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苏轼① 徐门②石潭谢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苏轼①

徐门②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③,牛衣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①苏轼时任徐州太守,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②徐门:即徐州。③缲车:缫丝车。④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词的上片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主要通过视觉形象构成一组连续不断的影像,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B. 上片的首句采用了倒装的句式,既描绘出枣花纷纷飘落的样子,又把词人的行踪逗出---行走在枣树下。

C. 上片的后两句,词人通过“村南村北”的“缲车”声和农人卖瓜的叫卖声,表现了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表达出词人对丰收的喜悦心情。

D. 词的上片一句一个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下片侧重抒情议论,既有对路途遥远、人体困乏的无奈,又表现了他随遇而安的性格特点。

E. “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

2.结合词的内容及相关信息,分析理解词人的形象特点。

 

1.AD 2.①体恤民情,“求雨”“谢雨” ②勤于政务,“酒困路长”“日高人渴” ③谦和、平易近人,“敲门试问”。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A项,“上片……主要通过视觉形象构成一组连续不断的影像”错误,从词中来看,应该是“听觉”,如枣花落下的“簌簌”声,村南村北响起纺车缫丝的声音,穿着麻布衣裳的农人坐在老柳树下叫卖着黄瓜的声音。D项,“下片侧重……议论,既有对路途遥远、人体困乏的无奈”错误,下片没有“议论”,且“无奈”之说也是没有的,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结合词的内容及相关信息,分析理解词人的形象特点”,这是考查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从注释来看,“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按照当时的风俗,一个关心农事的地方官,天大旱,要向“龙王爷”求雨,下了雨,又要向“龙王爷”谢雨,“求雨”和“谢雨”表现出词人体恤民情的特点;从词中人物的活动来看,“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酒困”,是酒后困倦,说明他上路前喝过酒了,“路长”,看来,已走过很长的路程,而离目的地还很远,“惟”,只。这句词写出他旅途的困倦。“日高人渴漫思茶”。“日高”,太阳已升得很高。在初夏的太阳下赶路,感到燥热、口渴,不由得想喝杯茶润喉解渴。“漫”,这里是情不自禁的意思。口渴,需要喝茶;困倦,大概也想借茶解困,联系“求雨”“谢雨”这一事件,此处表现出词人勤于政务的特点;如“敲门试问野人家”,“野人家”,乡野的人家,即乡下老百姓,“试问”两字表明他并没有什么官气。他没有命令随从差役去索要,而是自己亲自去敲一家老百姓的门,客气地同人家商量:老乡,能不能给一点茶解解渴呀。这表现出词人体恤民情、爱民如子、谦和有礼的特点。考生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三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惧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B.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C.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D.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平旦、黎明等与之意思相同。

B. 败北:打不过转背而逃,即战败。北,引申为与胸相对的背部。

C. 亭长:官名。秦汉时,十里一亭,设亭长一人,管诉讼等。

D. 侯:古代有公、伯、侯、男、子五等爵位,侯是第三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项羽性格豪爽,多愁善感。在垓下之围中,他预料了到失败命运,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可谓是“猛虎细嗅蔷薇”。

B. 项羽勇猛无敌,但也自负得意。东城快战,连斩敌将,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乌江边,面对必欲杀之以邀功的“故人”,他慷慨赐头。

C. 项羽知耻重义,心地仁善。在乌江岸边,亭长劝他登船离开,以图东山再起,他拒绝好意;他还不忍爱马被杀,赠马亭长。

D. 作者运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项羽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父亲的旧怀表

    敬爱的父亲去世两年了,我们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他的遗物也就一直放在他生前常呆的那间小屋里,没人去动它们。

    夏天的一个早上,我和姐姐终于打起精神和母亲一起来整理他的房间。

    一个破旧的皮箱打开了,母亲从里面翻出了一只旧怀表。母亲用围裙角擦了擦旧表,大声地说:“这是你父亲当年一直在用的表,不知德瑞克喜不喜欢?我想送给他。”德瑞克是我儿子。“就是不知这表还能不能走?”她接着说。

    我的手指轻轻地划过旧怀表的外壳,它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泽。抚摩着这只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父亲的音容笑貌。它多像我的父亲!那么朴实、无华、简洁,而又如此忠实、可靠。

    这只旧怀表令我想起父亲曾经买过的旧车。

   “爸爸,你买这车干吗呀? 油漆都掉了,这么破旧难看!”

   “傻丫头,尽管它的外面已经油漆剥落,可它跑起来可轻快了。嘿,爸可拣了个便宜啦!”           原来爸爸看中的是更重要的东西,真的,旧车的引擎还相当完好。

    我还想起早年父亲在我们的房子外面搭建的卫生间,它里面虽然干干净净,但外表简陋,甚至显得寒碜。

     我想到了父亲收集在他小房子里的东西:一个旧燃气炉,一盏好用的灯,一张舒服的躺椅。在这间房子里,他常常自己动手修理着各种收集来的旧玩意儿。他捣鼓好了被别人扔掉的坏收音机,为丢弃的破玩具配上零件。这些都是别人因为坏了随手扔掉的,他,默默地拣回来,修好,再用。

    是不是那会儿我们的家庭经济很困难?

    两年前,在父亲的葬礼上,一位中年男子走上前来,悲伤地,带着怀念的口吻问我姐姐:“女士,你可知道,早些年,我们家因为有你父亲的帮助,才熬过一个又一个的年关? 全家因为有了你父亲经常的照顾,才免于饥饿?”我们都摇头说,从没听父亲说起过这码事儿。中年男子接着告诉我们,当年,他们家兄弟姐妹一大堆,经济拮据,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

    我把这个中年男子的话转述给母亲,并询问说:“妈,我们还真的从没有听您和爸说过这事儿。当时咱们家不是也很困难吗?”母亲说:“咱们家那会儿是不宽裕,可毕竟还可以维持生活。所以呀,你爸和我就常省下一些东西来帮助比我们还困难的人家。你们姐妹几个不知道吧,你们父亲给这山里边多少人家都送过食物和柴火。他自己呢,省吃俭用,什么都舍不得扔掉。”

    是的,我们还真的不知道,我们眼见的只有自己家的破车,只关心什么时候,父亲才把它换成新的呢,让我们的小伙伴也羡慕羡慕我们?我们只关心自己家的卫生间,什么时候也能像别人家一样,与卧室配套?而不是建在房子外的陋室一间,让我们脸上无光,遭人耻笑。母亲的话,令我恍然大悟。怪不得父亲会如此节俭。

    德瑞克接受了他外公的遗物。我们有一个叫霍布的朋友,家里是珠宝商。德瑞克把旧怀表拿去请他修理。两周后,怀表修好送了回来,并重新做了抛光处理。霍布告诉我们说:“知道吧? 早些年,人们买表的时候,是可以自己在商店选择表壳,然后再配上挑好的表芯的。所以,当怀表不是人人都能拥有的奢侈品的时候,人们都注重表的外壳,好向别人炫耀呀!经我手修过的旧表大多数有豪华的外壳,但是,一看内芯,质量却马马虎虎。”

    但父亲的这只旧怀表却很稀罕:它的内芯质量上乘,几十年后的今天还能正常使用,而它的外壳,毫不张扬,价格也是最便宜的那种。

   “什么样的人才会这样选表呀?”霍布惊讶地接着问道。

    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我的父亲。”

    我那敬爱的父亲。他知道最重要、最宝贵的只有那内在的美,那才是最值得珍藏的东西。父亲默默地帮助着最需要帮助的人,为此他宁愿自己过着节俭的日子。

    父亲的旧怀表,如他本人,在那朴实无华的外表里深藏的,是一颗金子般的心。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采用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行文,摘取父亲生活中的小片断,表现父亲俭朴的生活作风、崇高的人格情怀。

B. “一只旧怀表”不仅是父亲的爱物,也很受母亲的看重,母亲把它送给我的儿子,就是想让他成长为我父亲一样的人。

C. 霍布修表时说的那段话中,一般人“注重表的外壳,好向别人炫耀”,衬托父亲不重外表,内心高尚的人格精神。

D. 作者在追忆父亲的同时,对家中狭窄的小屋、寒碜的卫生间、破旧汽车,仍刻骨铭心,说明家庭的经济情况并不太好,从而突出父亲帮助别人的可贵品质。

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父亲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3.试从主题表现、人物塑造、结构安排三个方面,探究标题“父亲的旧怀表”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疼痛。在我们的人生之路上,经历挫折甚至痛苦的过程就像河蚌孕育珍珠!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有美丽的珍珠,而正是那些特殊的成长的经历,才铸就了人生的璀璨。

阿拉伯诗人说:“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牡蛎体内,变成一粒珍珠。”

要求选择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2100 多年前,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_____________________, 唤起了沿线国家的历史记忆。该倡议让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丝绸之路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中国梦同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米,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容。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句是

A. 令爱这次获儿童全国大奖,多亏你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感谢你。

B. 凡获得一等奖的同学,本组委会将惠赠《鲁迅全集》一套。

C. 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无论观点还是文字都不够成熟,请您不吝赐教。

D. 我提的这些建议,只能算管窥之见,希望能够得到诸位苟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