族在山水田园之中,孕育出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人文观念、哲学思想、道德价值取向等。山水田园之于人,已不仅仅囿于其所产之物可以养身养命的物化层面,更已升华为可以净化灵魂、陶冶情操的精神家园。例如,村落与山水田园养育了陶渊明的生命、滋润了他内在的精神世界,造就了他物我两忘的超然心境,使他在成为“田园诗派”始祖的同时,也成为了中国历代文人的精神偶像。凭借着生于斯长于斯的人生阅历,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名篇,创造了内涵丰富的文化意象,寄托了意味深长的人文情怀。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传统村落如果彻底消失,将意味着:难以解读可以喂养我们民族精神的山水田园诗文;失去可以陶冶心性的田园风景;失去可以安放灵魂的精神家园。

此外,传统村落及其文化如果彻底消失,还有可能意味着与之共生的乡村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的湮灭。

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重视传统村落,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是我们踏访历史和展望未来的时空桥梁,是我们的灵魂栖居和最终回归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如果消失,将意味着什么?国人当思。

(摘编自《光明日报》刊登文章《传统村落的急剧消失意味着什么?》,有删改)

1.下列关于“传统村落及其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村落具有族群化、模式化的特点,有多样的空间形态、多元的文化成分,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

B. 传统村落的文化形态体现中华民族从家族到氏族到民族的文化传统,既有表面化形式的呈现,也有隐性化的呈现。

C. 中国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实证”和“活证”,其存储的历史信息具有和古籍、古物一样的鲜活性。

D. 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栖居地和精神家园,传统村落文化与民族历史文化唇齿相依,是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传统村落的急剧消失导致与之相关的文化形态发生剧烈的变化,传统文化的内在结构也面临零散破碎、不成整体的危险。

B. 毁掉传统村落会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例如民族习俗风情消失,田园风景及其人文内涵陷入危险,民族历史文化面临毁灭。

C. 美丽的山水田园不但满足了陶渊明物质生活上的需要,而且使他成为了我国“田园诗”的创始人和文人墨客的精神偶像。

D. 我们如果想解读古代山水田园诗作,想拥有可以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精神家园,就该好好保护传统村落,不让其消失殆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村落极具民族文化的本源性和传承性,在民族历史文化进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与它承载了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有着密切关系。

B. 传统村落是我们踏访历史的桥梁,可如今传统村落却越来越少,要解决这问题,就必须妥善处理好城镇化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C. 如果不重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不保存好传统村落文化,那么中国总有一天会因此而失去民族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面临亡国的危险。

D. 因为生于田园长于田园,中国历代文学家创造出了数不胜数的寄托人文情怀和丰富内涵的名篇佳作,他们也因此才得以丰富人生阅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②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④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归园田居》

以上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里的诗句,读了以上句子,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则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共享单车使用便捷,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低碳环保。因此,只要大力推广共享单车经营模式,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而且,推广共享单车可以根除机动车排除废气造成的环境污染。所以,随着共享单车的逐渐普及,人们一定会把共享单车作为出行的首选工具。

①推广共享单车未必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首先,大数据必须是随时随地能调用,并且马上被计算的,而不是储存在磁带、U盘等软件工具中的数据。其次,②__________________。我们上天猫搜索一个商品,数十亿商品、几百万个卖家、一亿的消费者,瞬间完成匹配呈现,这才能称之为“大数据”。最后,大数据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数据的全面性。大数据不是样本思维,它是一个完整的全面的系统。与传统数据相比,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传统数据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在某些特殊的领域,传统数据发挥的作用还是无可替代的。

 

查看答案

口语交际中委婉拒绝别人的要求是需要技巧的。下面情境中那位女士的回答是。

两位男士在谈话。其中一位说,在家里妻子不让我抽烟,真难受。他边说边拿出香烟,问旁边的女士:“我抽烟妨碍您吗?”女士笑了笑,回答了一句               ,既不让这位先生抽烟,又说得很有礼貌,委婉幽默,引得两位男士都笑了。

A. 嗨,您害人又害己啊!

B. 看,没见写着“禁止抽烟”!

C. 您夫人还没把您管教好吧!

D. 先生,您像在家里一样好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