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的人生而论,大体说来,似乎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的人生而论,大体说来,似乎人常从自然走向文化,从孤独走向大群,从安定走向活动。自然、孤独与安定,如木之根,水之源。文化、大群与活动,如木之枝,水之流。若文化远离了自然,则此文化必渐趋枯萎。若大群泯失了孤独,此大群必渐成空洞。若活动损害了安定,此活动也必渐感怠倦,而终不可久。

乡村是代表着自然、孤独与安定的,而城市则是代表着文化、大群与活动。乡村中人无不羡慕城市,乡村也无不逐渐地要城市化。人生无不想摆脱自然,创建文化,无不想把自己的孤独投进大群,无不想在安定中寻求活动。但这里有一限度,正如树木无不想从根向上长,水无不想从源向前流。但若拔了根、倾了源,则枝亦萎了,流亦竭了。人的心力体力,一切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无不从自然中汲取,在孤独而安定中成长。人类挟着这些心力体力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才能创建出都市。在大群中活动,来创造出文化,而不断上进,不断向前。      

一个乡里人走向城市,他带着一身的心力体力,怀抱着满腔的热忱与血气,运用他的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来奋斗,来创造。他能忍耐,能应付。他的生活是紧张的,进取的,同时也消散了精力。一个城里人走向乡村,他只觉得轻松解放,要休息,要遗忘。他的生活是退婴的,逃避的。他暂时感到在那里可以不再需要智慧,不再需要情感,不再需要意志与气魄。他也不再需要紧张、奋斗与忍耐。然而他却是来养息精力的。在他那孤独与安定中,重与大自然亲近,他将渐渐恢复他的心力体力,好回头再入城市。

人类断断不能没有文化,没有都市,没有大群集合的种种活动。但人类更不能没有的,却不是这些,而是自然、乡村、孤独与安定。人类最理想的生命。是从大自然中创造文化,从乡村里建设都市,从孤独中集成大群。从安定中寻出活动。若在已成熟的文化、已繁华的都市、已热闹的大群、已定形的活动中讨生活,那只是挣扎。觅享用,那只是堕退。问前途,也恐只有毁灭。若想补救,只有重返自然,再回到乡村,在孤独的安定中另求生机,重谋出路。

因此人类文化之最大危机,莫过于城市僵化,与群体活动之僵化。人类从自然中产出文化来,本来就具有和自然反抗决斗的姿态。然而文化终必亲依自然,回向自然。否则文化若与自然隔绝太甚,终必受自然之惩罚,为自然所毁灭。乡里人终需走进都市,城市人终需回归乡村。科学落后的民族,如何习得科学,建设新都市,投入大群体而活动?城市人如何调整科学发展过度的种种毛病,使僵化了的城市,僵化了的群体生活,依然回过头来重亲自然,使人享受些孤独与安定的情味?这是现代人所面临的两大问题。而其解决困难的方法与途径各不同。这里需要各自的智慧,各自的聪明,谁也不该学谁,谁也不须羡慕谁。

(摘编自钱穆《乡村与城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城里人走向乡村,是暂时脱离城市的一种休息,他在孤独与安定中,亲近自然,恢复心力体力。

B. 人的文化、大群与活动离不开自然、孤独与安定,犹如木之枝、水之流离不开木之根、水之源一样。

C. 因为乡里人最终还是要走进城市的,城市人最终还是要回归乡村的,所以乡里人和城里人谁也不该学谁,谁也不该羡慕谁。

D. 人的心力体力和智慧情感及意志气魄,是从自然生活中汲取的。城市人不时地回归乡村以便回头再入城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从自然走向文化,从孤独走向大群,从安定走向活动,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生命发展的一个大致规律。

B. 一个乡里人到城市里去奋斗,参与创造。他在紧张、进取的生活里忍耐着,应付着,是为了消散精力。

C. 与城市相比,乡村是自然、孤独与安定的,乡村中的人向往城市文化,希望融入大群,参与城市活动。

D. 人类不能始终保持和自然反抗决斗的姿态,人类文化如果过分隔离自然,必受惩罚,最终被自然毁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从大自然中创造文化,从乡村里建设都市,从孤独中集成大群,从安定中寻出活动。在城市里出生长大始终没有去过乡村的人很难创造出有根的文化。

B. 城市的僵化与群体活动的僵化是人类文化的最大危机。要解决这一危机,作为城市人,须思考如何调整科技发展过度的种种毛病,重新亲近自然,享受孤独与安定。

C. 生活中一定不能没有文化,没有都市,没有大群集合的种种活动,但更不能没有自然、乡村、孤独与安定。无论对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是如此。

D. 在已成熟的文化,已繁华的都市,已热闹的大群,已定形的活动中讨生活不是人类最理想的生命状态。因此,这个时候,城市人必须返回乡村去发展事业。

 

1.C 2.B 3.D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强加因果关系。原文是:“乡里人终需走进都市,城市人终需回归乡村。科学落后的民族,如何习得科学,建设新都市,投入大群体而活动?城市人如何调整科学发展过度的种种毛病,使僵化了的城市,僵化了的群体生活,依然回过头来重亲自然,使人享受些孤独与安定的情味?这是现代人所面临的两大问题。而其解决困难的方法与途径各不同。这里需要各自的智慧,各自的聪明,谁也不该学谁,谁也不须羡慕谁。”“乡里人和城里人谁也不该学谁,谁也不该羡慕谁”是面对“现代人所面临的两大问题”的解决办法,不是因为“乡里人最终还是要走进城市的,城市人最终还是要回归乡村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王海桐在《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中提到,有人曾轻轻地说“这孩子脑子还行,就手挺笨的”,这句话让她一直避免参加手工活动,长大后一直不会折纸手工。

生活中,有时候人家的一句话会深深地烙在我们的心里,让我们久久不能忘怀,激励我们奋斗;或束缚我们的手脚,让我们无法舒展……

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或感受,以“一句话的影响”为标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定,不少于700字,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阅读经典是接受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一个受传统文化熏陶较多的人,会表现出与一般人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因此,一个气质好的人,一定是热衷阅读经典的人。如果每个人都去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完全转变。因此,阅读对社会而言,是转变风气的唯一条件。

①一个气质好的人,不一定是热衷阅读经典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王明肯定李昊的写作水平:“您的文章写得真好,本世纪散文百家,您必能忝列其中。”

B. 张磊过生日,接受朋友的礼物:“既然你这么客气,又这么真诚,那我就笑纳了。”

C. 刘娟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中,采访抗日女英雄时问:“老奶奶,请问您芳龄。”

D. 75岁高龄的前院长说:“好吧,既然诸位如此客气,那么这件事就由老朽做主了!”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中国文化心理学蕴涵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若隐若现,有如雾中之花,迷雾重重中若想拨云见日,就必须拥有一套好的研究方法。

B. 中国的历史是一幅漫漫长卷,有过恢宏灿烂的华章,也有过百余年的山河破碎、丧权辱国。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正是从这苦难中拉开帷幕的。

C. 黄苏向来稳重少言,今天,父母前来参加他的毕业典礼,他兴奋喜悦,还当众唱了一首歌,这可真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D. 特朗普不管能否兑现他的承诺,陷于困境中的美国民众都需要这样的强心剂,需要这样振奋人心的口号。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90后昆曲演员蒋珂期待着传统艺术不断没落的现状能被彻底改变,但她并不求全责备而是把目光转向自己,笃定静心地练习,希望有一天能以一己之身撑起传统的一片小天地。

②台湾作家尉天聪说:“写下台湾艺术最好的时期就是留下了那个时代的精神画卷,说《回首我们的时代》是‘战后台湾的一部人文精神史’是持之有故的。”

③东非高原一到雨季就容易天气突变,在白天可能上一秒是阳光明媚微风和煦,下一秒就天阴地沉风雨如晦,给生活在这里的土著居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

④70岁的老人谷正平计算着当地有困难的村民该理发的日子,时间到了,他就自带理发箱亲自上门为他们义务理发。七旬老人还对他们雪中送炭总是引人感慨。

⑤发展经济就是要方法具体、目标明确,哪一个发展阶段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实现什么样的目标都应该有具体的计划说明,盲人瞎马的根本不可能把经济搞上去。

⑥每年一度的高考即将到来,也意示着检验在学海中徜徉了三年的一众莘莘学子学识的最后关头到了,大家脑海里都绷紧了那根弦,生怕稍一疏忽,所有的努力就付诸东流。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⑤    D. ②⑤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