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伦理观念、价值...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伦理观念、价值准则和行事方式,海峡两岸在家风、家训方面同根同源,一脉相承。

B. 中国的结构性改革不但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而且改革任重道远,中国还需在前期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结构性改革。

C. 本届全运会上最惊人的莫过于山东队的陈倩、张丰林以及湖南选手黄朝升等一批新人的涌现,很多老运动员也非同凡响,他们的成绩提高之快,的确是个奇迹。

D. 高新科技园区以智力密集为依托,以开拓新产业和高科技成果为目标,不断促进科研教育与生产相结合。

 

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B项,关联词使用错误,把“不但……而且……”改为“虽然……但是……”。C项,指代不明,“他们”到底指“新人”还是指“老运动员”不明确。D项,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开拓”与“高科技成果”不能搭配,可删去“和高科技成果”。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过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是我国的传统,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长辈的美好祝福。

②他们俩在结拜为兄弟时曾经海誓山盟,永不背叛,可到了商战的关键时刻,竟成了仇敌。

③在文学结构主义看来,尤其在法国,深度语法结构分析和对话语的修辞分析是形影相随的。

④如果台独分子对中国政府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若罔闻,一意孤行,他们必将自食其果。

⑤这里很多儿童等待手术,医院为他们准备了玩具。但是最近这些玩具开始不胫而走,这引起了医院相关部门的注意。

⑥冬日的黄山大雪纷飞、雾凇晶莹、日出壮美、云海磅礴、蓝天如洗,且冬雪与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秀峰等美景完美结合,相互映衬,真是巧夺天工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④    D. ②⑤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鱼我所欲也》中,鼓励人们像贤者一样坚持向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暮途穷”大概是人生的大悲,很多诗人也就会在不得志时痛苦、悲叹,李白《行路难》中展现了这种无法前行的痛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申恬,字公休,魏郡魏人也。高祖平广固,恬父宣、宣从父兄永皆得归国,并以干用见知。永历青、兖二州刺史。高祖践祚,拜太中大夫。宣,太祖元嘉初,亦历兖、青二州刺史。恬初为骠骑道怜长兼行参军。高祖践祚,拜东宫殿中将军。直省十载,不请休息。转员外散骑侍郎,出为绥远将军、下邳太守。转在北海,加宁远将军。所至皆有政绩。又为北谯、梁二郡太守,将军如故。郡境边接任榛,屡被寇抄。恬到,密知贼来,仍伏兵要害,出其不意,悉皆禽殄。元嘉十二年,迁督鲁、东平、济北三郡军事、泰山太守,将军如故。惠威兼著,吏民便之。母忧去职。北虏入寇,恬摧击之,为虏所破,被征还都。二十七年,起为通直常侍。是岁,索虏南寇,其武昌王向青州。遣恬援东阳,因与辅国司马、齐郡太守庞秀之保城固守。萧斌遣青州别驾解荣之率垣护之还援恬等仍傍南山得入贼朝来胁城日晚辄退城内乃出车北门外环堑为营欲挑战贼不敢逼。停五日,东过抄略清河郡及驿道南数千家,从东安、东莞出下邳。下邳太守垣阆闭城距守,保全二千余家。虏退,以恬为宁朔将军、山阳太守。善于治民,所莅有绩。世祖践阼,迁青州刺史,将军如故。明年,又督冀州。齐地连岁兴兵,百姓凋弊,恬初防卫边境,劝课农桑,二三年间,遂皆优实。性清约,频处州郡,妻子不免饥寒,世以此称之。孝建二年,迁督豫州军事、宁朔将军、豫州刺史。明年,疾病征还,于道卒,时年六十九。死之日,家无遗财。子实,南谯郡太守,早卒。

(节选自《宋书·申恬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萧斌遣青州别驾解荣之/率垣护之还援恬等/仍傍南山得入/贼朝来胁城/日晚辄退/城内乃出车/北门外环堑为营/欲挑战贼/不敢逼/

B. 萧斌遣青州别驾解荣之/率垣护之还援恬等/仍傍南山得入/贼朝来胁城/日晚辄退城内/乃出车/北门外环堑为营/欲挑战贼/不敢逼/

C. 萧斌遣青州别驾解荣之率垣护之还援恬等/仍傍南山得入/贼朝来胁城/日晚辄退/城内乃出车北门外/环堑为营/欲挑战/贼不敢逼/

D. 萧斌遣青州别驾解荣之率垣护之还援恬等/仍傍南山得入/贼朝来胁城/日晚辄退城内/乃出车北门外/环堑为营/欲挑战/贼不敢逼/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刺史:汉分全国为十三州,置刺史一人,掌管郡守、县令之权,与秦御史监郡相似,也称州政牧,后成为掌一州大权的长官。

B. 元嘉:指南朝宋皇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表示,有新君即位,可以继用年号纪年。

C. 青州:指古九州之一,也指州府名。古代分中国为九州。常见的九州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 豫、益、雍九州。

D. 践阼:指走上阼阶主位,意为即位、登基。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亦叫 “践祚”﹑“践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申恬父兄有才干,受到赏识。高祖平定广固,申恬的父亲申宣、堂兄申永,都得以返回本朝。他们都凭才干而受到赏识。

B. 申恬勤于职务,颇有政绩。他在殿中省值勤十年,不请假休息;他恩德和威势兼用,下属官吏和百姓感到安宁和便利。

C. 申恬历任职位,将军如故。在任北谯、梁二郡太守,督鲁、东平、济北三郡军事、泰山太守,青州刺史,都有任将军职位。

D. 申恬性格清廉,生活简约。申恬多次担任州郡长官,但他的妻子和儿女有时仍不免有忍饥受冻之苦,世人因此赞扬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恬到,密知贼来,仍伏兵要害,出其不意,悉皆禽殄。

(2)恬初防卫边境,劝课农桑,二三年间,遂皆优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10月10日,一篇名为《当小学生遇见苏轼》的文章在清华附小的班级微信公众号发布后,很快在朋友圈刷屏,让舆论感叹“别人家的孩子”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小的质疑。

围观小学生“研究苏轼”这件事,难道真的只有质疑?我们常常抱怨我们的教育这不好那不好。然而,当有人开始试着去改变这种教育方式的时候,我们第一时间不是去“鼓与呼”,反而是去质疑,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教育不自信的表现。

大学生的“课题研究”尚且需要导师和教授的引导,小学生作一个大文豪的“课题研究”,本身就离不开家长以及老师的帮助。即使他们参与“过多”又如何呢?作为一种创新教育的方式,让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自主思考,这本身就是教育的一种进步,我们应当有这个教育自信。

——中国青年网10月13日《要有“小学生研究苏轼”的教育自信》

材料二

“别忘了,这是清华附小。”校方这样答复。作为清华教职员工子弟学校,大师、院士进校园是常态,同时生源的家庭教育也与众不同。校方表示,某些研究能力孩子确实没有,需要家长和老师配合。但也有《苏轼的朋友圈》等几份报告的研究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

专家认为,探究式学习通过课题展开教学的方法对培养小学生的资料收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都很有帮助。这种尝试值得鼓励,期待在全国更多的小学推广。

——《解放日报》10月13日《小学生做苏轼研究,是不是摆噱头搞炒作》

材料三

以大数据分析苏轼,这种探究性学习在欧美不少国家的小学教育中已是常态。美国很多学校甚至从一年级开始就让小学生动手做“课题研究”,这种启发式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以探索、发现的兴趣参与其中,培养各种能力,而没有“标准答案”的束缚和干扰。

近年来,各种观察性、探究性学习在中小学校亮相。但在具体操作中却变成了让家长抱怨的奇葩作业,重结果轻过程,甚至沦为形式。从一些学校的经验可以看出,这种探究性学习需要很多“配套”,包括硬件、学校统筹,还需要老师的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水平升级。

——《广州日报》10月13日《 “小学生遇见苏轼”的看点在哪儿?》

材料四

清华附小从低年级就开始小课题研究,中年级开始研究生活现象,高年级就要开始主题研究,以人物带动作品,打通全科教学。比如关于苏轼的研究布置下去,孩子们用整整一年的时间读苏轼的作品,数学老师帮助寻找研究工具,语文老师负责帮助文字表达。窦桂梅老师说,这其实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平时就要对学生进行类似研究训练。她认为,学生有差异而不是有差距,更重要的是老师要有一种推动学习方式转变的激情和使命。

网10月13日《小学生研究苏轼受关注 探究式学习究竟难不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材料二都回应了小学生研究苏轼过程中“家长的参与度”这一质疑。

B. 材料三说明了探究性学习的优点,但也承认目前我们全面实施的条件并不成熟。

C. 材料四中,窦桂梅老师认为学生学习方式必须改变,教师角色必须转变,并要推动学习方式的转变。

D. 材料三、四都分析了探究性学习的具体操作方法,都认为教师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创新教育的方式,不需要过多的指责,而需要“鼓与呼”。

B. 清华附小独特的资源是其开展探究性学习必不可少的条件,而这种学习方式是当今基础教育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C. 欧美等发达国家探究性学习已是基础教育的常态,说明它是一种更先进、更科学的教学方式。

D. 开展探究性学习对老师的要求很高,要懂得探究方法,要懂得全科教学。

E. 四则材料均是对新近事件的评论,充分体现了时评的事实性和时效性,相比而言,材料一的评析性更强。

3.根据材料,概括目前我国开展探究性学习面临的问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速之客

梁晓声

几天前,我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是我1985年在新疆认识的一位青年石油工人。吃过饭,他吞吞吐吐地请求:梁老师,我想住在你家只住一宿,明天一早就走。

当时已是晚上九点半了。我爽快地说:当然可以,好不容易见上一面,你住下,在北京玩几天吧!

他笑了摇头:那可不行。只有半个月假。在沧州住三五天,还想回家见我母亲呢。

我奇怪地问:那么你到沧州去,并不是……

他又摇了摇头:您忘了我家在大庆?到沧州农村去,是探望我奶奶。我父亲在天津站上车找我。我们一起去沧州。

我不但奇怪,而且糊涂了。在我记忆中,他奶奶早已去世了。

他见我困惑,于是娓娓道来:梁老师,您是知道的,我们石油人中,有不少父子兵。别人以为,父子可以天天在一起似的。其实不尽然。有时调令一下,一走就是几千里,一别就是七八年!

他问我:您还记得我们队上的小侯么?我说:记得,那个下了班就抱着吉它弹起来没完,外号叫观赏猴的小伙子,对不对?他说:对。就是他。人们都说我俩长得像双胞胎。但去年他死了。我不禁一怔,不知道小侯为什么死,更不知和到沧州去探望奶奶之间有什么联系。

他吸了两口烟,说:小侯是在大风暴中,为了保护十几万美金进口的器材而死的,他用外衣保护好器材,自己却被沙暴埋住了。人们从一米多深的沙丘下把他扒出来,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封信,是他父亲写给他的。他父亲是胜利油田的一位老工人,父子俩九年没见面了。父亲在信上说,因公要路过兰州,希望可以在兰州站见上一面。火车在兰州停车二十分钟,可以叙叙父子情。队友们传看了那封信,都哭了。大家都觉得,还是暂不告诉他父亲真相好。自然而然的,大家将目光集中到了我身上。

我也明白了大家的意思,于是我就去找队里的领导,请求批准我冒充小侯一次。领导当即就批准了,还方方面面地嘱咐了我一通,怕我和小侯的父亲见面之后露出破绽,把小侯遗物中的他父亲的一张照片交给我。

在车站,他望着我,我望着他。过了好一阵儿,他问我:儿子,是你么?我说:爸,是我啊!

我和那人就拥抱在一起。我忍不住哭了,仿佛我们真的九年没见过面了。他也落泪了。

我们找了个僻静的地方,蹲下,互相望着,都不停地吸着烟。聊了一会儿之后,父亲似乎起了疑心,从兜里摸出我的照片,也就是小侯的照片,低头看看照片又看看我,犹豫好一阵儿,终于单刀直入的问:小伙子,别演戏了。说吧,你为什么冒充我儿子?

我无奈,只有老实交待。听完我的话,他将一只手拍在我肩上,说:儿子,不,对不起,我现在已经不该叫你儿子了。既然你老实交待了,那么我也老实交待吧。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小侯的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了。和你一样,我也是被大家推选出来,经领导批准,专为完成这一项任务的。

我们彼此再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互相望着,都默默流泪。

列车即将启动,我们不得不都站起。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彼此约定要常往家里写信。

小侯有一个双目失明的奶奶,和他的伯父婶子们住在沧州乡下。一周前,我收到了老孟,也就是当年冒充小侯父亲那个人写给我的信。信上说,小侯八十三岁双目失明的老奶奶,既想儿子,又想孙子,想得整天磨磨叨叨的。老孟在信中跟我商量,无论怎样,也应该了却老人家的心愿,使她在归天之前,和儿子、孙子,团圆上几天。我想,这一路上,能节省几元钱,就节省几元钱吧!

唉。这些石油人哪!怎么是这么奇特的人啊!

我流下了泪,默默从冰箱里取出了朋友送给我的几盒蜂王浆,递给他,诚挚地说:把我这点儿心意,也给老人家带去吧!

(选自《梁晓声文集》,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速之客”本略带贬义,小说以此为题,题目与内容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B. “唉,这些石油人哪!”是作者对石油工人家国情怀的慨叹,表现了作者深沉的赞颂之情。

C. 小说语言质朴平实,生活气息浓郁,体现了鲜明的纪实风格。

D.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是因为“我”作为关键性人物,能直接抒情,增强小说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2.小说在形象上比较特别,它不是塑造鲜明的个体形象,而是刻画了石油工人的群体形象,请根据小说内容,概括这个群象的形象特点。

3.“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小侯的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了。”有人说这一情节完全可以删去,因为没有这一情节不影响小说的表现力;也有人说要保留这一情节,因为正是这一情节使小说更具震撼力。你认为有必要保留这一情节吗?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