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学,何学?这是人们津津乐道,却也让专家学者大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学,何学?这是人们津津乐道,却也让专家学者大为困扰的问题。章太炎指出:“夫国学者,

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张岱年认为:“所谓国学即中国学术之意。”其实,国学就是民族传统文化 的经典化、知识化、普及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如何看待国学?中国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先秦诸子到宋明理学等思想都闪耀着古人的睿智,规定着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方向与精神表现。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虽有“厚德载物”的胸襟和气质,亦有空谈心性,轻于实践的固有缺陷与不足;长于道德规范架构,短于思维方式的更新。这使得传统文化在向现代社会转型中步履维艰,困难重重。以何种态度,站在何种立场,支持何种观点来看待国学,就成为关涉国学弘扬,国学复兴,国学能否正常发展的重大理论命题。我们对待传统,抱守残缺,故步自封要不得;数典忘祖,粗暴武断亦要不得。重提国学,弘扬国学,不是要拘泥于经典,食古不化,而是要从中寻找民族文化的“根”与“魂”,在普及中修复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国学研究该求是,还是致用?学术研究本身就包含了“是什么”和“怎样做”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是什么”就是学术研究要讲求客观,实事求是,在客观事实中探究真知。“怎样做”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检验。探寻“是什么”是更好地解决“怎样做”的前提。君子有志于学,首先在于学能明道、明理。而通过这种思想创造活动,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学习规律,达到寻求真知目的,即求是;在此基础上有所为而为,则是“致用”,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固然保持了学人对社会政治的紧密关切,避免了单纯地“为学术而学术”,但也会使不少人受此误导,认为做学问的最终目的是讲求功利的实用主义,使学术研究沦为政治的附庸,违背学术求真求是的初衷。作为数千年学问积累结果的国学,我们不要总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它。如果仅仅满足于从国学中寻找某些应对现实问题有用的技巧和方法,那就太实际、太简单化了。

国学的使命是什么?这牵涉国学研究与国学普及两个方面的问题。国学研究是某些领域的相关人士通过努力获得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对国学自身的推进和完善起着重要作用。国学普及则是学者通过通俗化的形式,向社会大众普及包括前沿成果在内的国学基础知识,让他们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亲近经典,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和精神追求,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国学研究是国学普及的前提与基础,国学普及是国学研究的延伸与补充。我们倡导具有包容、和谐、共生共存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借助国学研究与普及创造出与我们当前国家形势相适应的,能满足广大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新文化。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也要吸取外来先进文化并加以融合;不仅要提倡正确的价值观,也要用发展的眼光批判和否定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内容。

(摘编自《学理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然各家对国学的表述不同,但其实国学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化、知识化、普及化。

B. 国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闪耀着古人的睿智,规定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与精神表现。

C.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表现出独特的胸襟与气质,但存在有空谈心性,轻于实践的固有缺陷。

D.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不能原封不动的照搬照用,也不应该全盘否定,认为它落后于时代。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国学研究该求是还是致用的问题并不矛盾,这是两个层面的问题,正确理解“求是”方可正确理解“致用”。

B. 某些领域的相关人士通过努力获得国学研究前沿性的成果,推进了国学自身的完善,这有利于国学的普及。

C. 不少人认为研究国学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实利,这违背了学术研究的初衷,是对“致用”意义的一种错误理解。

D. 国学普及的重要意义在于让国人可以以更为简易的方式亲近经典,通过熏陶,确立自己的道德与精神取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文化长于道德规范架构,短于思维方式更新的特点是传统文化在向现代社会转型中步履维艰 的原因之一。

B. 国学虽博大精深,但并非完全适用于当代,我们弘扬复兴国学应着眼当下,站在发展的态度立场 上看待国学。

C. 国学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它需要在普及的过程中修复,这样它才能成为满足广大人民精神生活需 要的新文化。

D. 国学的使命在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这是综合考虑国学研究与国学普及两方面意义而 得出的判断。

 

1.B 2.A 3.D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原文说“从先秦诸子到宋明理学等思想闪耀着古人的睿智,规定着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方向与精神表现”,“从先秦诸子到宋明理学”这些都是“国学”的具体内容,但这些具体内容都诞生在古代,因此,对其影响的陈述,原文有明确的限制词“古代”。B项少了“古代”一词,扩大了“国学”的影响范围,显然是不符合原文的,也是不正确的。由此可见B项应该是选项。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和推理文章重要内容的能力。仔细阅读文章,找到有效的答题区间,比对备选答案。A项,其信息范围在第三段的头四句中,从这几句来看,所谓“求是”,即探寻“是什么”,所谓“致用”即思考“怎样做”。原文认为“探寻‘是什么’是更好地解决‘怎样做’的前提”,这里的关键在“更好地”.也就是说理解“致用”未必一定要理解“求是”,理解“求是”是理解“致用”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而A项的表述将其绝对化了,认为正确理解“求是”才能正确理解“致用”,故有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作文:“代沟”狭义指父母子女之间在思想方法、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的心理距离或心理隔阂。有人认为,代沟的主要责任在父母 ;还有人认为,代沟的主要责任在子女。你如何看待呢?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要求:1.围绕上述文字,定好角度、立意、文体、标题。2.不套作、抄袭。3.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请概括说明下面这种语言现象,并表明自己的观点。

一些报刊经常在行文中夹杂一连串的英文,如“APEC记者招待会后,我约了CCTV的几名记者和一群MBA、MPA的研究生,讨论中国加入WTO后IT业对GDP的影响。”

 

查看答案

把下面的一个长句变成三个短句。 要求:不改变原意,语意连贯,可以恰当增删词语。

《成语英雄》是一档在不失娱乐性的同时将成语文化知识融入节目中,区别于近年来泛娱乐文化的其他电视节目的寓教于乐的文化类真人秀节目。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我的菜畦靠近一条芦苇丛生的荒凉小溪,_____,在菖蒲长得又高又密的地方,有几处汩汩作响的清泉。

A. 溪岸上杂草之间散乱地长着菖蒲    B. 菖蒲散乱地长在溪岸上的杂草间

C. 溪岸上散乱地生长着菖蒲和杂草    D. 菖蒲和杂草散乱地长在溪岸边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再加上政策的扶持,使得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B. 如果有一天科技发展到人们乘宇宙飞船就像今天乘飞机一样方便的时候,银河就不再遥远,宇宙也就不再那么神秘了.

C. 首届跨境电商论坛近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各知名电商的数十名代表齐聚一堂,分析了电商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D. 在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本市历时三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査工作,昨日交出了首份答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