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散文就是散文,何来快餐化 郭军平 时下散文领域有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散文就是散文,何来快餐化

郭军平

时下散文领域有一些学人喜欢把那些精短类的散文称为“快餐化散文”,我实在认为不妥。

散文就是散文,何来快餐化。在散文前面冠以“快餐化”总感觉是对精短类散文的蔑视。持这种观点的学人无非就是喜好那些长篇大论的三五千字以上或者洋洋万言的散文,总认为这样的散文就是大散文,就是厚重、有分量、有历史责任感、有生命感悟力的好散文,就是耐人寻味、耐人咀嚼、流传百世万世千古流芳的好散文;甚至有些学人还极力指责批评各类报纸副刊的散文,称为其大都是些快餐型散文。这种狭隘散文观的错误认识,其实是严重缺乏文学常识的,是对散文创作领域的错误指导。

散文创作和其他文学体裁创作一样,都要反映生活,提炼生活,升华生活,指导生活,以其健康向上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来打动读者、感染读者。作为散文素材的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包罗万象的,大到天文地理,小到家长里短,中到国家大事,人物春秋,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在所有的文学体裁里,最有表现力的最能够表现生活真实的恐怕还是散文家族,散文其实就是所有文学体裁里的一个泱泱大国。自古及今,从中到外,几乎所有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文学大师们都有散文著作,更不用说许许多多的无名之辈的散文作者了。

散文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还不是因为其表现形式灵活,不像诗歌那样受到这样那样的约束。散文,名为散,顾名思义,放开之文,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所可写你自然可以洋洋万言,甚至几万言自由挥洒,无人嫌你长;无所可写你自然也可以几百字或者千把字来表现,也无人嫌你短。散文的质量高低好坏不能以长短来评定,评定散文质量的高低好坏最终还是以其是否有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表现形式为准的。

有些散文看起来短,但是却以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艺术形式打动着千百年来的无数读者。以中国古代散文来看,无论是《论语》的简短的对话体,还是孟子的论辩体,或者是《老子》的格言体,以至于到《荀子》《韩非子》《庄子》的学者体,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不是因为其内容的长和短来确定的,而是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决定的。唐宋八大家,明清散文,甚至包括影响较大的《古文观止》里所收录的所有散文,哪一个不是依照这样的标准。如果要按照有些学人的标准以字数来论短长,这些岂不都成了快餐散文,如果给它们加上快餐二字,岂不是对他们的亵渎和不尊吗?

古代散文是这样,那么现代散文呢?像鲁迅、郭沫若、巴金、胡适、周作人、冰心、郁达夫等他们的精美散文何尝是以长篇大论独领风骚的,恰恰相反,他们的散文大都很精短,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因此才成为后人们不断学习和借鉴的范本。特别一提的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梁实秋有一个观点就是“力求散文精和短”,并且他也是追求“散文精和短”艺术的实践者。那么外国散文家呢?像培根的哲理散文、蒙田的随笔哪一个是因为长篇大论而驰名中外的呢?因此,散文的长并不标志着思想容量大,艺术性强;散文的短也不标志着思想内容贫乏,艺术性弱。有些散文的长反而让人感到啰嗦、乏味、无聊;而有些短,反而让人感到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因此,散文的写作尽可以依照真情真性真识来写,没有必要以文字的长短来确定其艺术价值的高低。朱自清的《背影》既不华丽,内容也不长,但是却登上了散文的高峰,指引着散文的创作。如果以字数长短来评价,岂不是连朱自清这样的大家的文章也成了快餐化散文,这真是对散文的亵渎,对大师的污蔑。

散文本来就是不拘形式、自由灵活的一种文体,大师们可以写,无名作者就是老百姓也可以写,“以吾手写吾心”,自由倾吐,自由抒发,何来那么多的规矩,何必规定这样写、那样写。东指点,西指点,好像他就是散文大师一样,其实让他自己来写,也不见得就比谁高明。所以,要让散文创作繁荣,还是应以一种包容宽宏的视野来看,不要随便框定形式,框定名词,随意贬低报纸副刊上发表的各类散文;毕竟报纸副刊上的散文无论艺术性还是思想性,其实都是很不错的,去掉“快餐化”的贬称,恢复散文就是散文的称呼。

(选自《新华副刊》)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快餐化散文”是对精短类散文的蔑视,其判断标准是错误的。

B. 散文素材广泛,因此,根据不同素材进行写作,就会出现形式长短的不同。

C. 散文只关思想内涵和艺术性,与长短无关;散文的质量是以真情真性真识来决定的。

D. 散文创作的繁荣容不得一些批评,要多包容,多鼓励,才会出现精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2段用充分的事例说明有些学人提出“快餐化散文”观点的基础,为下文批驳打下基础。

B. 文章第3段作者宕开一笔,阐述了散文文体的本质特点,在第4段提出自己的观点,为下文展开论证做好铺垫。

C. 文章第5、6段分别分别从古今中外著名散文家的写作实践来谈论这个道理,显得论证严密,无懈可击。

D. 文章第7段提出了散文写作的依据,这与作者最后一段的论述某些方面有些矛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散文前面加一个“快餐化”是对散文的贬称,文章呼吁去掉,不要乱扣帽子,如果这样,不利于散文的繁荣。

B. 散文的长与短无关质量的高低,所以我们不能以散文的长和短来评价散文的高低。

C. 如果依照作者提出的观点,那么长文章里可能也有劣品,短文章里可能也有精品。

D. 文章呼吁去掉“快餐化散文”名称,其实是为短文章张目,不利于散文向深度厚重开掘。

 

1.C 2.D 3.D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快餐化散文’是对精短类散文的蔑视,”说法绝对化,原文是“总感觉”。B项,散文的长短与素材内容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D项,“散文的创作繁荣容不得一些批评”说法错误,无中生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在这方面,南开中学、北京大学堪称表率。南开中学百年来要求学生“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北京大学把宿舍作为促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载体,以“大家筑小舍,小舍出大家”为追求。

上面文字引发你对“养成教育”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②将自己的书贴上特定标签或写上几句话投放到公共场所,如咖啡馆、地铁或公园内的长凳上……无偿提供给拾取到的人阅读;拾取的人阅读之后,再以相同的方式将该书投放到公共环境中去。这就是“漂流书活动”。每一位主人都希望自己的书被人带走,想象着它进入另一些人的世界——和他们发生各种奇妙的联结。这样,一本流动起来的书,便有了它的故事——书的生命或人的生命,都可能由此变得不再平淡。

请根据上面的提示语,发挥想象,以“漂流书的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查看答案

微写作

请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180字。

①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作品。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根据第一大题材料一、材料二相关内容,并联系《红楼梦》《呐喊》《红岩》《平凡的世界》中任意一部作品,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②现实主义是指通过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的描写反映现实生活本质的一种创作方法。评论家认为《平凡的世界》正是正视了现实,并忠于现实,才能反映时代和社会生活的特点。请结合《平凡的世界》中的一个细节,对其这一特色加以解说。要求:符合原著,自圆其说。

③片纸千钧重,情思似海深,正所谓“见字如面”。请选择《红楼梦》《边城》《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的一部作品,以书中某个人物的身份给该书中另一个人物写一封短信。

要求:中心明确,情感真挚,合乎情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西方的光,东方的影

①来到爱荷华城后,每天都震撼于此处日落的美。我很难找到确切的词汇来形容眼前日落的盛况,因为猛然发现自己的中国经验完全无法适用。

②在国内,日落也是美的,你会看到一枚咸鸭蛋般的夕阳缓缓落下,落下后,天边飘荡着绛紫色的襟带。爱荷华的日落很晚。夏天,夕阳要到晚上八点才开始依依不舍地退场。秋天虽早一些,但也得到七点半才见暮色。并且,日落最初昭示她的存在并非以溏心蛋那样的形状,她早已落到地平线以下,你看到的是整片天空的万道光芒,所有的云朵都是大块大块的金色,奔腾、立体、连绵不绝、充满力量,叫人联想起文艺复兴时期教堂的镀金浮雕。我痴痴地望着这金灿灿的天空,有一瞬间简直觉得会有胖嘟嘟的小天使从云朵背后探出脑袋来。

③我总觉得,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夕阳美景在东西方文化中激起的回响也完全不同。在东方文化中,日落总使人遗憾,如李商隐那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又或者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然而,在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中,日落的内涵却完全不一样。小时候读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就一直有个困惑:斯嘉丽在失去女儿邦尼,丈夫瑞德也离开自己之后,究竟是哪来的勇气,独自站上荒原面对夕阳,说出那句著名的“明天,又是一天”?

④偶然的一趟路程让我似乎寻到了问题的答案。那天,我在克林顿街等校车等了近半个小时,眼见着晕染整片天空的耀人金色渐渐被红取代。然而,当我坐校车再耗费半小时光景回到位于西校区的宿舍时,刚下车的我竟然发现:即使黑夜已降临,那地平线仍是一道炫目的金光,我甚至起了个天真的念头,只要一路向西,或许我能永远看到一道金色的地平线。此刻,我深切地体会到日落释放的信号,是温暖,是希望,是永恒的光芒。

⑤光这个意象,在西方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其英译就是“点亮”。光与黑暗的分界也就是文明与愚昧的划分,甚至可以说,光早已决定了西方人眼中的美学标准。

⑥西方人理想的家是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玻璃窗要擦得通透,让阳光能够完完全全照进来;客厅里设有壁炉,不仅是为了冬日取暖,也是漫漫长夜光芒的所在。无论在欧洲还是美国,公园里是成片的草地,你会看到人们在草地上或坐或躺或野餐,尽情享受阳光的滋养。

⑦常常在这种时候,我会感慨,东西方文化竟是如此不同!中国人为世界文明贡献了诸多发明,然而玻璃这东西恰恰不是我们发明的,甚至也不在我们悠久的历史中占据什么重要的位置。或者可以这么说,玻璃这东西应该是被我们的美学排斥的——太通透,让所有东西一览无余,还有什么意思呢?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在其随笔《阴翳礼赞》中说,他装修房子的时候很苦闷,他讨厌玻璃,倾心的是糊在日式拉门和窗棂上的纸。可出于安全和应用方便的考虑,他还是在里层糊纸之余,于外层安装了玻璃,结果大风景。确实,在传统的东方,纸才是符合我们生活趣味的发明。门窗上糊上纸,既可以让明烈的阳光减去锐利的锋芒,又让门窗上精心设计的寿字阑干以一种柔和的形态投影在地上。如果说西方人爱的是光,那我们东方人确实更爱阴翳。

⑧如果你醉心于中国的园林,那你恐怕要觉得西方的公园多少是缺乏诗意的。我们的美源于一个“遮”字,芳草古木要用小桥流水或亭台楼阁掩去一部分,若隐若现,如此,才有了移步换景,才有了曲径通幽。

⑨不仅如此,文艺作品中流露出的对女性美的感知,西方和东方也迥然相异。

⑩无论是文艺复兴的画作,还是之后的印象派,西方人眼中女性的美很大程度上由光展现,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德加画中的芭蕾女孩,画家都用心将光引到画上,照亮女性。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呈现艾玛的美,也用了相仿的方式:

“在一个解冻的日子,院子里的树皮渗水了,房顶上的雪也融化了。她站在门槛上,把阳伞拿来,并且撑开。阳伞是闪色绸子的,阳光可以透过,闪烁的反光照亮了她面部白净的皮肤。天气乍暖,她在伞下微笑,听得见水珠点点滴滴落在绷紧了的波纹绸伞上。”艾玛明净的肤色是需要通过透过绸伞的阳光来确认的。

同样是女性的美,在东方的文艺作品中则更多借助被遮掩的部分来显现,有点欲盖弥彰的意味。中国古典戏剧舞台上女性角色手中的扇子,偶尔甩起的长长的水袖,常常会遮去容貌的一部分。这被遮掩的一部分便脱离了现实的桎梏,任凭各人天马行空的揣想。日本文坛巨匠川端康成的作品《雪国》中,岛村初次见到叶子的描写就洋溢着一种东方的情致

“(姑娘)只有身影映在窗玻璃上的部分,遮住了窗外的暮景,然而,景色却在姑娘的轮廓周围不断地移动,使人觉得姑娘的脸也像是透明的,是不是真的透明呢?这是一种错觉,因为从姑娘面影后面不停地掠过的暮景,仿佛是从她的脸的前面流过,定睛一看,却又扑朔迷离,车厢里也不太明亮,窗玻璃上的映像不像真的镜子那样清晰了。反光没有了,这使岛村看入了神,他渐渐地忘却了镜子的存在,只觉得姑娘好像漂浮在流逝的暮景之中。”川端呈现的是阴翳中似幻似真的少女叶子的面庞,正因为模糊不清,才成为想象的对象,成为情感的对象。最后真作假时假亦真,表面上窗玻璃映出的叶子的脸庞是虚像,但这一刻却是唯独属于岛村的对叶子的“看见”,没有别人可以拥有这样一个叶子。

再有,在东方人眼里,直视美女的面庞实在于礼不合。蒲松龄在《婴宁》中写王子服在上元灯会时看婴宁出了神,换来后者一句“个儿郎目灼灼似贼”。所以,女性的美常常只能在匆匆一中捕捉到一个点滴,但一个点滴就已足够唤醒所有的感官细胞了。

我固然能感到西方的光芒对人的感召和鼓舞,但更喜欢东方人和阴翳玩的游戏,东方强于感官,而西方胜于逻辑,各有所长,但我们似乎不认为“强于感官”是什么值得骄傲的资本。而今的我们还剩下多少阴翳可言呢?我们的公寓、大厦也都安上了玻璃,厕所铺上白色的瓷砖,宛然脱胎成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我们也都熟练掌握了西方的礼仪,说话时要和对方保持眼神的交流以示尊重——连对方的脸上有几颗雀斑也能清晰数出的时候,留给美的空间,是否还存在呢?

(取材于钱佳楠的同名散文)

1.对文中加点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殷红:“殷”读作“yān”。

B. 大煞风景:“煞”不可以写作“杀”。

C. 桎梏:比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

D. 一瞥:“瞥”是形声字,上为声旁下为形旁。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作者的中国经验无法适用于爱荷华落日的主要原因是此处太阳落山太晚。

B. 作者认为在美国的文化中,日落和“温暖、希望”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C. 作者对玻璃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且在中国历史上没有重大影响深表遗憾。

D. 作者对人与人交流时应目视对方保持眼神交流的西方礼仪持有否定态度。

3.作者写小时候读《飘》的体验,用意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4.文章以“西方的光,东方的影”为题,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5.段中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体现着一种“东方的情致”,请结合其内涵,对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做简要分析。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释】①写这首诗时,诗人正是四十岁,长安科考落第。②北阙:指帝宫。③青阳:指春天。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本诗首联直抒胸臆,明确表达作者不再追求仕进,甘愿淡泊,志在归隐的情感。

B. 颔联具体回忆了为官失意的缘由,其中含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通伯乐的委屈。

C. 尾联中的“虚”字既写出了院落静夜的空寂,也表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落寞。

D. 本诗语言看似浅近、明白如话,实则含蕴丰富层层辗转,语涉数意,悠远深厚。

2.“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一联中,“白发”、“青阳”,本是无情之物,作者缀以“催”“逼”二字,则情感尽出,下列诗句运用了相同手法的一项是

A.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

B.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C.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D.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3.本诗与下面王维的《终南别业》均为归隐之作,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二者表达感情的不同之处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孔子在《易经·系辞下传》中说“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古人在诗文创作中自觉实践这个方法,感天地悟人生的诗文名句不胜枚举:王羲之在修禊日里“仰观宇宙之大,  ①  ”游目骋怀,喜极而悲;王勃在滕王阁上,“披绣闼,  ②  ”,望闾阎扑地,观舸舰迷津;这一边,苏轼在《前赤壁赋》中面对浩渺长江,喟然长叹,感慨人生短暂“  ③    ④  ”;那一边,王安石“于是叹焉”,凝眉深思,“  ⑤  ,往往有得,  ⑥  ”。不能不说,这实在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思考人生的一个重要方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必伤义而不得宋。”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攻宋,曷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兵,辍不攻宋。

《淮南子·修务训》

儒书称:“鲁般、墨子之巧,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夫言其以木为飞之,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夫刻木为鸢,以象鸢形,安能飞不集乎?既能飞翔,安能至于三日?如有机关,一飞遂翔,不可复下,则当言遂飞,不当言三日,犹世传言曰:“鲁般巧,其母也。”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母。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则木车等亦宜三日止于道路,无为径去以失其母,二者必失实者矣!

《论衡·儒增》

鲁般者,肃州燉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卜曰:“般所为也。”赍物具千数之,般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

《酉阳杂俎·贬误》

【注释】鲁般,姓公输,名般,又作“班”,今常称其鲁班。

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天下以不义之名        负:蒙受

B. 有机关            审:确实

C. 其母也                亡:丢失

D. 赍物具千数        谢:感谢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臣见大王必伤义而不得宋    壮也,犹不如人

B. 攻宋    不赂者赂者丧

C. 遂失    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 安能飞不集乎    箕踞

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能够体现鲁般技艺高超的一组是

①公输,天下之巧士,作去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

②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

③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

④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

⑤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

⑥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

A. ③④⑤    B. ②⑤⑥    C. ①④⑥    D. ①②③

4.对下列句子及加点的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于是乃兵,辍不攻宋

句子的意思是:于是楚王只得息兵,停止对宋的进攻。

句中的“偃”字与“偃旗息鼓”的“偃”字意思是相同的。

B. 夫言其以木为飞之,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

句子的意思是:说他用木头做成老鹰会飞,是可能的;说它飞了三天不下来,就是夸大。

句中的“鸢”字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的“鸢”字意思是相同的。

C. 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

句子的意思是:如果木鹰机关完备,跟木车马一样,那么就会飞上天不下来。

句中的“集”字与“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集”字意思是相同的。

D. 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

5.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

②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

6.无论是“儒书”还是《酉阳杂俎》,都将鲁班塑造为具有特异功能的神人,将人塑造为神是一种文化现象,又如我们称李白为“诗仙”,余秋雨在《都江堰》中写道“傩戏中的水神河伯,换成了灌县李冰。民众围着他狂舞呐喊,祈求有无数个都江堰带来全国的风调雨顺,水土滋润”。但《论语》中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曾教育弟子“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他力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定鬼神的作用。请结合你对《论语》的理解,并围绕一个例子,谈谈你对“造神”这一文化现象的思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