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风袅袅秋虫鸣 张强 秋天是虫的季节。蝉在林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风袅袅秋虫鸣

张强

秋天是虫的季节。蝉在林中“知了,知了”不停地叫着,仿佛已感到时光将尽,要抓住这最后的时刻释放出生命中最后的热情;田野来收割的豆地里,蝈蝈也伏在在豆棵下“吱吱,吱吱”聒噪着,和树上的蝉声相应和。夜晚月朗星稀,凉风习习,蛐蛐、油蛉、纺织娘躲在一个角落里忘我地弹唱,时而独奏,时而合唱,直到月已西斜,夜色阑珊,仍迟迟不肯睡去,它们怕辜负大好的时光。

蝉从五月末由黑暗的地下爬出,开始羽化为成虫,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六月三日夜闻蝉》中写道:“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可见六月就已经可以听到蝉声了。“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阴。”整个夏季都是蝉的,它们不知疲倦,伴随着一路攀升的气温,把一个夏天吵得沸沸扬扬,这盛大的阵势一直要持续到秋初。

古时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立秋的三候为“寒蝉鸣”,这时的蝉已禁不住越吹越凉的秋风和越来越浓重的夜露,开始发出凄苦的哀号。宋代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层秋雨一层凉,蝉弱小的身躯的确难以抵挡秋雨的侵袭,这凄凄切切的悲鸣或许就是它们无奈的抗争吧?“薄暮末蝉三两声,回头故乡千万里。”(郎士元《送别》)一声凄切的蝉鸣曾触发了多少人的千古愁思,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代名词,这悲凉,有的是身世之痛,有的是故国之思,有的则是离别之苦。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

秋夜中叫得最欢快最忘我的莫过于蟋蟀,月华如水,洒在庭院中、窗台下,洒在枕边,洒在漓露的梦里。“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些从《诗经》中走来,唧唧吟唱的秋虫,此时就蹲在檐下的月影里,或者躲在墙缝里,趴在草丛中,它们歌唱凉如水的夜色,歌唱大地的丰收,歌唱村庄的温暖。“空庭疏雨后,四壁乱蛩鸣。”“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看,秋夜漫漫,陪伴人打发这寂寥时光的不只是一盏昏黄的灯,还有蛐蛐缠缠绵绵的歌吟。

秋夜,纺织娘“轧织,轧织”“织,织,织啊,织,织,织啊”的叫声一点儿也不比蟋蟀逊色,和蟋蟀不同的是,纺织娘似乎很少躲到村庄的屋檐下,野外的草丛才是它们最宽广最自由的舞台。纺织娘古称“络纬”,《诗正义》中“络纬鸣,懒妇惊”是说纺织娘叫起来的时候,懒惰的妇人突然开始吃惊,原来她意识到秋天到了,冬天也就不远了,还没准备好过冬的棉衣,她怎能不惊呢,其实猛然吃惊的何止懒妇,李白《长相思》中写道:“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被纯,卷帷望月空长叹。”

霜降三候为“蛰虫咸俯”,俯,蛰伏也。过了霜降,秋虫的吟唱渐渐稀疏,这时古人认为秋虫都蛰伏了,实则不然,即使养在笼中,置于炉旁,蟋蟀、蝈蝈、纺织娘也只能勉强活过春节。虫的寿命使然,非人力所能速也。但秋虫的一生是响亮的一生,它们认认真真活过,这是它们对生命的尊重。

我庆幸和小虫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吧,它们还醒着,还用村庄朴实的方言唱着大地的歌,生命不息,大地的歌唱也永不会停止!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描写秋虫在月夜忘我地歌唱,主要表现出秋虫对时间、对生命的珍视,展示了它们对生命的热情。

B. 人们常以寒蝉来表现身世之痛、家国之思或离别之苦,这体现了王国维所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C. 古人认为蟋蟀、蝈蝈、纺织娘到霜降后都蛰伏了,作者不认同这种说法,作者认为这时的秋虫大部分因为寒冷而冻死了。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层次条理清楚,行文自然流畅,极富文化意蕴,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表现出作者对秋虫的赞美。

2.在作者看来,“秋虫鸣”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态度?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1.C 2.①不辜负美好时光,释放生命的热情(忘我地歌唱)。②面对生活中的凄苦,虽无奈但依然抗争。③歌唱生活的美好、大地的丰收、村庄的温暖,生命不息,歌唱不止。④生命虽短暂,但应尊重生命,要认真地活。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是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很多,有内容的概括分析,有语言的品味解读,有结构的分析品评,考生要先明确每个选项考查的方向,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分析。C项,“作者认为秋虫大部分因为寒冷而冻死了”说法错误,从文中来看,倒数第二段说的是“这时古人认为秋虫都蛰伏了,实则不然,即使养在笼中,置于炉旁,蟋蟀、蝈蝈、纺织娘也只能勉强活过春节。虫的寿命使然,非人力所能速也”,可见作者认为这是因为秋虫的寿命使然,并非是“寒冷而冻死”。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在作者看来,‘秋虫鸣’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态度?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考生应到文中找出“秋虫鸣”的内容,结合这些秋虫的表现和作者的分析作答本题。如第一段“仿佛已感到时光将尽,要抓住这最后的时刻释放出生命中最后的热情……夜色阑珊,仍迟迟不肯睡去,它们怕辜负大好的时光”,从秋虫忘我地鸣叫中,我们可以感悟到不辜负美好时光,尽情释放生命热情的生活态度;如第三段“这凄凄切切的悲鸣或许就是它们无奈的抗争吧……这时的蝉已禁不住越吹越凉的秋风和越来越浓重的夜露,开始发出凄苦的哀号”,蝉面对生活中的凄苦,虽然无奈但依然发出抗争的呼号;如第四段“它们歌唱凉如水的夜色,歌唱大地的丰收,歌唱村庄的温暖”,蟋蟀的鸣叫是歌唱生活的美好、大地的丰收、村庄的温暖,体现出的是生命不息,歌唱不止的态度;如最后两段“但秋虫的一生是响亮的一生,它们认认真真活过,这是它们对生命的尊重……生命不息,大地的歌唱也永不会停止”,这些秋虫,生命虽然短暂,但面对生活,依然是认真地过好属于自己的每一分钟,传达出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的态度。考生只要能找到这些内容,再结合本文的主旨答题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篇名句默写

(1)《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句: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用反问句表明屈原即使受挫也不会改变自己志向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

(3)《荷塘月色》中运用比喻具体写荷叶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点绛唇·感兴

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注】①王禹偁:巨野(今属山东)人。北宋最早改革文风的诗文家。在朝为官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谪。曾贬为黄州,又迁蕲州(今属湖北),后病死。②如缀:排列成行,很整齐,如连缀在一起。③平生事:这里指向来所追求的功名事业。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雨恨云愁”一句词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借景抒情,写江南多云多雨令人感到惆怅,以表现词人的心绪。

B. “江南依旧称佳丽”一句表明词人眼中的江南仍有着美丽的景象。“依旧”暗寓了今昔之感,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C. “水村”两句抓住江南水乡最富地方特色的景物进行细致刻画,展现了一片寂寥、萧瑟的景象。

D. 词人遥见“天际征鸿”触发了“平生事”的联想,并将“平生事”凝聚在对“夭际征鸿”的睇视中,含蓄而深沉。

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审琦字仲宝,其先辽西人。后徒家洛阳.汉乾祜初,隶周祖帐下,性纯谨,.甚亲任之。从平李守贞,以功署厅直左番副将。世宗召禁军诸校宴射苑中,审琦连中的,世宗嘉之,赏赍有加。俄领勤州刺史。亲征淮南,舒州坚璧未下,诏以郭令图领刺史,命审琦以精骑攻其城,一夕拔之,擒其刺史,获铠仗军储数十万计。令图既入城,审琦等遂救黄州,数日,令图为舒人所逐。审琦选轻骑衔枚夜发,信宿①至城下,大败舒人,令图得复还治所。从征李筠,为御营前洞屋都部署,为飞石所伤,车驾临视。建隆②二年,出为忠正军节度。在镇八年,为政宽简。所部邑令以罪停其录事吏,幕僚白令不先咨府,请按之。审琦日:“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闻者叹服。审琦重厚有方略,尤善骑射。镇寿春,岁得租课,量入为出,未尝有所诛求。素不能饮,尝侍宴,太祖酒酣仰祝日:“酒,天之美禄;审琦,朕布衣交也。方与朕共享富贵,何靳之不令饮邪?”祝毕,顾谓审琦日:“天必赐卿酒量,试饮之,勿惮也。”审琦受诏,饮十杯无苦。自此侍宴常引满,及归私家即不能饮,或强饮辄病。开宝二年,从征太原,为御营四面都巡检。三年,改镇许州,赐甲第,留京师。太祖尝召审琦宴射苑中,连中的,赐御马、黄金鞍勒。六年,与高怀德并加同平章事。七年,卒,年五十。初,审琦暴疾,不能语,帝亲临视,及卒,又幸其第,哭之恸。赐中书令.追封琅琊郡王.赙赠加等。葬日,又为废朝。

                               (节选自《宋史·王审琦传》,有删改)

[注] ①信宿:连住两夜,也表示两夜。②建隆,北宋宋太祖开国年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

B. 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

C. 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

D. 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衔枚是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形状如筷子的器具,防止喧哗,以免被发觉。

B. 出是指京官因获罪被贬谪到地方任职,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

C. 布衣交,指贫贱之交,也指有地位的人与平民的交往,布衣是古代平民的衣着。

D. 赙赠是指封建时代,死者的上司及亲戚朋友拿出钱财帮助丧家办理丧事的习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审琦禀性纯谨,深受宠信。他曾经先后在后汉、后周、北宋任职,多被委以重任。作战受伤,皇上亲自探望;去世时,皇上亲临其家吊唁。

B. 王审琦善射,但不喜饮。周世宗、宋太祖都曾在苑中宴射,请他表演射箭,他连连中的,受到丰厚赏赐;身为武将,他酒量很好,但一向不喜饮酒。

C. 王审琦能征善战,不避危险。他曾带领精骑一夜打下舒州城,之后又神速回师救援郭令图,立下奇功;征讨李筠时,他亲自上阵,被飞石击伤。

D. 王审琦为政宽简,体恤百姓。他辖区内的县令不向他请示就擅自处理他手下的官吏,王审琦不但不生气反而嘉许;征收租税从不过分,够用即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乾祜初,隶周祖帐下,性纯谨,甚亲任之。

(2)初,审琦暴疾,不能语,帝亲临视,及卒,又幸其第,哭之恸。

 

查看答案

选出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A. 谨庠序之教,“庠”、“序”都指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B. 《孟子》是一部记录春秋末期思想家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C. 申之以孝悌之义,“孝”指尊敬父母,“悌”指敬爱兄长。

D. 《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儒家“四书”。

 

查看答案

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句()

例句: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者。

A. 七十者帛食肉。

B. 填然之。

C. 王无岁。

D. 是使民养无憾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